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东:道与魔
2025-01-30 07:15

某日与一些人探讨气功(他们迷于此),某甲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句,引起争议。某乙以为自古邪不能压正,此句当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合情理。翻阅《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帐。此句原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用道来指正气,用魔来指邪诱。不知此句起于何时,原句如何排列也就不得而知。《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解释:魔是梵文魔罗(音译)的略称,佛教认为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故名之。所以,一切烦恼、执著、迷恋等妨碍修持的都称为魔。佛经初期翻译,魔之一字,乃译为磨,有磨炼之意。魔有不同,清代史从龙《道乡集》就以睡为魔,并指出:炼丹之士,睡以魔为第一关。姜南先生认为魔有三种,即人魔(心魔、病魔)、地魔(死魔、外魔)、天魔(因果魔、轮回魔)。道家将魔列为十种,《钟吕传道集》中云: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刀兵魔、女乐魔、女色魔、圣贤魔。《童蒙止观》中则将魔只分为四大类: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鬼神魔。并列举一些例子说: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象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作违情魔者,或作虎狼、狮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作非违非顺境者,则平常之事,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或作种种好恶之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
《红楼梦》八十七回妙玉坐禅一段有:屏息垂帘,坐到三更过后,听得屋上骨碌碌一片瓦响,妙玉恐有贼来,那妙玉忽然想到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摄心神,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晃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她,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她坐车,自己不肯走。一回儿又有盗贼劫她,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求救。曹雪芹笔下不仅指出妙玉出偏入魔的原因,并道出了幻动、幻触、情魔、刀兵魔。幸无大碍,只吃了一剂降伏心火的药便平复了。其实,未练功的人也同样受着魔境所困,而练功不过是道魔真妄相攻而已。魔境众多,十种是远远不能说清楚的,但概括说来却也只有一种心魔。魔相万千,不脱于此。周春宏《心即是佛即心亦是魔》中说得极好: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时刻受着七情六欲的干扰不得安宁?穷究其原因,方才知是由于人类于自然的本性。只有心中无佛亦无魔才能算是个自由人(1994年11期《气功与科学》卷首语)。有人长期修持,却总是达不到正果,究其原因仍是俗心未脱。对于修持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成就魔,正是人类自身成了修持的最大障碍。对此,道家的老子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十三章》)另有一些人,一味追求入静入定,却生出对入静的执著,反不静之。修持者不可急于求成,急于求成者,所得只幻而不实。《青华秘文》指出:丹有幻丹者,盖学道之士,不知正理,而妄为采取交合,故成幻丹。修持者应把一切都看淡一些,有应舍之心。我在《舍》中言:舍有多种含义。修持也是一样,有舍才有得,只有舍去疾病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只有舍去追求的心才会有清净的意,只有舍去执着的烦恼才会有无为的喜悦(1995年9期《气功与科学》卷首语)。
魔分两种,有内外之分:佛教所说的天魔,其实就是外魔,一种外界信息物的干扰;所谓心魔即是内魔,是我们自身所产生的干扰力。禅宗有一个故事:某人修行,常有外魔侵扰。他问法于禅师,禅师教他外魔再现时,用笔在其身上画记号,便可知魔之本质。此人照做,当打坐后却发现记号原来画在自己身上。禅师说:法由心生,魔亦由心生,心动生万法,心灭则魔消。人都有七分魔性,三分佛心,不能将魔除尽就不能成就其完整的道。故云:不受魔,不成佛。又有云: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今人入静后,见佛则喜;见魔则忧,犹误也。随着学法层次、境界与心性的提高,魔境出现的层次也就相应有所提高,因为魔境是由自心生出的,故道长魔也高。陈炳硝先生认为,幻觉没有高低层次之分(1990年12期《气功》),我不以为然。须知,魔是低层次的幻境,佛是高层次的魔境。低层次的魔境没能引诱动你、吓倒你,便会以高层次的幻境佛、菩萨出现来诱人入魔。《西游记》中的唐僧肉眼凡胎,未到西天见佛就拜,结果发现拜的都是魔,是魔幻化的佛身。故禅宗提倡修持时魔来也斩,佛来也斩,用慧剑斩去一切假佛(魔),才能见真如来。《金刚经》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End
时轮金刚是密宗无上瑜伽部的重要本尊,其法脉传承在当今藏传佛教各大派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大金刚法中,独大威德经能海上师于内地有所传承,仍然有人在灌顶传其法外,另外四大无上瑜伽部法要于汉地却未闻传修
仲敦巴仁波且传略顶礼仲敦巴尊者!陈士东仲敦巴仁波且姓氏曰仲,全名仲敦巴嘉瓦郡乃,意为胜生。仁波且于木蛇年(1005年,宋景德二年)生于藏北念青唐拉沃杂杰莫地方(即堆隆菩,在今拉萨西北堆隆德庆县)一个富
