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2025-01-30 07:55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陈坚

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禅教关系之综合。四大高僧虽然都主张禅教合一,但由于立论角度不同,论述各有千秋。

禅宗在入宋以来,便开始衰落。明中叶以后,更是败落得不可收拾,简直就是成了癌禅。晚明的四大高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救禅的姿态出现于中国佛教舞台。这四大高僧分别是云栖袜宏.(15351615)、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和藕益智旭(15991655)。他们都为救禅开出了自己的处方,而且每张处方里都有调和禅教关系这一剂,但是,他们在具体论述禅教关系时却又各有千秋,本文试加比较而述之。

1.云栖祩宏的禅教关系论。祩宏主张禅教相资。一方面,他认为参禅者是不是真的悟了,要以经教来衡量和证明。符合经教的悟,便是真悟,不合经教的悟便是假悟。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因此,参禅者只有把经教作为参照,对照着经教而参才能真正开悟。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要真正理解经教,必须无忘禅观,也就是说,事经教者只有在禅观的状态下去看经听教,才能真正地理解经教,从而证明经教的正确。袜宏甚至还认为,事经教者一旦有了禅观便能保证他对经教的理解是正确的。

以后听教,切须细心,虽在讲筵无忘禅观,庶使心内光灼,而临文之辨益精;圣教外熏,而资神之力弥固。学悟兼济,定慧交通,入理妙门无越于此矣。可见,袜宏的禅教相资,就是心内光灼、圣教外熏,内外相照相资,禅悟要依据经教.而理解经教则又要依赖禅观,禅教谁也离不开谁。而禅教相资所要求的学悟兼济、定慧交通则被株宏看成是入佛的无上法门。正因禅教相资,所以株宏强调,参禅首先就要对经教精研妙明,体究追审,否则禅悟将是一句空话。他极力反对那种不事经教,乱用棒喝机锋的误人禅法。他说:古人棒喝,适逗人机,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为事。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2.紫柏真可的禅教关系论。真可主张禅教同一。在袜宏那里,禅教还是分别开来的两个事物,而在真可这里,禅教则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形态,两者是同一的。真可认为禅是佛的心意,而佛的心意出于佛之口便是教家文字语言形式的经,因为佛之心口未尝不一,所以,禅与经教实是一个东西,两者是同一的。

他还进一步指出,禅(心)与教(文字)之间有着相即相传的关系,即文字语言而传心,即心而传文字语言。也就是说,要靠文字来传心,要靠心来传文字,这是对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传统禅法的否定。同时,真可还把心(禅)与文字的关系比作是水与波的关系:

文字,波也;禅,水也。如必欲离文字而求禅,渴不饮波,必欲拨波而觅水,即至昏昧,宁至此乎?

在真可看来,禅是水,是根本;而文字则是波,是禅的表达,禅和禅的表达实是一个东西,就象水和波是一个东西一样,离开了禅的表达便无所谓禅。这一观点,可从以下两个角度作一分析:一是从大乘佛教的特点来看,禅宗属于大乘。大乘讲求普渡众生,要普渡众生,就要在众生中传播佛法。对禅宗而言,就是要传播禅。而禅要能够被传播,首先就必须是一种可以传播的东西。这就意味着,禅本身,必须是一种表达。因为,禅如果不是一种表达,它便无法被传播。因此,禅就是禅的表达。二是从解释学角度来看,禅和文字的关系就更清楚了,禅实际上就是文本。文字实际上就是话语,因文本和话语是互为变式地同一的,所以禅和文字也是互为变式地同一的。

不过,真可对禅表达的看法并非始终如一。前期的真可认为只有文字才是禅的表达,后期的真可则走向了极端,认为凡是禅的表达都是文字,甚至把他前期所否定的棒喝也当成是禅的表达,当成是文字,德山、临济,棒喝交驰未尝非文字也。这表明真可在否定传统禅宗的同时又不情愿抛弃它,于是就对它作重新解释,企图通过新的解释给传统禅宗以新的生命。这在四大高僧中是仅此一家。真可对棒喝作如此解释的意图,就是要把传统禅宗说成是本来就是禅教同一的,只是人们不谙此道,才乱用了棒喝等传统禅法。所以,如果说前期的真可是要建立一个禅教同一的禅宗新模式以取代传统禅宗的话,那么,后期的真可就是企图把传统禅宗解释成禅教同一后并努力回到那里去。可见,真可对于传统禅宗,先是扔掉,然后又找借口把它捡回来。真可谓有情难舍。

