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诀玄义解
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
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要一直是流入于神秘之中,有人或以为一得诀即可即身飞升,有人或以为口诀亦不过是一句至理明言也,并无关乎大要。本文依据诸种甚深经教之理,并以自己多年学修之心得而写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理解。
首先要阐明,口诀并不是只有密法中才有的,如武术家之修身要领,医学家之宝贵秘方,工艺家之制造秘术等等皆是,例如什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都是密,也都是传的口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授赵云三个锦囊,嘱咐其按时开启,必有妙用,此锦囊妙计就是口诀,不过这个是兵家妙计之口诀。不仅兵家有锦囊妙计,就是世俗之木匠,亦有经验累积以传授给徒弟;名门画家也有下笔之要点,可用于指授给学生,此等皆可谓口诀也。世俗之口诀就是窍门,就是四两拔千斤之妙用。世俗之口诀就是大方便、大智慧,它可以出奇制胜,化腐朽为神奇。世俗之口诀就是口传心授,所谓三口不说,六耳不传,也就是除了师父和徒弟,两个口和两人共四个耳朵外,不对第三个口讲说,不使第六个耳朵听闻。
佛教当然也有口诀,但佛教之口诀就与世俗之口诀有所不同,如世俗之口诀是用于世俗,而佛教之口诀,则是用于出世!就如我国之禅宗,《六祖坛经》中载,五祖弘忍大师以手敲慧能头三下,便自离去,慧能深明祖意,当日便以夜三更悄悄地来到祖室,五祖便以袈裟围窗,而授六祖以佛法要义,此即是传口诀教授。其实,口诀并不玄奥,可能只是很简短之一些话而已,而这些简短之话语中,即已富含大量前人大智之经验,是先贤千百次失败所换来的宝贵经验,你得到了就不会再重蹈覆辙,就会使你少走许多的弯路。因此,后来惠明问六祖,上来有密语密义否(指口诀)?六祖云:密在汝边。密语就是口诀,口诀者,假口而传,所传也只是简短数语,故称之为诀。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又云千金不换。其实,禅宗每一公案皆是口诀,如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看脚下等等,一句话悟了,顿见本性,若然不悟,就需假以万卷经来启你劣智。密法高唱所传是诸佛心要,当然是更要存在口诀了,同理之,过去密法也有几种不传,如非机不传等等。金刚持本尊传付金刚萨埵大士时即为口耳传承,因其时无文字记载,而所传又皆是授以至密心要,故世人称其为口诀。密法灌顶有初级宝瓶灌顶、二级秘密灌顶、第三智慧灌顶,而第四级灌顶即是名词灌顶(也就是口诀灌顶)。
口诀究竟是什么呢?口诀就是快速达成目的之经验,这个经验传给了你,就是至高无上的口诀,这个口诀可以使你少走弯路,直了成佛!口诀就是经验,上师经验丰富,俗话说我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盐还要多;师父见多识广,俗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一切教理宣扬,必假于口;诀者,言说之决定也,即宣说教法中之心要。口诀之形式,就是密宗,就是密中秘。因为写在纸上,易于泄露,而藏在心里,应机时便说之以口,听之以耳,就无泄密之过。若传予非机之人,定会遭护法惩处,此密戒有之,故有云密无师承,不得乱学;若无灌顶,是为盗法。如密法大灌顶得密要之际,必定要发一种誓词,如严持密戒,不传非机,如若妄传,定遇灾祸。有人言,既然佛法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理应无密,又何必秘藏之?其实,口诀是不能公开传的,古云泄露天机也,必要遭天谴(也就是违背了自然之规律)。如口诀一经公开,则其神力就渐渐消退,如酒瓶常常开启其盖,则瓶中酒味就会淡去无疑!故密法中云大街上的人都在谈论密法之时,就是密法衰败之际。如禅宗公案现大多已公开了,但你闻之见之后开悟了吗?那么,这个口诀究竟有何用处?我下面就依禅法讲说一下,如六祖慧能最初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而开悟,此即于偶然中得诀,诀即诀窍,一经点拔而便开窍也。因他人于路上诵之,诀从口出,故是口诀。但此时因他加行不具,只能发一个出离心而已,未得无上成就也,不然就不必再去依于五祖学法矣!故此口诀虽能点开其心智,但却没有甚深之加持力,还是要到五祖处去得诀才行!后来,五祖以袈裟将门窗围住,此即如密宗之布坛城也。如若说此为保密,仅仅一层袈裟之薄布,又岂能隔绝声音之乎!而袈裟为佛传之法衣,为众生之福田,其实这是以此来遣除传法时障碍之魔,并使之具加持力也!经过此一番布置及讲授,慧能得到进一步彻明佛意之口诀,最终成为禅门一代宗师,后来才能获得肉身不坏之金刚境界。所以,我们既要知佛法是有此口诀的,但又要不能妄图自身从不修持,一朝得诀而悟道!
