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2025-01-29 12:57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阶砌户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於王,曲躬敬礼。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时,欢喜踊跃,俱向王所,举身投地。村营城邑,一切人众,咸来见王,欢喜敬礼。近王所住,鸟兽之属,互相瞻视,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礼拜。一切山原,及诸草树,莫不回转,向王敬礼。波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流注王前。(清凉疏谓:出世大慈之力,怎能不令草木屈膝。)

《首楞严经》:佛告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这明明说,一切所有,咸有体性,即连草叶缕结,亦有体有性。历来注解多数只仅解释体字,不敢说及性子。只合辙曾谓:『正言有情无情,若大若小之物,皆有德性。』又:《摩诃止观》曾载:『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汗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又称矣栗驮,此方称是积聚精要之心也。今简非者,简积聚草木等心,专在虑知心也。』可见从前天竺本认草木有心,智师亦同意此说。但与积聚心,同被简非而已。)佛告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是说:不但有情无情,即一切浮尘幻相,究其性真,均为妙觉明体;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无不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过一般说来,很难信解。所以,《楞严正脉疏》谓:『今试语人曰:人人有个真心,常住不灭,其余诸法,都是无常。其人虽习过《楞严》,亦予信顺,不知正与《楞严》违反。若语之曰:现前有情肉身,无情房舍器皿,花柳风云,乃至电光石火,一切幻梦暂现之物,皆即当体真常,不坏不灭,斯则岂唯教外人不信不解,虽习过《楞严》者,亦多迷惑不解。今用譬喻,俾得开悟。所谓:「真心」者,非世人执迷身中方寸之心,非千里万里东想西想之心,亦非禅定强制之心,乃自性本具,湛然不动,体遍十方,量等虚空,明超日月,即《经》初所开显之「见性」。此方是真实常住之心。此心譬如一个极大镜子,山河大地及肉身房舍等,乃至流转成坏,皆如镜中之影。一往观之,似乎镜无动摇生灭,影有动摇生灭,此即同於法相,真妄各体之见。(注意:此指执法的名言相貌,非谓:法相学也。)祖师谓为:半生灭半不生灭是也。若能就喻详观,影无自体,体即是镜,镜不动摇生灭,影岂动摇生灭?若一静一动,须有二体。今既本无二体,而诸影复将何体以成动摇生灭乎?以是义故,知万法与真心本无二体,何得真心常住,而万法不常住乎?』其实只要『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一句。说得已很简单明了。)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温陵曰:『悟器界万法当体全真,本如来藏,是谓微妙开示也。既悟器界真性圆融,故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孤山曰:『十方虚空,十界依正,一法叵得。皆我真心。即此真心,具足十界,而非断灭。观此文者,岂疑无情有性,无情作佛之说耶?』长水曰:『向执心外有法,今悟法法唯心。离实相外无法可得,故世间物,皆菩提也。菩提云:觉,觉即是佛。若执无情无佛性者,请看此文。纵信无情有性,仍说不具诸法,遂令佛性派成其二。(一)具法佛性,谓:有情性。(二)不具法佛性。谓:无情性。若此派分,何异他说,无情草木无佛性耶!今立量示云:一切草木是有法,定具诸法,故为宗。因云:有佛性故。同喻如有情。正教量云: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方,宁有方所。禀彼说者,宜悉详之。』)(观世音菩萨说明耳根圆通之後。)世尊於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於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一切众生,分十二类,其第八类众生,系土木金石。)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这是说得明明白白,十二类生,觉圆心体,与佛无别。则其中第八类的土木金石,当然亦是众生,当然亦有佛性。但怎样会变成土木金石呢?佛已说明,因为愚钝痴顽,枯槁无想。《大佛顶文句》曰:『于一切法不分别名为愚钝,无所取舍,名痴。三谛之理,常凝不变,名顽。惑业苦三,不复生长,名为枯槁。』《楞严妙心疏》曰:『痴顽枯槁,知识衰落,如外道修行,专意压治妄想不起,心如枯槁,无相可现,无想可生,此何时耶?