3.憨山德清的禅教关系论。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性指法性,相指法相。德清认为,所谓禅,就是法性;既是法性,那就无处不在,当然也就在教中了,这样教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法相,我们知道,性相关系是佛教中最普通的一种关系。法性是空,但它却是真的;法相是有,但它却是假的。真空之性藏于假有之相中,性相合为一体。若要求得性,就不能离开相,因为性在相中;但是又不能执着于相,因为越执着,性就越被蒙蔽,越求不到。德清把禅教关系就看成是这种性相关系,认为禅在教中,禅教一体;离教无禅,但若执着于教,便会死于教下,不能得禅。那么。如何才能既不离开教,又不执着于教,从而顺顺当当地从教中得禅呢?德清的回答是:单悟言外之旨耳,也就是说,要通过领悟经教文字语言的言外之意来获得禅。德清悟言外之旨的禅法,可谓一箭双雕,它既没有离开教,因为离开了教就没有了言,没有了言,也就没有了与言相对,因言而存在的言外,同时它也没有执着于教,因为它的着眼点是在言外,即教外,而不是在言,即教本身。德清的这一禅法会使人联想到大谈言意关系的魏晋玄学,也许德清的禅法是受玄学影响的结果。

德清把禅教纳入性相关系中来讨论的做法,在笔者看来,是破天荒的创造,因为自从禅宗创立以来,人们一直都把禅视为佛心(袜宏、真可亦不例外),而德清却独辟蹊径,把禅视为法性(智旭继承了德清的这一看法,参见后文)。德清把禅视为法性,实际上是把禅提高了一个档次,因为佛心仅仅是体现法性的一种法相而已。而且德清禅是法性的观点也使得诸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类的提倡无物非禅的禅偈迎刃而解。因为禅是法性,无处不在,当然翠竹、黄花都是禅了。也许德清对禅的理解是符合禅的原意的,而别的人则都误解了禅。其次,德清的禅教关系是真正的佛教意义上的关系,因为性相关系是佛教所特有的,世俗世界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不可能具有这种关系。而袜宏的禅教相资关系和真可的禅教同一关系却不是真正的佛教意义上的关系,因为世俗世界里也存在有相资关系和同一关系。可以说,在确定禅教关系时,德清运用了佛教的现成关系,而袜宏和真可则各自制造出了一种关系。相比之下,德清的手法更简捷,也更地道。

4.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论。智旭的禅教关系是以袜宏和德清两人的禅教关系为蓝本的。智旭继承了袜宏禅教相资的主张,强调参禅者必须学习经教。他指出:离弃教而参禅,不可能得道。又指出:若不受黄卷尺牍之经典之指导,不能悟入胜义之法性。这里的法性就是禅,从中我们又看到了德清的影子。可以说,在禅教关系上,智旭是对袜宏和德清的综合。这可能与智旭的经历有关。智旭因读株宏之书,乃决意信佛。24岁时从德清弟子雪岭剃度出家,也就是说,智旭在学佛过程中,既受袜宏启蒙,又入德清之门,免不了要受到这两人的影响。不过,智旭虽然继承了袜宏和德清的禅教关系思想,但却没有完全照搬,他是在继承中又有发展。我们知道,在袜宏和德清那里(在真可那里亦如是),教是统而言之的,没有什么天台、华严等之分;而在智旭这里,教专指天台而言。智旭认为,禅宗败落,只有天台之教才能拯救,他说予二十三岁即苦志参禅,今辄自称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禅门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智旭把天台的圆融思想注入禅宗,提倡心性圆顿和心境圆顿。心性圆顿的实质就是性相圆融,它是对德清性相一体的进一步发展;心境圆顿则是心和境融合为一。智旭把圆顿的心境立为参禅的目标,从而否定了单以一心为参禅目标的禅宗传统。同时,智旭把教明确地指定为天台,也增加了禅教调和的可操作性。

总之,禅宗初创时,就标榜教外别传。在教外别传的口号下,它越走越远,视经教如粪土,把作为佛教宝藏的经教逐出了禅门,结果禅宗成了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流弊丛生,终至式微。晚明四大高僧从理论上调和了禅教关系,为晚明禅宗的复兴多少指明了些方向。从佛教史上看,由于四大高僧的努力以及晚明居士佛教兴起,中国佛教重又开始走出低谷,为近代佛教的发展作了铺垫。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李炳南:法与性的关系如何?

