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2025-01-29 11:39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後妄想记着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後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於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唐译:宁取我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唐译:有真如妙物,如诸圣所行。)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见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六祖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牛头融问四祖:『於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博陵王问牛头融:『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头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有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百丈曰:『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於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人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开门相似。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应分。若於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所漂溺,还归生死海裏。「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於有求;若着无为,复同於有为。」故《经》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缚在为因,同事利益;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与药。』(法尔如是,在俗边不得已,故云:应病与药。)

《真心直说》略谓:问:『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今云:无心,非无心体,但心中无物,名无心。诸师说:做无心工夫不同,略明十种:(一)觉察。平常绝念,是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後念不生,觉亦不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此息妄工夫也。(二)休歇。不思善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如兀如痴,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妄心,息妄工夫也。(三)泯心存境。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碍有境,即夺人不夺境,此泯心存境,息妄工夫也。(四)泯境存心。将内外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即夺境不夺人,泯境存心,息妄工夫也。(五)泯心泯境。先空外境,次灭内心;即人境俱夺,泯心泯境,息妄工夫也。(六)存境存心。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境相对,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人境俱不夺,存境存心,息妄工夫也。(七)内外全体。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此内外全体,息妄工夫也。(八)内外全用。内外身心,器界诸法,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此内外全用,息妄工夫也。(九)即体即用。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此即体即用,息妄工夫也。(十)透出体用。不分内外,不辨东西,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毫无渗漏,通身打成一片;此透出体用,息妄工夫也。以上十种工夫,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工夫成就,其妄自灭。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工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其中休歇妄心,息妄工夫,尤最要紧。(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如兀如痴,方有少分相应。)

无业大师告弟子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当下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逝。

大珠曰:心为根本。问:根本。以何法修?珠曰:坐禅禅定即得,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你无生心。』坐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此顿悟门,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无善恶苦乐冤亲爱憎皆邪念。『不念一切,唯念菩提,名正念。』菩提不可得,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得无念时,自然解脱。知二性空,即是解脱,不空不得解脱,不名为智。『二性空,即体。二性空解脱,名用。二性空者,不生有无爱憎等也。』若自了了无心,不住一切处者,即名了了见本性。『这不住一切处心者,即佛心,亦名无生心。』《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未得如是时,努力用功,功成自会。一切处无心,即是会。『但无憎爱心,即二性空,自然解脱。』

子湖纵曰:莫生容易,志刚用心。若了根源,终非他物。譬如圆镜,男来男现,女来女彰,乃至僧俗青黄山河万物,随其色相,一镜传辉。不可是镜有多般,但能映物而露。仁者,还识得镜未?若不识镜,尽被男女青黄山河类等,碍汝光明,有甚麽出气处。若识镜去,乃至青黄男女,大地山河,有想无想,四足多足,胎卵情生,天堂地狱,咸於一镜中,悉得其分剂。长短劫数,若色若空,并能了之,更非他物。汝岂不闻诸法如义。光阴箭速,莫漫悠悠。大事因缘,决须了取。

佛果曰:但令心念澄静,纷纷扰扰处,正好作工夫。当作工夫时,透顶透底无丝毫遗漏,全体现成。更不自他处起,唯此一大机,阿辘辘转,更说甚世谛佛法,一样平持。日久岁深,自然脚跟下实确确地,只是个上座,直下契证,如水入水。