非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之时乎?此时,若将无所知之念放下,则去佛不远矣!无奈悬岩不能撒手,别寻他路去也。』(解脱长者:宗师此段上半节说得甚好,唯若将无所知之念放下,几句说得不是。因彼当时不是不肯放下无所知之念,不是不敢悬崖撒手,彼亦无所谓:有所知无所知,亦无所谓:悬崖不悬崖,而是死钝枯槁,晦昧顽定。正如世尊所说:『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用攀缘心为自性,认贼为子。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楞严研究》曰:『外道定功,晦昧寂灭,不见心宝。以其人执现行,虽已不起,人执种子完全潜伏在识中,认为冥谛,取为涅槃,所谓:月巢鹤作千年梦,雪屋人迷一色功者也。』盖不先明悟圆成实性,缘其有为功用所发定境,以为真实,正是用攀缘心执为自性者耳。此又可与『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参观。盖非不许其无分别,正以其无离缘真分别性,故流为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也。总而言之,『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而沉空守寂,槁木死灰,亦难不入歧途。所以永嘉道:『惺惺为主,寂寂为助。』这句话,说得切要万分。然而『寂寂是药,惺惺亦药。』不可不知。但志明禅师问司空净: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空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又作麽生。试说看。)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回向。(憨山曰:『一真法界,依正互融。世界依报也,如来正报也。互相涉入,名无尽功德回向。既依正互入,圆融交涉,通为一真,则草芥尘毛,皆是成佛真体。』)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合辙》曰:『一切无情有情,咸与如来同一圆融清净宝觉。云何复有种种异类杂形,各各差别?』如果大地草木没有本元真如,不是成佛真体,则佛一定要否认。现在既不否认,并且答以虽本相同,然渐差别的理由。,是可证明大地草木的本元真如,是如来的成佛真体。)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无知执;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楞严正脉疏》曰:『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既有情无情相同,当可互相轮转,而无情实本无知。』)(解脱长者:按这一段,是斥认草木与人有同样的知觉,及可直捷相互轮转,致与外道婆吒霰尼所执,情与无情,皆有觉知,同样谬妄。而不是说:草木无佛性。所以《大佛顶文句》亦曰:『不得无情,但是法性,不是佛性,以法佛无二性故。』况植物与动物同称生物。若说:动物有佛性,植物无佛性,那末,最低级的动物与植物界限,颇难划清,而其有无佛性的界限,亦就难分。再以高级植物而论,与动物一样有呼吸,一样能发电,奇怪的是,马铃薯生病时,亦会呼吸频繁,还有些微发热。但若借口说:动植物既经一样,则吃素菜亦是杀生,遂谓:不须吃素,这是不可。我们为什么不要杀生?第一,因为不忍他遭受痛苦。无情众生六根不全,知觉退失,佛曾明说:『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既无所觉,自无痛苦,我们吃他,比吃被杀时,悲哀苦叫,拚命挣扎,或更憎恨希圃报复的众生,当然不同。至於有些植物似乎有些知觉。例如,某些靠昆虫授粉传种的植物,晚间受到某些飞近昆虫发出的紫外綫雷达照射时,他会立刻发出一种光来,招引昆虫飞到他那裏。但一经花粉落下之後,虽经照射,亦不再发出这种夜光。又如,捕虫植物捕捉食物之时,亦有类似知觉的动作。唯此种反应,即使认为知觉,亦系限於局部的,且每属於固定的性质,固定的地位,固定的动作。与有情知觉完全不同。自不能称为有情。更不能说:与人无异。故与本节所述并不冲突。唯《宗镜录》载:『无情成佛,是约性相相融。以情之性,融无情相,以无情相,随性融同有情之相。故说:无情有成佛义。若以无情不成佛义,融情之相,亦得说言:诸佛众生不成佛也。以成与不成,情与无情,无二性故。法界无限故,佛体普周故,色空无二故,法无定性故,十身圆融故,缘起相由故,生界无尽故,为因周遍故,远离断常故,万法虚融故。故说:一成一切成也。非谓:无情亦有觉性,同情成佛。若许此成,则能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有人谓:像永明这样的人,会忽略了《经》上『十二类生,本觉妙明浑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的言句麽?试问:此地说:『以无情之相,随性融同有情之相。』此中『无情之相,随性』的『性』是什麽性呢?是法性?是佛性?为什麽说:『情与无情,无二性』呢?