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坚:《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
2025-01-25 10:35

引言

途之人皆曰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然而禅宗的中国化究竟体现在何处,人们似乎并没有并且好像不屑于做一些实证性的考察和分析,倒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大而话之观点在普遍地流行着,那就是,禅宗如果不是中国化的佛教,那就不会在中国如此繁荣,比如中禅(应该是笔名)说:

佛教精要在无生法忍之顿悟实质,并不在表面形式,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播,都不可脱离接受地域的传统特点,否则就不能生根,就不能有机融合。必须在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习俗背景中求得发展,在求同存异中获得本土特色。若与当地民俗不合,采取教条主义态度,是缺乏拓展空间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完全脱离本土文化与民俗背景是不现实的,很难融于民族文化深层血脉中,然而禅宗做到了这一点。佛教讲缘起,原有民族文化的存在,包括儒道思想,本身就构成了佛教发展缘起的条件,所以说禅宗本来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高尚与光荣,是中华民族吸收并消化了印度文化后绽放的花朵。

这位其署名也有意表现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中禅先生是在用一种实践检验真理的反证法来论证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其观点当然没有错,但是由于他并不是在对禅宗本身的内在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而只是在对禅宗.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外在关系进行判断,这就注定了他的论断只能是隔靴搔痒而不得不流于纲领化的泛泛而谈。

总之,一直以来,人们对禅宗的中国化特征缺少实证性的检视,尽管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试着对作为禅宗源文本的《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方式作一分析,意在为禅宗的中国化提供一个实证性的视角。

《坛经》流传下来的有数个版本,在我国常见的有四个,本文的引用和分析将以这四个版本中最晚出的也是当代坊间所流行的元代宗宝本(又称今本《坛经》)为基准,下文不再另作说明。在流传下来的《坛经》的四个版本中,宗宝本的文本容量是最大的,也是中国式言说最丰富的。作为一个历史事实,禅宗越是发展到后来就越是中国化,而与之相契应,越是晚出的《坛经》版本,其中国式言说就越多后出的版本比前出的版本容量大,其所增加的主要也就是中国式言说的内容。关于《坛经》四个版本在内容上的比较分析,本文恕不涉及。本文更关心的是:在中国式言说最丰富从而也可以代表禅宗中国化在学理上的最终成果的宗宝本《坛经》中,中国式言说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或者说,佛教的思想究竟是如何被用中国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们了解禅宗中国化的内在学理进路;而《坛经》四个版本的比较分析却只能让我们了解禅宗中国化的外在思想史进路,即如何从一个版本过渡到另一个版本。

一、以天人合一说空

(一)何谓空

空是佛教最核心的概念。佛教所谓的空是所谓的缘起性空,或叫自性空,细言之即,万法都是由他者而缘起的,所以无有自性;万法因为无自性,所以是空。可见,佛教所说的空不是指没有万法,而是指万法没有自性。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后,中国人对空的理解曾有过曲折,影响比较大的便是魏晋时期所谓的六家七宗对空的错误的格义理解(其中就有以老庄的无来理解空)。后来,东晋僧人僧肇出来,撰《不真空论》以纠正当时在空的理解上的种种错误观点。在《不真空论》中,僧肇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自性空这一概念,但他所说的不真空实在是从另一个角度立言的自性空。按照僧肇的理解,万法皆是待缘而后有,故知有非真有,这里的所谓真有即是指有自性之有。万法皆是缘起的,故无自性,故不真;万法因为不真,故空,此之谓不真空。僧肇进一步解释不真空的意思是非无物也,物非真物,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很显然,僧肇完全是在自性空的意义框架内不是没有万法,而是万法没有自性来谈论不真空的。僧肇的不真空就是自性空。

虽然僧肇的不真空是对空的正确理解,较此前六家七宗对空的错误理解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僧肇在论述不真空时过多地谈有说无,玄学味太浓,不能直接呈露自性空之空之真意,结果弄得许多人直喊看不懂他的《不真空论》文本。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哕嗦的局面就结束了。那时,中国佛教界已能很准确而直接地理解自性空的含义了,比如在南朝陈代僧人慧琳所写的并非专门探讨空而是旨在协调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白黑论》中,就已能将佛教的空与老子的空无清清楚楚地分别开来了。此文是以白学先生(代表世俗)与黑学道士(代表佛教)的问答来展开叙述的,其开头部分有载:

白曰:释氏所论之空,与老氏所言之空,无同异乎?