玉琳琇曰:第一,须发心谛当,必专为生死始得。第二,须工夫谛当,参一话头,一生不透一生参;今生不透来生参。第三,须悟处谛当,不认识神,不陷空豁,不疑生死,不疑古今,不强作主宰,不以卤莽承当为有力量,不以硬差排为不疑,不以粗放狂乱,为大机大用,不以颟顸为透脱无余;若竿头宜进而不进,言句应参而不参,不烦穿凿而穿凿,不可抹杀而抹杀;入门一蹉,深可痛哭。第四,须师承谛当,不蹉过师家相为处否?不辜负师脑後深锥否?洞明从上纲宗否?不施为偏重瞎人眼目否?若无真正宗师为之打瞎顶门眼,虽有实悟,为人则祸生。倘己见既偏,投师又谬,邪毒入心,如油入麪;更或不知认错,漫云自肯,不受人究竟,谓之不被他转,此等何足挂齿。第五,须末後谛当,不透末後关,而言得大机大用,具本分草料,鲜不为粗恶狂徒;不知有此关,於古人参悟与悟後重疑,不移前作後指悟为迷者,鲜矣,谤先圣,误後人,皆由不知向上一关,可不惧乎。第六,须修道谛当,自己觉察是顿悟顿修根器否?是果地善知识否?打成一片速於香林否?不走作过涌泉否?现业流识净尽否?事事无碍否?行解相应名祖,试看是何标格。第七,须为人谛当,决当人真参实悟,悟後达向上关棙。决以见性谓之悟,不可於人认识日,谬云:有省。於人向念未生时,认妄为真,印云:有省。宁绝嗣,勿乱传。前六自错,後一错人。山僧与麽训,亦是怜儿不觉丑。

《金天基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昼夜十二时,俱是用工夫之时。若五更睡醒,或清晨早起,如肯用功,功更加倍。实不在乎,三更眠,五更起,只怕一日暴,十日寒。最怕间断。若勤功三月,已臻上乘,只须间断十日五日,彼上乘者不知何在,更不得援前月之勤以自恃。所以工夫,一日要见一日的精进。若因因循循,纵过了百劫千生,也不得有成功的日子。光阴易过,时不待人。大事未明,何日是了?古人有云:『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佛法工夫,亦是如此。只『姑待明日』四字,便耽误一生。近时有等邪师,教人不在工夫上用功。又云:古人未尝做工夫。此语最毒,迷误後学入地狱矣。大义禅师《坐禅铭》云:『切莫信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得也难。』若不须参究,即云:得理。此是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此辈名为可憐悯者。盖自己不曾参究,或见古人一问一答便领悟者,遂将识情解将去,便诳妄於人。或得一场热病,叫苦连天,生平解的用不着。或到临命终时,如螃蟹入汤锅,手忙脚乱,悔之何及。黄檗禅师云:『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此语最亲切。若将此偈时时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如百里程途,行一步则少一步。不得只住在这裏。纵说得乡裏事业,了了分明,终不到家,当得甚事。

赵州上堂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鉢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又:僧问:明眼人见一切,还见色也无?州曰:打却着。问:如何打得?州曰:莫用力。问:不用力,如何打得?州曰:若用力即乖。又问:毫厘有差时如何?州曰:天地悬隔。问:毫厘无差时如何?曰:天地悬隔。又问:学人拟作佛时如何?州曰:太煞费力生。问:不费力时如何?曰:与麽即作佛去也。