他是怕『若许此成,则能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正与此地经文所说:『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草树。』完全相同。不然,他於论身土时,何以会引述『《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并且更进一步地载:『问:若即心是佛者,则一切含生皆有此心,尽得成佛?教中云:何不见授劫国名号之记?答:劫国名号,乃是出世化门之中现前别记。欲知真记者。《净名经》云:一切众生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华严经》颂云:显佛自在力,如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又颂云: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又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斯则人法心境悉记成佛。以一念具足,一尘不亏。念念证真,尘尘合体。同居常寂光土。俱号毗卢遮那。终无异土别身,圣强凡劣。与三世佛一时成道,前後情消。共十类生,同日涅槃,始终见绝。免起有情无情之妄解,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可谓:上无所求,下无可化。冥真履实,得本归宗。俱登一际解脱之门。尽受平等菩提之记。又:古德问云:既色心不二,修性一如。何不见木石受菩提记耶?答:一一诸色,但唯心故。心外无法,岂唯心灭,而知犹存?佛但记有情摄无情也。譬如幻事,要藉幻心。心在幻中,能持幻事。若其心灭,幻事同无。故但灭心,不复灭事。众生色心,亦复如是。皆如幻相。一切外境,从幻心生。岂犹灭心,而存幻色?此即有情得记,无情亦然。是故无情,不须别记。』按此,木石授记,须与授劫国名号参看。又:迦毗罗国有长者名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菌如耳,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侯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至其家,长者问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勤供养,得以享之。(一般对此公案或许未免怀疑。须知,这是临时设施的特殊药品。并非真与《经》违。)《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为非涅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云何名为非涅槃耶?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破如是有为烦恼,是名涅槃。非如来者,所谓:一阐提至辟支佛,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来。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涅槃疏记》疏曰:只为将护末化权机者,不宜闻於生死是涅槃,二乘是如来,瓦砾是佛性。忽有机缘,不可不说。(记曰:即对圆顿机,应云:烦恼即涅槃,乃至瓦石即佛性。)但依下答,其言有归。(记曰:即下《经》云:无非虚空对虚空。既虚空无对,正明佛性一如。)《法华》已说,岂可固违?故《经》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岂过五阴国土耶?况阴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记曰:不唯正报者,大小乘所谈色阴,则收内外之色。内色谓:六根,即正报也。外色谓:六尘,即依报也。世人既许五阴即佛性。若云:瓦石无性者,即是不信阴有佛性也。)世人不晓此旨,妄执瓦石非性之谈,以拒一切唯心之义。广如《金刚錍论》中说。《金刚錍》曰:『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非耶?若瓦石永非佛性,则烦恼永非涅槃,阐提永非如来。但烦恼即涅槃,阐提即如来,所以墙壁瓦石即佛性。』《金刚錍》又曰:『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上,不逾下凡之一念。如《华严》:依正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法华》:本末实相皆如。』又:略曰:『心外无境,谁情无情。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说土说。大小一多,亦复如是。有遍性故,无情有性。』《显性录》释谓:『色由心造,全体是心,心具三千,互融互摄。心外无境,依正唯心。离真无妄,离妄无真。遍体内外,即妄即真。佛性该摄,岂拣无情。虚空周遍,岂隔墙壁瓦石。』此谓:色由心造,全体是心,周遍融摄,依正不二,故曰:『瓦石有性;非谓瓦石自具三千。』试问:与经旨是同是别?)