黑曰:异。释氏即物为空,空物为一。老氏有无两行,空有为异,安得同乎?

白曰:三仪灵长于宇宙,万品盈生于天地,就是空哉?

黑曰:空其自性之有,不害因假之体也

这段引文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佛教所谓的空不是物本身之空无,而是物空其自性这就是佛教空的真正含义。

(二)《坛经》对空的天人合一式言说

能否准确理解空是一回事,用何种方式将这种准确理解言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六家七宗属于不能准确地理解空,而僧肇和慧琳虽能准确地理解空,但僧肇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不真空)来言说空,而慧琳则直接用印度佛教原本的方式来言说空,他们对空的言说都不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言说。这里要谈的恰恰是《坛经》在准确理解空的基础上对空所作的中国式言说。

《坛经》并不是一般谈论万法之空,而是在它自己的语境范围内有针对性地谈论作为万法之一的人确切地说是人心之空,即人是自性空的存在(我们似不必强求《坛经》一定要一般性地探讨万法之空)。《坛经》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它提出了人是自性空的存在,因为人是自性空的存在,这是佛教空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坛经》只是正确地理解了它而已。《坛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中国化的方式去言说人是自性空的存在。且看《坛经般若品》的处理: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坛经般若品》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中的摩诃(mah~~)一词的含义时,阐述了对人之自性空的理解,看得出来,这种理解完全是在中国传统的宇宙与人具有意义同构关系的天人合一的语境中立论的。引文中的虚空即是指大干世界、茫茫宇宙,也就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常说的天。宇宙是虚空的,宇宙正因为是虚空的,所以才能含容万物,不管是方圆大小、青黄赤白,还是日月星宿、草木丛林;不管是恶人善人,还是恶法善法,一切皆能在宇宙中自由呈现,即宇宙不执着于其中的某种东西而只让这种东西呈现。同样地,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人正因为自性空,所以能无所执着,能成就一切万法而对万法无有分别,尽能含容(人们做不到,乃是因为他们没有体悟到自己本有的自性空)。可见,人之自性空并不是闭目塞听,心中什么也不想,从而什么行为也不作,什么现实也不接触;恰恰相反,人之自性空乃是心中任运所想,从而该作时作,充分地与现实接触。在《坛经机缘品》中有这样一个记载: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注:指慧能)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不难看出,卧轮禅师的四句偈与慧能的四句偈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所谓自性空,应该是慧能的四句偈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心的活泼泼的活动,而不是卧轮禅师的四句偈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心的死寂不动。总之,《坛经》告诉我们,宇宙因为虚空,所以能含容万物;同样道理(《坛经》中多次提到心如虚空),人因为自性空,所以也能含容万法这完全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它完全消解了佛教空的形而上学晦涩性,使其变得富于感性色彩;同时也完全阻断了中国人将空理解成无(在汉语中,空有无义)的通道,从而使佛教的空对中国人来说变得更加亲切而容易被接受。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对人心之空的理解在疑为中国人自己假造的《大乘起信论》中亦有表现,如该论在界定本觉时如是说: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心体离念即为空,这种空等同于虚空界,能够含容一切,无所不遍这与《坛经》对空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坛经》中还进一步以心量广大来说明基于与宇宙虚空同构的人的自性空,这简直就是画龙点睛之举。我们都知道,心量广大可以说是中国人日常的土语俚言,印度佛经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试想一个人能展现自性空,便没有了我执;没有了我执,便不再着一切相(正如《金刚经》中所说的那样);不着一切相,便能含容一切万法,这不是心量广大又是什么?人自性空的作用正是这心量广大。窃以为,心量广大一语真是将佛教空的中国化表达推到了极致,无出其右。