来果大师曰:既入深禅,心法俱静;了无阻滞,为无所为。欲再用心,恐难进步。不思念佛是谁之法,不起参禅用功之心。其法也,由诸而一,由一而专;其心也,由乱而定,由定而禅。法与参俱了,心与禅并蠲。欲再起修,正为头上安头。用之一字,从何下手乎?!正如今人用功,识得目前闻声者,知得目前见色者,认是本来真人。一举一止,非念莫动;能语能默,非心不生。决定是心之见既深,非心无他之证不改。任何举动,皆从心生;若不是心,决无此理。有此恶见,复何用功?悲夫!一副大好人材,甘作孟八郎汉。切将从前所见一切,急从彻骨彻髓拔出,剿净灭绝,再如初学用心,死他三十年,再来会我谈谈佛法。在未参之前,身心粗着,只是动境当前。既参之久,心法俱寂,又多一重静境。故凡用功留心於动静,防范於未然。任是上殿过堂,有心追审,穿衣吃饭,用意坚持。走路必紧提撕,说话留心打失。将卧禅床,以工夫为被。次晨早起,以疑情穿衣。用念佛是谁洗脸;将念佛是谁吃茶。处处有心用功,日日无时间歇;他日打破疑团,不但小悟不贪,大悟亦不愿住。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无暇间歇。虽知念佛是谁,功用幽深,究不尽知其受用与否;复不知得力与不得力工夫如何?今必切实审讨,作一尝试。如是端身正坐,疑情自起,妄不能近,睡亦远离,此是工夫得力也。行香时,内心疑情,虽不亲切,正念还在,疑情念念不断,得力也。同人讲话,先动用功念,後动人事念,得力也。吃饭时工夫之念在前,掇碗之念在後,得力也。睡觉时,先知有工夫,不知有盖被,得力也。行一切事,知得工夫之念在前,行事之念在後,得力也。虽如此,亦只许一半。若真得力者,动静闲忙寤寐语默,概有工夫,与事并行不悖,亦无前後,无空过一时,斯工夫得力之铁证也。不得力者,先将疑情起得密密切切;忽一闻声与人谈话,即被音声与人,一同转去,去後竟不知有多时。回头自问工夫绵密,在得力处用,究被那一根迁去。如此一审,方知不得力也。『念佛是谁』一举,当下不闻声,不见色,忽被一熟情之道者见面,只知谈家常,未及记工夫。悲夫!工夫有时间断,自不觉知。何以故?正用心时,知得清净快乐,或知得空洞消闹,或知疑情得力与不得力,悉名间断。至疑情正得力时,知得力处是何处?不得力处是何处?亦名间断。任是即时打失,即时提起,亦名间断。正在念佛是谁上深追,知追到静处,追到光明处,或追出佛相宝塔,追出山河大地,老幼男女,自他一切,悉名间断。此间断者,与初学工夫全然不同。初学工夫,提则有参,忘则全忘,不知忘於何处。久参之间断,有时口中讲话,心觉参禅;有时心在参禅,口能讲话。或作事身动,工夫尚在。或用功时,身能作事。或工夫与事全忘,亦有工夫与事同做。或将睡着时工夫亲切,不知是梦,至觉方知。或先做他梦,後做工夫,由禅而醒。睡着无工夫无梦想,如白日相同。好自用心可也。间断皆是粗心,由绵密而不间断,用功之程序也。工夫做到,外无尘境可忘,内无身心可守,一味『念佛是谁?』绝早晚,忘岁月。首由工夫起床,次由工夫睡觉,梦由工夫醒觉,是名不间断。人做到不间断的工夫,龙天不见其身,鬼神不覩其相。喊之不听其声,视之不见其色。骂闻其音,不知其故;打识其相,不知其痛。嗔厌工夫而逃,爱畏疑情而避。一任空置我前,浑不顾及。佛我同坐,竟尔全忘。任是佛魔齐斩,凡圣双倾,铁额铜头,见之脑裂,三眼六臂,听之心灰。不间断之工夫,使神而妙也。不间断之功,首通神妙,次秉全真;虽曰:非凡,犹多粗着。细心用者,从前一切用心之法,如大地土,一抛空外。如世界尘,一帚扫清。仰之不见虚空,微尘一同扫去。俯之不覩大地,寸土抛向他方。细心之功,有如斯力,慕道者何不一试。每有粗念未歇者,对於此际细心工夫,与初学强用留心细,有心细,遏捺细,设法之用,大相径庭。初学细者,全粗成之,不细即粗也。此之细者,忘粗忘细,细之再细也。虽然云:细,莫名真细,真细即无细也。古人云:『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

临济曰: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僧问龙牙:十二时中如何着力?龙牙曰:如无手人欲行拳始得。

中峰曰:心心心,难摸索。释家老子四十九年,说偏说圆,分半分满,诠注不成,末上拈一枝花,正是将心用心。难免人道个岂非大错。到此,既是事不获已,且将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与伊遮盖却。《信心铭》云:将心用心。岂非大错。义解者道:你要成佛,是将心用心,要作祖,是将心用心;乃至要超生死住涅槃,证菩提断烦恼等,总不出个将心用心。辟曰:虽然,也只道得一半。当知心体广大,不可限量,直下如大火聚,撄之则烛,触之则燎。纵饶你不要成佛作祖等,亦出他个将心用心不得。(即佛是心心是佛,拟承当处早乖疏,饮光眉向花前展,平地无端起范模。)