《贤首华严还源观》载:《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依此义故,当知一尘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即果,即同即异,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僧问南阳忠:阿那个是佛心?阳曰:墙壁瓦砾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阳曰,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曰:炽然常说,无有间歇。问:无情说法,有何典据?曰:不见《华严》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曰:若俱有佛性,且杀有情,即结互酬(仇)。损害无情,不闻有报?阳曰:有情是正报,计我我所,而怀结恨,即有罪报。无情是依报,无结恨心,是以不言有报。又: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阳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

黄龙心与夏倚公立谈,至《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桌下,龙以压尺击狗,又击香桌曰:狗有情即去,香桌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去何尝去,住亦无住,狗子香桌,如何有异!)龙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己哉。

来果大师曰:『佛性有三,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正因佛性者。上齐诸佛及圣,下止蠢动含灵,以及虚空大地砖石瓦砾草木丛林,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斯即正因佛性也。缘因佛性者,虽有情无情,本具佛性,不假善知识开导,及诸佛教法,无以发明,假他缘之力,令见佛性,即缘因佛性也。了因佛性者,既仗善知识之缘,薰助正因,久之垢净明现,尘尽光生,彻悟精明,识心达本,即了因佛性也。又曰:『尽世间人,与非人类,上至草木丛林,下齐砖石瓦砾,皆具我佛心体。凡人能讲话者,畜能蠕动者,草木能生长者,砖石能不动者,概为佛心。』包括所有有情无情,一切诸心,久居如来藏中。故古人云: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也。