为何佛门有此口诀传承呢?因为佛法以经文传承为普遍形式,显宗即多因袭之,此是因显宗非特重师徒之传授故。然密法首重传承,师传徒,徒再向下传,徒传徒,徒传孙,相继不绝,而师师相传者,唯此口诀耳!是故,密法中不仅有十种辞句传承(经文释义讲授方式),还专有别传口诀传承,此别传口诀,即是指示心性之修法口诀,为密法之心髓。不仅如此,密宗噶当派中还有口诀派,此派即是重在依阿底峡尊者心传之口诀来修持,如其口诀主要为五随念:念上师为皈依,念自身本尊性,念语言为持诵,念众生为父母,念心性为本空。修持者依此心要随时摄心,恒住于此五念上。但是只知理这还远远不行,不能只空持此口诀,还要修心要法门十六明点法,如此方可证成无上之成就。口诀是修行之要领,没有口诀其修行就会进步很慢,并且易生迂回,而若不将口诀与修持结合起来,也是没有用的。口诀固然十分重要,但只似画龙点睛,若时节因缘不到,纵有明师之口诀,亦是无大用处。故须平时用功筑下坚实之基础,才能一朝得到妙诀,便获超凡入圣之功。如若平时不加用功,急时才来求此口诀,那又有何益处?千句口诀亦不能生出一点加持之力也!故应做到教理与口诀并重,修持与口诀并行。所以说,修学者应先深明佛理,而后才知其口诀乃无上妙要,与旁门小术绝不相同。既知诀已,依此将平日之修持一以贯之,则可彻然通矣!
古之圣人多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因多说无益,妙要可能只是几句话。上士闻之勤行之,中士闻之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又由于上古之时,笔墨纸砚甚为短缺,如若欲写成洋洋万言之著作,恐怕也是万分困难。是故,师尊凡是有玄妙之发现,一些切实之行持要领,以及为人处世之格言佳句,尽皆是师以口讲,弟以耳听。以此仍犹恐语句太多,不便记取,遂乃将最最紧要之处,以最最精炼之言句传出,故成口诀。《周易参同契》上言,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此种精炼之句乃千古诸师锤炼所得,万分宝贵,如《抱朴子》指出:不得名师口诀,不可轻作。然口诀与口诀又有不同,有的为世俗之哲理,有的为出世之明言,不可认为一切口诀皆可成佛也!什么叫应机、非机耶?即是待修持到一定时候,师父一点就会产生变化(即点化),如窗纸一捅即破。但如凿山洞,尚还远隔万重山,点一下能管什么用呢!因此,轻易就传的口诀,一切大众都已会了的口诀,就已不再是口诀了,因为它已失去了口诀的真正意义!是故云金子般的法,应用金子求,此为求法之资粮,也是自身学法之福报!人云:我无黄金,如何学法?那么,金子般的真心也是应有的吧,有此纯洁之心亦可得诀矣!
End
法藏法师一般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敢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可以这么残忍,我们是这种想法。你讨老婆,你整天想你老婆拉大便臭的样子,你不会,你不会这样子想,不想想,你不愿意想,你愿意你宁可雾里看花,你不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徐恒志老人讲许洪亮编录郑佩福、孙文淼、陈妙丽几位老师一直希望我能辅导一次《大乘无量寿经》的学习,由于各种原因,迟延了很多时间。今天可说是时节因缘成熟,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研究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乙二 别释破邪显正丙一 破邪丁一 摧外道戊一 释名略标所言摧外道者,夫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外道多端,略陈其二,一天竺异执,二震旦众师。释外道名义。“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
乙九 明四论用假不同门丙一 标立四假次明四论用假不同门。一切诸法,虽并是假,领其要用,凡有四门:一因缘假,二随缘假,三对缘假,四就缘假也。此文说:一切诸法并是假者,是约佛的言教说的。诸佛说法,随机设教
丁二 折毗昙戊一 立宗已一 标立宗要折毗昙第二,一立宗,二破斥。有萨卫门人序其宗曰:阿毗昙者,名无比法,无漏慧根,会理隔凡,其功冠绝,故云无比。超四执之外,越三界之表。群圣之所赞叹,六道之所归崇,敢有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乙八 三论通别门丙一 正明三论通别次论三论通别门。以《智度论》对三论,则《智度论》为别论,三论为通论。就三论中自有三别,即为三例:《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所以然
时轮金刚是密宗无上瑜伽部的重要本尊,其法脉传承在当今藏传佛教各大派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大金刚法中,独大威德经能海上师于内地有所传承,仍然有人在灌顶传其法外,另外四大无上瑜伽部法要于汉地却未闻传修
仲敦巴仁波且传略顶礼仲敦巴尊者!陈士东仲敦巴仁波且姓氏曰仲,全名仲敦巴嘉瓦郡乃,意为胜生。仁波且于木蛇年(1005年,宋景德二年)生于藏北念青唐拉沃杂杰莫地方(即堆隆菩,在今拉萨西北堆隆德庆县)一个富
观音菩萨是体现佛教大慈大悲的典型人物,古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观音之影响在我国佛教界实在是很大的。这种影响的来源得力于《法华经》,佛在此经中专列一品――《普门品》,使学人体察其慈悲的胸怀,同时
唐密源流略讲陈士东唐密又称汉密,主要是指唐代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汉地弘扬的密教,由中国传入了日本,故此本文所讲述的唐密源流也包括了日本的密宗,这样大家对于唐密的全部传承过程会有一个更为全面
当今之世,学密宗者日渐增多,这是佛门中一件幸事,但我观见许多人学密之动机多不正,或以修密法可获大神通,或以学密可以吃肉饮酒,或以学密宗可当上师受人供养并为人灌顶,或有以贪双运之心来修密法者,然而为成佛