问:法与性的关系如何?(游祥洲)答:法为万事万理之总代辞,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体,此自体即名曰法,一自体有一自体之状态,此状态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体状态又千差万别,说太复杂,故取一字总代。性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

问: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如何保持四众和合不犯过失?如何保持菩提心坚固不失?如何保持护持大众不退转?如何保持团体如金刚不坏?如何让每个人得法入心精进不退?如何带领大家入菩萨愿海增上善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明海法师修行通常容易被理解成修炼。修炼跟修行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的同修第一个反应是:修炼是不是道教的词啊?差不多吧。道教用修炼这个词比较多,有炼丹,炼丹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关系再好,也要懂得这3个字!

人和人相处,感情再深,也别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会窒息,付出太多会委屈,即便关系再好,也要懂得分寸感!什么叫分寸感?为人的底线,做事的原则,交往的尺度,不远不近,不纠缠,不热不冷,刚刚好。两个人之间,最好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再好的关系,走得太近,也是场灾难

距离产生美。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我们的生活圈还有交际。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不管是家人朋友,还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陈兵: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

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答:我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现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佛》的文章,很多人因为这篇文章与我成为了好朋友。我年轻时学佛,也走了一些弯路。我现在观察学佛的年轻人中,走弯路的也还是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爱,不一定要发生关系

佛讲轮回六道中的每一众生,都曾辗转的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一个人要成功,都应有一个很好的动机,就是对一切生命表现出由衷的关爱。很久很久以前,传说在罗马统治下的以色列地方发生了一段故事:某日在翻新谷仓的时

寂静法师:祖宗与疾病的关系

国学 修心发愿: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编者按】寂静法师受邀于第七届中国佛家养生静修营开示影响健康的七大

一日禅|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跟任何人之间的连结,在一起,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彼此。这样的亲密关系,才有意义。除了恋人之间,很多稳定的关系都是如此,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接受和给予,不是束

理性爱国,弄懂太极和跆拳道的关系!

太极的根在中国。源于我们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世代可延续的根基。太极拳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

修福跟解脱生死有关系吗?

●●●問: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脫生死沒有任何關係。這個觀念是否正確?慧律法師答:許多人弄錯了,光聽經聞法,開智慧,而福不修。諸位,沒有福的人,是沒有機會修慧的。今天,你先要有穩定的生活、穩定的收入,要

白发与身体的关系,后悔知道太晚了。

在白发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年龄的象征了,而是越来越普遍,无论男女老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发现象。面对白发,我们该怎么办?肾与白发的关系中医讲,肾藏精,其华在发,精血不足,黑发不生。体内肾气的盛衰在外部的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辟谷术的发展与道教的关系

道家承袭古代辟谷养生之术,结合道教理论予以解释,并扩展其内容形成一门方术。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金易明: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始施行的茹素行止。但是,在佛教的故乡印度,不杀生并非佛教一家之戒命,包括耆那教

准提佛母与观世音菩萨、度母之关系

准提菩萨是“七俱胝佛母大准提王菩萨”,七俱胝意指无量数的佛都依这法而成佛。乃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正法明如来都是他的化身,白衣观音、二十一尊度母(廿一位不同的度母,也是观音的化身),都是准提佛母本身的化

准提佛母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个最重要节日,分别是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请大家恭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就拾点前人的

准提与阿弥陀佛什么关系

准提和阿弥陀佛原先是西方教的两大教主,这西方教理论上说其实也属道门的一种,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听鸿钧讲到而证的混元,最早的时候所有的流派其实都是道门一系,妖族是女娲和东皇的传人,巫族和三清都是盘古传下来的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