《禅学讲话》。即日本日种让山所著《禅宗学》载:道元禅师说:『所谓:传来之心者,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乃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照这种意义来看,物与心是没有区别。若自物的方面说:一切都是物。从心的立场说:全体都是心。物与心不是对立的东西,所以被名曰:『妙色妙心。』又在十二时法语中说:『非心行法界,而成法界,又非法界入心中,而法界成心,自互相同,不可思万物各别。』这不但只是说:我们的肉体与精神,而且说:心与万法为同一。故『悉有佛性。』『草木成佛』的思想亦得成立。道元又说:『认草木瓦砾为无情,是不遍学,认无情为草木瓦砾,是不饱参。百草万木概学有情,不可认为无情。草木如人畜,未明有情无情也。』有情非情的分类,是人类依着自己的作用,和其他相比较,而将显著的事物,作考察的基本,所以在草木方面,自没有像人类那样想像的机能,也是事实证明,这是被道元呵之为不遍学不饱参的原因。现代的科学在外形上得区别人类与其他的存在物,可是谈到内裏的存在,可以说:便是不能认清彼此的区别了。所以,『在禅观物,把万有生命的「法性。」与人类的「佛性。」只就自觉的有无方面而标异其名,(法性。佛性。)至於本质,便没有什么不同。』故从这一元的立场,成立万物一体观,不强划分其区别的。(太虚大师曰:真如法性入初地时,能证少分,至於佛位,乃证圆满。盖诸法从本以来之清净自性,非从佛净而净,是故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凡愚如此,菩萨佛亦如此,乃至一竹一木一微尘,亦无不如此,无不自性清净,然必佛智乃能圆证。或问:这样说法,倘把人臂斫下,此臂有没有佛性?若无,则违背本说,若有,则佛性可以分割,由一变多?答:善哉此问。从前有人问祖师蛇斩二段,佛性在那一段,我记不起祖师怎样回答。兹有一个不顶确切的譬喻。整个一块吸铁的磁铁,把他分成二块,则成二个磁铁,分成多块,则成多个磁铁。然而佛性非一非多,非一非异。《华严经》曰:『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此种文殊普贤境界,自非我辈众生所能测度,论其究竟,唯佛能知。)又:俄国普列汉诺夫所著《唯活论》谓:石子也是有意识的,石子等低级物质的意识,和人的意识之间,仅仅在於程度上的区别。这一句话,与本节所述的是同是别?上海科学会一九六三年十月出版之《科学画报》载:『玉米会听吗?他喜欢音乐吗?』一文内载:『这些问题似乎很可笑,其实声波的生物效应,是生物物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植物对音响的作用能有所反映,也已被许多实验证明了。兹介绍一例:有一位研究者,从一九六〇年起,开始在试验田中为玉米放送乐曲。三年来,他发现持续播送乐曲,对玉米的生长有好处。有时甚至可增产百分之十七。一九六〇年春,研究者在二块土壤温湿条件等都相同的试验田中种植了玉米和大豆。其中之一是有音乐的,一昼夜二十四小时持续放送「蓝色狂想曲」唱片。另一块田中不播音乐。他发现「音乐田」中的幼芽先破土而出,他们的颜色比「无乐田」中的绿些,茎杆也粗壮些。稍後,他在上述二块田中,各自齐地面处,割取了十棵玉米和十棵大豆,仔细称了一下重量。十棵「音乐」玉米共重四十点二克,十棵「无乐」玉米只有二十八克,大豆情况也如此,「音乐」田中要重些。不仅如此,那些割去了地上部份的断根,音乐田中的也发育得好一些。第二年,研究者又在播音乐和不播音乐的试验田中,各种了十排玉米。他在音乐田的中央装置了一只扩音器,播送各种乐曲。同不播音乐的田中比较,这一年的试验结果是:音乐田中的玉米植株平均高出二三寸,那些生长在扩音器正前方的玉米比其他的早萌发十二天,音乐田中的玉米早三天吐绒。最显著的效果是,音乐田中玉米每英亩收获一三七点五蒲式耳,无音乐的田中每英亩收一一六点七蒲式耳,单位面积产量相差很大。第三年,研究者扩大了试验,他种了四块田。第一块田中持续播送与上年相同的乐曲,第二块是不播音乐的,第三块田中持续播送单一的高音,(每秒一八〇〇周。)第四块中播送的是单一的低音。(每秒四五〇周。)到了收获季节,出现惊奇的数字:无声田171.3蒲式耳/英亩,音乐田186.1蒲式耳/英亩,高音田197.8蒲式耳/英亩,低音田200.9蒲式耳/英亩。看来玉米不仅对音响有所反映,而且还喜欢单一的调门。在所有有声的试验田中,收获量都较无声田中高,尤其是那块持续播送单一低音调的田,竟增产达百分之一七点三。研究者谈了他的初步看法,他曾发现那些种在扩音器正前方的玉米叶子,因为首当其冲,叶组织受到声波的破坏,所以是有缺口的,在一个长在正前方的玉米穗上,也找到了受声波破坏的痕迹。所以他推测,声波可能通过某些机制,也对玉米的生长起着良好的作用。从生物物理的角度看来,在有规律,一定波长,一定频率的声波冲击作用下,可能引起构成原生质的微粒组成发生共振,结果,使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迅速增强,原生质的活动也随之加快,而在一曲终了的几分钟之後,又会恢复原状。在高倍率的显微镜下,研究者看到植物细胞的原生质随着音乐节拍的加快而迅速运动,当音乐消失时,他又逐渐慢下来,恢复正常。声波亦可能增进了土壤分子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土壤温度,或是对土壤微生物起了某些有利於作物的作用。研究者发现,在扩音器正前方的土壤温度,确乎比离远一些地方的温度要高出二度左右。』(解脱长者:按植物具一部份有限的感觉是事实。音乐增产亦是确定的事实。但若说:是因其神经感觉的影响,则属附会,原文所说:生理组织的关系似无疑惑。唯土壤感觉尚更远不如植物,经受音乐何以会升高温度,是否附着微生物之影响尚待考证。此则录出,系表示这与无情有佛性并无直接关涉,不可附会。本节所说:无情有佛性,(包括土壤在内。)系因是十二类生之一,故说:他自己本身具有佛性,非指我人佛性遍入一切。不拣无情,故无情亦有佛性。此与从前主张有些不同,而实遵佛金口所示。有人说:『无情有佛性』的『佛』字应改为『法』字,经问:以『佛性』与『法性』有何分别?则不能对。)

End

佛性正是你心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道德经》:小善如大恶,大善最无情

《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但是一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雪漠: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

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非是无情物,本性自圆通。空寂灵知者,清净之心体。这个本元心,它不是无情之物,不是什么感觉都没有,而只是因为了知一切都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多变,没有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能够享受当下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