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恨心的启示
2024-10-28 13:34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成了每一个佛弟子梦寐以求并穷其精力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感受颇深,这件事让我真实看到三毒业力的险恶,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佛法的殊胜与伟大。起因是被人误会伤到自己脸面,为维护面子而将佛法扔掉,去争斗,导致嗔毒泛滥最后受苦果报的过程当时颜面被伤害时,第一感觉是受到莫大的侮辱和委屈,不由自主的嗔火顿起烧向对方。于是言语激烈交锋,越说越有理、越说也越离谱,最后干脆脱掉平时伪善的外衣,让嗔毒彻底泛滥。自己仿佛像一位勇士,在为名誉、为尊严而战斗,直到对方偃旗息鼓,用那愤怒惊讶而略带委屈的眼神看着我方才罢休。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了,刚才所发生的一切是那么的突然,甚至连自己都没有一丝心理准备,我呆呆站在原地,脑海一片空白
这一天的心情异常沉闷,像做了亏心事,但不知道错在哪里
第二天,口腔长满白色溃疡且痛疼难忍,这时才意识到了是破嗔戒了,自己在用佛法来仔细查找犯嗔恨心的根源的同时,又因为伤害了别人而极度痛苦,那时感觉真的快要崩溃了晚上的时候,领悟到了《大集经》佛说的: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而且明白懊恼、悔恨及外相的磕头忏悔起不了作用,还必须从心中找到生起嗔毒的因缘果报、来龙去脉才能根除,才能真忏悔。反观到自己放逸三毒的恶相后面是受煎熬的苦相时,看到被贪嗔痴业力逼迫的可怜悯相,是一个奴才相;同时看到对方的恶相背后也是一个苦相,也是被心中三毒业力所逼而身不由己说不该说的,也是可怜悯相。自己的苦相跟对方的苦相,其实都是一个相--贪嗔痴业力,当下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委屈感就没有了,这时候对别人的嗔恨、恼怒恶念也无影无踪了,而且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谤佛毁法、伤毁众生。从嗔毒看到自己罪业的深重,解脱之路任重而道远,感受到佛恩的浩荡慈悲与伟大,惭愧的泪水不由而下
第三天,口腔溃疡痛疼减轻一半!
第四天,口腔痛疼又减轻一半!
今天,虽有溃疡但不痛疼,并且深深体会到--嗔恨别人就是虐待自己是真实不虚的,识破过错认当下就得自在,立起自他不二的正念痛苦虽有如无。
《大般涅槃经》中佛说:若放逸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为世间第一苦法,是名死处。短短的几天让我经历了嗔毒的砺炼,然而烈火中可以生出红莲,识破错认即是光明。平时看到别人的嫉妒、嗔恨、计较、算计、争斗,只要心念一动 ,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业力,业力就是一种,不分你我他,都是自性中的众生。这样就能从对方的恶相看到苦相,就不会再去打骂杀罚了,就能灭度心中的嗔毒众生,于相离相的了义就出来了。
感恩佛菩萨智慧光明的慈悲引导;
感恩佛乘《妙法莲华经》开示的佛知见;
感恩善知识的慈悲教导;
感恩这位同修善友,为了解脱献出一付法药!
摘自《法门寺佛学院》
End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成刚法师因为贪心得不到满足,所以心里不满意、嫉妒、嗔恨、怨恨,贪心得不到满足了反而为嗔。所以嗔也是贪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贪,不过说法不一样。贪和嗔都是愚痴、暗昧之性,都是无明不觉、迷惑之心,他的体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
《箭喻经》的启示◎ 宽 运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观照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
编者按:生起嗔恨心的人,刹那之间就能改变自己身边的气场,可以使得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种种恐怖的气氛,并使得处在这个氛围中的人感受种种不安和惊恐。无论什么人,一旦内心具备了嗔恨、发火的习气,则将给他人制造无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普陀山隐秀讲院 林克智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
尊敬的胡小林老师,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海内外的兄弟姐妹们,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中庸》当中有说到,国家民族将兴,必有祯祥。今天,我们在师父老人家的威德护佑之下,在马来西亚有两天的弘法大会。而我们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无不打动宗教信仰者的心怀。在一般科学意义上,灾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禅宗初祖。佛灭度后主持僧团,集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