论显密二宗不相违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近几年来,为出版能海老上师有关著作,翻阅了大量的老上师论著,这其实同时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在书的编著中,即曾深受教益。老上师是显密圆通的一代大德,他指出:显是
末法时期,净土宗流传较广,也很应机,得度者甚众。但在这轰轰烈烈的弘法及学法过程中,亦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如不加以解决,那将会使今后的弘法事业出现大障碍。例如《无量寿经》持康译本与持会集本之争,已展开了
论开顶之窍穴陈士东近来社会人士谈及颇哇法,有严重走偏之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则会使大法蒙尘,于修学者不利,这是我写下此文之目的。薛俊英先生在《开顶囟门与百会》(见《气功》1995年12月号)中云:道家周
密宗近代东传史的回顾与展望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近年来,密学爱好者虽然对密宗已多少有些认识,但对于密宗唐、东、台、藏四大派系,概念上却还是分不清楚。唐密(中国汉地密宗)始于我国唐代,唐玄宗时,善无
快乐真好陈士东快乐真好,但是有的人并不快乐。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有的人生病了,他不快乐;有的人官场失意,便不快乐;有的人没有钱,所以不快乐。但是我看到某病人虽患有不治之症,他仍然整日笑容满面,即便是在
众山之山冈底斯山圣迹志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山于《易经》上也有一个对应的卦,那就是为艮卦(__- -- - ),上面一个阳爻代表山尖,下面两个阴爻代表山体内中空,承受着大地之阴气。这是因为古人早已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参天大木根本不可离开木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金、木、水、火、土,古人所云之五行是也,而木居于其中之一焉!木于《易经》八卦中,亦有卦象来表之,不过不是一个卦,而是由震、巽两个卦来相对应的。震卦位于东
能海上师论禅法集粹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三年之中,为编著《能海上师行迹录》一书,我遍阅老上师讲记及其弟子有关之著述,并参访诸多与之有关之前辈大德,二○○四年初,书终于圆满出版了,总算对读者有了一个
依通明镜佛教圆光术妙花采蜜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一般佛教讲经说法,依规矩乃是先释经题,也就是先阐述欲讲之经的名称。因经题为经之中心,文以名显,名为文纲。我今虽非讲经,然亦应令大众知题目之义,所谓但
也谈颇哇法适合什么人修持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韦其瑷先生曾著文立论谈颇哇法最适合年轻人修,然观其立论,疑点颇多,却不似他所谓的终于圆满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修持颇哇法,而对年轻人更为适合,这样轻松简
某日与一些人探讨气功(他们迷于此),某甲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句,引起争议。某乙以为自古邪不能压正,此句当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合情理。翻阅《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
正本清源话台密陈士东近来,常于杂志上见到有关弘德办班推行所谓的台密的广告,然其言论中却尽是不合法理之说,一些读者知我是密宗的弘传者,故纷纷来信询问此事之究竟,更有一些密学者要我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由于我
《道德经》中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恢者大也,此是言天网之广大,虽然看不见但是却没有人能逃得出!天果有网乎?答案是肯定的。虽然《道德经》中所述之天网可能与佛教有所不同,但佛教却也认为存在着一个天网。佛
《吉祥经》讲记(一)陈士东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日讲的是一堂新课:《吉祥经》讲记。这虽是显宗极短一部经,但如同《心经》一样,亦言简意赅,大家莫以字少而轻薄之!吉祥是
正精进释论陈士东八正道亦称八圣道、八圣道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一类,四谛中道谛的主要内容,学佛人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指导。八正道意为通向涅槃解脱的八种正确途径,正精进是其中之第六正道。精进是很重要的,德森老法
佛教十宗中,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能即身成就,此两者共相辉映,俱为大乘最上法门。然而今之世,有学禅宗者轻视密法,认为密法不是佛说;又有学密者贬低禅宗,认为禅宗不圆满,如此争论不休。尊崇禅宗的太虚大师尝言
心性在何处?陈士东慧可当年欲求正觉,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遂将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祖师开示,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