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五节 牧牛
2025-01-29 11:55

第四十五节 牧 牛

《遗教经》: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何却被生死之所流转?』殊曰:『其力未充。』 六祖谓诸门人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吾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祖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石巩一日在厨房作务次。马祖问:『作甚麽?』曰:『牧牛。』祖曰:『作麽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巩休去。

《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不怕错,只怕不知非。纵然行在错处,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成祖的根基,出生死的要路,破魔网的利器也。释迦佛於外道法一一证过,只是不坐在窠臼裏,将『知非便舍』四个字,从凡夫直到佛位。此意岂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处,只消一个知非便舍,便做得一个净白的好人。若抱定错处为是,不肯知非,纵有活佛现前,救他不得。(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这是我们很好的榜样。)长庆安造百丈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庆曰:『识得後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问:『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庆曰:『兹领旨,更不驰求。』後来示众曰:『安在沩山三十年,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才犯人苗稼,即便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普明禅师十牛图颂;(一)未牧。生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三)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四)回首。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五)驯伏。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六)无碍。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七)任运。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八)相忘。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九)独照。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十)双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一)寻牛。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俄差。得失炽然,是非锋起。颂曰: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何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二)见迹。依经解义,阅迹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颂曰: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麽,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三)见牛。从声得入,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裏胶青。眨上眉目,非是他物。颂曰: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廻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四)得牛。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胜境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尚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楚。颂曰: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居处。(五)牧护。前思方起,後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唯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颂曰: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惹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形又逐人。(六)骑归。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背,目视云霄。呼唤不回,捞笼不住。颂曰: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七)存人。法无二法,牛自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如月离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颂曰: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八)俱忘。凡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含花,一场懡罗。颂曰: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正宗。(九)还源。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空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颂曰: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十)入鄽。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杖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颂曰:露胸洗足入鄽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妙诀,直教枯木放花开。(解脱长者:『此处十种程度,分得极为清楚,学者可自忖,合於那一种。若未到末後,慎勿开大口。』)雪窦持上堂云:『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僧问破庵先:『猢狲捉不住,愿垂开示。』答曰:『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罗山闲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头喝曰:『是谁起灭?』山大悟。无准范颂曰:『起灭不停谁解看,当机一拶透重关,东西总是长安路,荡荡无拘自往还。』

洞山看稻次。见朗上座牵牛。山曰:『这个牛须好看,恐伤人苗稼。』朗曰:『若是好牛,应不伤人苗稼。』

无业大师曰:『学般若菩萨不得自谩。如冰凌上行,如剑刃上走。临终之时,一毫凡情圣量不尽,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裏托质,泥犁镬汤裏煮煠。从前记持忆想见解智慧,都庐一时失却;依前再为蝼蚁,从头又作蚊虻。虽是善因,而遭恶果。且图甚麽?兄弟!只为贪欲成性,二十五有,向脚跟下系着,无成办之期。祖师观此土众生,有大乘根性,唯传心印,指示迷情。得之者,(中峰大师有句云:「须信而後行,行而後到,到而後守。然後为得也。」信而後行者,指真信下,切疑生死大事,而发愤参究也。行而後到者,指[固-古 力]地一声也。到而後守,指牧牛行也。然後为得也。指如香林四十年,方始得成一片。)即不拣凡之与圣,愚之与智,且多虚不如少实。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何必身长丈六,紫磨金辉,项佩圆光,广长舌相。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求自得;山河大地,不碍眼光,得大总持,一闻千悟,都不希求。汝等诸人倘不如是,祖师来至此土,非常有损有益。有益者,百千人中捞漉一个半个,堪为法器。有损者,如前已明。从他依三乘教法修行,不妨却得四果三贤,有进修之分。所以先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

《宗镜录》问:信入此门,还有退否?答:信有二。若正信坚固,谛了无疑,理观分明,乘戒兼急,则一生可办。谁论退耶?若依通之信,观力粗浮,习重境强,遇缘即退。乃至但於佛法中,种於信心,谦下无慢,敬顺贤良,於诸恶人,心常慈愍,於胜己者,恣受未闻;所闻胜法,奉行无忘,所有虚妄,依教蠲除,於三菩提道,常勤不息。夫为人生之道,法合如然。若不长恶而生,何须虑退?信烦恼即菩提,本来是佛,更何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

永明又曰:『今有十问以定纪纲。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徵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还於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还於一切顺逆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还於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源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辨得真实否?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若实未得如是,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

大慧曰:『学道人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不见庞公呈马祖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此心既空矣,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耶?!』

天游牛曰:『两角指天,四脚踏地,拽断鼻绳,牧甚屎屁。』

憨山谓:吾人心体,本来圆满光明,即今不能顿悟,不得现前受用者,盖因无量劫来,贪嗔痴爱,种种烦恼,障蔽自心,故渐修之功,不可少耳。沩山云:学人有能一念顿悟自心,但将所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不是此外,别有修也。若学道人,但求顿悟便了,将谓:无功可用,此则习气深潜,遇境窃发,久则流入魔界矣。然渐修之功,亦非有次第,但日用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跟,返观内照,但於一念起处,即追审此念,从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消。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觉相续,则流而忘返也。又谓: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佛说:『金刚宝戒,心地法门,乃断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能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观此,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谛观四大,各有所归,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纯熟,当见此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从上诸祖,未有一人不从参究中来,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能得利益者。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往往只在从前见闻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搏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如今做工夫,先要剗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至若工夫做到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这裏原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麽?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着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花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持楞严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五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六十八句:【垂訓以格人非。】這句話是講為天下的大眾以及後世的子孫留下正確的教誨,幫助人改過自新,斷惡修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一八二、本经叙说阿臈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位名叫阿臈毗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的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当时,阿臈毗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节 开悟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八节 疑情

第三十八节 疑 情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