观音菩萨是体现佛教大慈大悲的典型人物,古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观音之影响在我国佛教界实在是很大的。这种影响的来源得力于《法华经》,佛在此经中专列一品――《普门品》,使学人体察其慈悲的胸怀,同时
唐密源流略讲陈士东唐密又称汉密,主要是指唐代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汉地弘扬的密教,由中国传入了日本,故此本文所讲述的唐密源流也包括了日本的密宗,这样大家对于唐密的全部传承过程会有一个更为全面
当今之世,学密宗者日渐增多,这是佛门中一件幸事,但我观见许多人学密之动机多不正,或以修密法可获大神通,或以学密可以吃肉饮酒,或以学密宗可当上师受人供养并为人灌顶,或有以贪双运之心来修密法者,然而为成佛
论显密二宗不相违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近几年来,为出版能海老上师有关著作,翻阅了大量的老上师论著,这其实同时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在书的编著中,即曾深受教益。老上师是显密圆通的一代大德,他指出:显是
末法时期,净土宗流传较广,也很应机,得度者甚众。但在这轰轰烈烈的弘法及学法过程中,亦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如不加以解决,那将会使今后的弘法事业出现大障碍。例如《无量寿经》持康译本与持会集本之争,已展开了
论开顶之窍穴陈士东近来社会人士谈及颇哇法,有严重走偏之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则会使大法蒙尘,于修学者不利,这是我写下此文之目的。薛俊英先生在《开顶囟门与百会》(见《气功》1995年12月号)中云:道家周
密宗近代东传史的回顾与展望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近年来,密学爱好者虽然对密宗已多少有些认识,但对于密宗唐、东、台、藏四大派系,概念上却还是分不清楚。唐密(中国汉地密宗)始于我国唐代,唐玄宗时,善无
快乐真好陈士东快乐真好,但是有的人并不快乐。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有的人生病了,他不快乐;有的人官场失意,便不快乐;有的人没有钱,所以不快乐。但是我看到某病人虽患有不治之症,他仍然整日笑容满面,即便是在
众山之山冈底斯山圣迹志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山于《易经》上也有一个对应的卦,那就是为艮卦(__- -- - ),上面一个阳爻代表山尖,下面两个阴爻代表山体内中空,承受着大地之阴气。这是因为古人早已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参天大木根本不可离开木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金、木、水、火、土,古人所云之五行是也,而木居于其中之一焉!木于《易经》八卦中,亦有卦象来表之,不过不是一个卦,而是由震、巽两个卦来相对应的。震卦位于东
能海上师论禅法集粹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三年之中,为编著《能海上师行迹录》一书,我遍阅老上师讲记及其弟子有关之著述,并参访诸多与之有关之前辈大德,二○○四年初,书终于圆满出版了,总算对读者有了一个
依通明镜佛教圆光术妙花采蜜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一般佛教讲经说法,依规矩乃是先释经题,也就是先阐述欲讲之经的名称。因经题为经之中心,文以名显,名为文纲。我今虽非讲经,然亦应令大众知题目之义,所谓但
也谈颇哇法适合什么人修持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韦其瑷先生曾著文立论谈颇哇法最适合年轻人修,然观其立论,疑点颇多,却不似他所谓的终于圆满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修持颇哇法,而对年轻人更为适合,这样轻松简
某日与一些人探讨气功(他们迷于此),某甲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句,引起争议。某乙以为自古邪不能压正,此句当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合情理。翻阅《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
正本清源话台密陈士东近来,常于杂志上见到有关弘德办班推行所谓的台密的广告,然其言论中却尽是不合法理之说,一些读者知我是密宗的弘传者,故纷纷来信询问此事之究竟,更有一些密学者要我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由于我
《道德经》中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恢者大也,此是言天网之广大,虽然看不见但是却没有人能逃得出!天果有网乎?答案是肯定的。虽然《道德经》中所述之天网可能与佛教有所不同,但佛教却也认为存在着一个天网。佛
《吉祥经》讲记(一)陈士东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日讲的是一堂新课:《吉祥经》讲记。这虽是显宗极短一部经,但如同《心经》一样,亦言简意赅,大家莫以字少而轻薄之!吉祥是
正精进释论陈士东八正道亦称八圣道、八圣道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一类,四谛中道谛的主要内容,学佛人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指导。八正道意为通向涅槃解脱的八种正确途径,正精进是其中之第六正道。精进是很重要的,德森老法
佛教十宗中,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能即身成就,此两者共相辉映,俱为大乘最上法门。然而今之世,有学禅宗者轻视密法,认为密法不是佛说;又有学密者贬低禅宗,认为禅宗不圆满,如此争论不休。尊崇禅宗的太虚大师尝言
心性在何处?陈士东慧可当年欲求正觉,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遂将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祖师开示,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