二、以体用说定慧及其它

佛教诸说,不出所谓的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防止身心作恶;定即禅定,止息心之散乱;慧即智慧,观照诸法性空而去惑证真学此三法能到涅架,故称三学。三学之间并非是彼此不相干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三藏法数》卷九中曰:

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

现在我们只来考察戒定慧三学中的定慧两学。按照刚才《三藏法数》中的说法,定慧之间的关系是非定无以生慧,也就是说,定能生慧,而且只有在定中才能生慧。对于定慧之间的这种关系,《坛经定慧品》运用中国思想史中常用的体用范畴来加以言说,其曰: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以体用说定慧一下子使得用多少佛学语言都说不太明白的定慧之间的关系变得明朗起来,从而让中国人更易于理解,因为体用本就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对思想范畴。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一书的第十七章体用论中对作用作了至今最为系统的梳理,论述了体用的思想渊源、学理特征、发展变化及其应用范围,他说,体用是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的重要范畴,体用范畴形成于古代,至今仍引起哲学家、思想家的关注,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不仅显示范畴生命力,而且具有动态的开放系统。体用范畴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功能和作用,与代数学的原理公式有某些相似之处,诸如道器、无有、理气、心物、形神以至中西等等范畴,只要纳入体用范畴,就可由体用范畴已有的规定性和关系,而推演出诸范畴的规定性及关系。它犹如联结各纽结或分子的化学键,把诸多范畴按一定思维或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排列成一定的逻辑结构系统。在张立文看来,体用范畴就像联结各纽结或分子的化学键,自身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同时又表现出代数学的原理公式般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它来分析许多思想,并使这些思想呈现出体用范畴所本具的逻辑结构。《坛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体用说定慧并使佛教的定慧关系在中国式的体用范畴中得以清晰的表达。

在另一个地方,《坛经》对定慧的体用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据《坛经机缘品》中载,有一位庵居长坐积二十年的禅者智隍问慧能的弟子玄策: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在玄策看来,慧能所讲的禅定是体用如如的,那么何谓体用如如?体用如如就是体如用,用如体,体用如一,体用一而不二,此即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所说的体者,所以用;用者,即用其体,因而体用一源,这就好比天无体,用即其体。《坛经》通过玄策的话表明,慧能妙湛圆寂的禅定是体用如如的,即作为体的禅定亦同时体现为智慧之用,即照见五阴本空,六尘非有。

《坛经》不但以定为体、以慧为用构造出了定慧的体用关系语境,而且还以自性为体,以戒定慧三学为用,构造出了自性一戒定慧的体用关系语境。在《坛经顿渐品》中有这样的记载:神秀的弟子志诚来偷听慧能说法,被慧能识破,两人遂有一段对话,其中志诚说自己在神秀处学习戒定慧法,所谓诸恶莫做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善,自净其意名为定是也,慧能听后,说自己的戒定慧法与神秀的不同,他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以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在慧能看来,戒定慧之用是由自性之体而产生的,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即得戒定慧。

实际上,《坛经》运用体用范畴来言说佛理还不止以上这些,甚至可以说体用范畴,在《坛经》中的运用有些泛化了,如《坛经付嘱品》中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如是一十八界,皆以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坛经》对体用范畴的广泛运用正应了张立文先生所说的体用范畴与代数学的原理公式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用来分析和言说许多思想和现象。