石门蕴问青林虔:如何用心,得齐於诸圣?林仰面良久。曰:会麽?门曰:不会。林曰:去,无子用心处。门礼拜,乃契悟。

僧问水陆和尚:如何是学人用心处?答曰:用心即错。问:不起一念时如何?曰:没用处汉。

崔齐公问荷泽禅师:坐一定以後,得几时出定?泽曰:禅无方所,何有定乎?问:既言无定,何名用心?答:我今定尚不立,谁道:用心。问:心定俱无,若为是『道』?答:只没道,亦无若为道。问:既无『若为道,』何处得『只没道?』答:今言『只没道,』为有『若为道。』若言无『若为,』『只没』亦不存。

天童应庵华曰:参禅人切忌错用心。悟明见性,是错用心。成佛作祖,是错用心。看经讲教,是错用心。行住坐卧,是错用心。吃粥吃饭,是错用心。屙屎撒尿。是错用心。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更有一处,是错用心,归宗不敢与诸人说破。何故?『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

End

李炳南:万念纷飞之际,正是用功时节

时间地点:民国六十八年元旦慎斋堂开示主讲人:李炳南明伦月刊社整理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时节》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有不同,无论讲什么经,一次二次是讲不完的,所以要讲个概要很难。元

用心向善

◎ 史洁珵颜光衷曾说:大凡家世茂盛的,一定以仁厚谦谨作为家教,所以能保世长存,不为造物所忌。有父兄做表率规范,而子弟逐渐趋近世俗,渐渐轻脱,这就是逐渐衰退之道。然而也因为少年不早早开始教导,使成性子。

用功

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只看外面如此,便见里面意思。如佛家说,只于都看得见。才高,须着实用工,少间许多才都为我使,都济事。若不细心用工收敛,则其才愈高,而其为害愈大。又曰:昔林艾轩在临安,曾见一僧

用功的误导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俱和佛一样的无陋智性,本无差别,但因迷于事相,各各造业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因之各别,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别。在这种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憨 山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七十一句:【出言要顺人心。】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发明解释里面头两段,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他的解释。「前辈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每逢佳节更要精进用功回向众生

  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要命的

过去大德用功,真正是寸丝不挂万缘放下

佛源老和尚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家是看不见的,打妄想人家也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在于自己。自己觉得念阿弥陀佛心不散乱,那就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释迦佛,心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初用心的难易

初 用 心 的 难 易◎ 虚 云偷心不死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好吃懒做、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哪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

元音老人:有关打坐用功的开示

要知打坐,打是打死妄念,坐是坐见本性。假如什么时候都能坐见本性,这是真打坐,不是坐在那里任妄念翻腾,装模作样为打坐。所以我们修法,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时刻不能放松。《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不是统称某某

念佛是当下这一念的用心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了解,比如说用手打一块木板,

任杰:在日用逆顺境界中用功夫

修道人刚入门的时候,因为信心不坚固,道力未充,念头上很容易走失,这时找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用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这只是暂时的方便。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它一刻都没有离

你真的有用心去感知过他人的情绪么?

导语:多用一份利他的心,人际关系就会变好。人们普遍忙于工作、学业,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外,对身边其他人的关注度都不够,不知不觉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觉得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不关心自己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一日禅丨用心享受当下

作家铁凝讲过一个他的故事:曾经去国外参加文化交流,花了很多钱买过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因为太喜欢,所以舍不得穿,除非参加什么重要的会议,或者出席需要表示自己诚意的场合时才上身。使用率太低,慢慢地也就忘记

一日禅:用心得富贵

人生世间,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贵荣华,悉是堕落之因。本文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雪漠:雪漠为啥一再强调破执?用心何在?

雪漠为啥一再强调破执?用心何在?雪漠近来,我写了两篇短文《“念佛往生”的误区》和《信仰的“魔桶”与破执》,经华人佛教推出之后,引起强烈反响,有称我为佛者,有骂我为魔者,更不乏人身攻击者。各随其缘,好不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三六、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赞说处天宫中才能得快乐,佛陀告诉他诸行无常,寂灭乃为真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

智慧佛语:参禅用功不得有一丝一毫挂念

【经典原文】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香严智闲禅师【经文解释】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

修行要怎样用功

修行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这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呢?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

什么是无住用心?

问:未彻悟前如何应缘、待人接物?答:一切无住,心不随境转即是。问:什么是无住用心?答: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佛子故应身先大众干一切繁忙的工作,不可逃避现实,在工作时须应缘而作,心中不可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