三、以乾龙说般若

首先解释乾龙。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如龙马精神,有说龙是远古中华民族的图腾)。《周易》首卦乾卦以龙为意象来申说易理,其爻辞曰: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经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很明显,乾卦是以龙立意的,至于乾卦与龙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意义关联,则见仁见智,比如明末高僧智旭曰:龙之为物也,能大能小,能屈能申,故以喻乾德。不过,对乾卦与龙之间的意义关联的最早应该也是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是来自《易传彖》,其中有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所谓乾元,元者,首也。乾卦因为是周易六十四卦之首,故名之曰乾元。在《易传彖》看来,天之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皆根源于乾卦的作用即所谓的乾德,这乾德就像龙一样统御着天,故乾卦借龙立意。为了方便起见,我将《易传彖》所解释的龙的意象称为乾龙,乾龙具统御天地之乾德。不难看出,《易传彖》所确立的乾龙意象乃与中国传统社会对龙的理解有关,即龙是、天地的主宰者,尤其龙主管雨事,即使在当代的中国民间也还流传着龙王爷施雨、老龙喷水等传说。当然,民间的这些对龙的感性认识皆可统一到《易传彖》之理性的乾龙意象中。

在《坛经般若品》中,我们饶有兴趣地发现,乾龙的意象被用来诠释佛教的般若,其曰: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番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般若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人本具的解脱智慧。在印度佛教看来,人们之所以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并有种种相应的解脱之行,皆是源于此一般若智慧。《坛经般若品》以龙来比喻般若的这种在众生解脱上的根源性作用。按照前述乾龙的意象,天上能下雨并使地上的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皆是龙所兴致的,背后有龙在主宰着;同样道理,众生之所以能解脱并有种种相应的解脱之行,皆是由众生本具的般若引起的。同时,因为《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讲述般若原理的,所以《坛经般若品》又认为《金刚经》亦具有般若功能,从而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慧能自己就是闻《金刚经》而开悟的)。

四、余论

以上我们以三个具体实例来说明《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这样的中国式言说与魏晋时期流行的格义佛教并不是一回事。格义佛教是指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其中所谓的事数,也可叫事相,系指佛经中的名相概念。因为佛经中的名相概念都是用来表达一定的理的,故相对于理,名之曰事(理与事是佛教中的一刘范畴);同时,又因为这些名相概念很多,故名之曰数,合起来,就是事数。所谓外书,也就是佛教所谓的外道之书,这里当然特指中国本土思想文本,比如道家的书,儒家的书等。简单地说,格义就是指以佛经中的名相概念来拟配中国本土思想中的概念,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言,以中国思想比拟配合(佛书),以使人易于了解佛书,也就是说,将佛经中的名相概念与中国本土思想中的概念进行比附解释,如将佛教的空与《老子》的无相比附。不难看出,格义隐含着对佛教思想的不了解,从而只能以中国本土的思想来生解佛经中的名相概念。或者说得更直白些,格义就是以中国概念说佛教概念,以中国语汇配佛教语汇。但是,本文所考察的《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并不属于这样一种生解佛教的格义现象,而是在充分理解佛教的基础上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方式去说佛教,以中国人自己话将佛教思想或概念表达出来,这是对佛教的圆熟之解,而不是生解,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知识充分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虽然他所说的话与书上的原话可能不一样,但其所说的内容却与后者是完全一致的。总之,《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并不像格义佛教那样在有意地寻求中国本土思想的概念或语汇与佛教思想的概念或语汇之间的机械拟配,而是将佛教思想灵活地纳入到中国本土思想的范式或范畴(比如天人合一、体用)中去说。

如果说格义佛教所代表的是佛教初传中国时的不成熟状态,佛教还不曾中国化,那么以《坛经》为思想基础的禅宗则代表了中国佛教最成熟的形态,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范例。《坛经》中的那些中国式言说正是佛国中国化的具体注脚。《坛经》不但以中国的方式言说了佛教思想,而且还展示了中国佛教的基本范式,告诉了人们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佛教。按照《坛经》的模式,所谓中国佛教,其中的中国既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两字表示中国文化传统,而佛教两字则表示印度佛教传统,合起来,中国佛教应该既体现中国文化传统,又体现印度佛教传统,中国佛教应该是这两大文化传统天衣无缝的珠联壁合,用佛教自身的惯用说法来说,中国佛教四字的含义乃是中国即佛教,佛教即中国,其中的即字并不是就是、等于的意思,而是相即、相融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中的即)。所谓中国即佛教、佛教即中国,其意思是指中国文化传统与印度佛教传统的相融无间这应是中国佛教的真实面貌。《坛经》文本对佛教思想所作的中国式言说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中国即佛教、佛教即中国的语境。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把眼光从《坛经》文本转移到中国佛教的实践领域,那么中国佛教应该是既传承印度佛教传统,又传承中国文化传统。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中国古代的许多禅师身上看到了这两大传承的合流,这就是禅师们不但深悟佛法,而且往往还颇具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在儒学、书法、绘画、诗赋、棋艺、中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就是禅师双面僧格。在今天的中国,如果一个和尚不会书法、绘画,我们总会觉得他少了点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禅师实践所绵延下来的中国佛教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作为佛教人物的禅师承载并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如果说《坛经》代表了理论意义上的中国即佛教,佛教即中国,那么禅师便是代表了实践意义上的中国即佛教,佛教即中国。总之,所谓中国佛教,我们不能简单地就理解成中国的佛教或在中国的佛教,它有着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内涵。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六祖坛经》的介绍

坛经内容一般来说,只有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的言教可以被称之为经。比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佛教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被称之为经。从古到今,从印度到中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敦煌《坛经》写本跋

◎ 任继愈《坛经》在我国佛教发展史及思想史上有过深远影响,也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研究者的重视。中国僧人的语录被后代学人(禅宗一派)尊奉为经,只此一家。隋唐以后出现过不少伪经,这些伪经的作者都不敢说出作者的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德 光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陈兵:《坛经》禅法解读

《坛经》禅法解读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 陈 兵中国佛教撰述中唯一被奉为经典的《坛经》,主要内容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讲堂某次传法授戒的记录。今存四种版本,学界一般认为皆经过后人的删添修改,虽然

方广锠: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

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内容提要】敦煌本《坛经》被发现后,引起学术界、佛教界持久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共发表有关它的录校本近三十种。但是,诸录校本都还不能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整理

方广锠:敦煌本《坛经》录校三题

一、前言敦煌遗书中早期禅文献的发现,开启了禅宗研究的新阶段。在这些早期禅文献中,尤以敦煌本《坛经》引起人们持久的兴趣。近百年来,关于敦煌本《坛经》的各种录校本已超过20种,并有英、日译本问世。上述诸多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杨维中:《坛经》思想简析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

陈坚:略论通明观禅法

略论通明观禅法陈坚智顗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八中详细介绍和论述了一种禅修方法,名曰通明观 ,那么何为通明观?通明观又是如何修证的?以及修习通明观究竟有何意义?这是对通明观感兴趣的人所想了解的。本文

陈坚:杨仁山的《论语发隐》

杨仁山的《论语发隐》陈坚金陵刻经处创办人杨仁山(18371911)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居士佛学家,有《杨仁山居士遗着》十二卷留世。该遗着为杨仁山的门人欧阳渐整理汇编而成,原由金陵刻经处木刻刊印,今人周继旨

陈坚:学佛修行就是享受生活

让禅入世落地、使禅安住于世间的日常生活从而日用常行饶益,这是慧能禅学的基本思路。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认为行住坐卧都是禅,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式,进而给禅定做出了新的定义,并将之总结

陈坚:论智

论智顗的生态放生及其对当代佛教放生的启示陈坚对于作为佛教仪式之一的放生,佛教徒们肯定耳熟能详,且许多人还亲与其事放过生。如果不考虑佛教仪式之背景,那么所谓放生,即是指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

陈坚: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一、楔子:希望神学基督教有所谓的希望神学(theology of hope)。希望神学根据基督教末世论讨论社会发展和现实政治问题,以基督教希望作为现代教会走向其信仰未来的行动准则。希望神学是基督教古已

陈坚:也谈禅宗的“活”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16351740)是一位力主排佛的思想家,曾写过许多辟佛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辟念佛堂记》,内中有曰:自汉明帝乃西迎以死教天下之妖鬼,入我天朝,其号曰佛。五蕴皆空,是死其心及诸脏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陈坚:贝施特和智

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提要: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