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士东:心性在何处?
2025-01-30 07:41

心性在何处?

陈士东

慧可当年欲求正觉,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遂将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祖师开示,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这是一桩久远的禅门公案。慧可断臂以求道,为的是什么?就是要知道心在何处。纵观《金刚经》全文,其核心亦不过是讲两个问题:一云何降伏其心,二云何应住。第一是怎么把妄念降伏,第二是心安住在何处。明心见性是修持者在修持时首要知道的问题,但心在何处?性又在何处?却是许多人所不知的。有人依慧可的这个公案说心本无,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遁词,古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其实,心性是恒常不灭的。前一念灭,并非心灭,后一念生,并非心生,此即《心经》所说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之理。

那么,心性究竟在何处,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它呢?竺法护介绍的大乘方等诸经中,有关于诸法本净与客尘所蔽的思想,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心性本净,客尘所蔽的理论。有人云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其实蔽与染不同的。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子中可以看出,是客尘蔽住了明镜,而非被客尘所染。客尘所蔽是指客尘挡住了物体; 客尘所染是客尘渗入到了物体内部,而使物体发生了变化。《度世品经》卷五:一切诸法,本净自然,悉虚无实,为诸客尘之所沾污。这里说的即是客尘所染。《大方等顶王经》指出:自然之故,心本清净;权未即解,便有三毒、五阴、六衰,客尘所蔽。虽有是非,不污本净。这里说的即是客尘所蔽。如若坚持认为客尘所染,那么人就须累劫方能修成,流于小乘的渐悟。客尘所蔽是说,即使在客尘遮掩的情况下,这个心也不会失掉其本有的清净性。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心性?就是因为有客尘所蔽的原因。那么,我们就会得知修持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了。明心即是使心明,见性即是使性现,明心见性即是使心明亮而使真性出现。明心见性用图来表示即为:

图中的黑色物质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力(此业力包含极广,有烦恼、仇恨、嫉妒、细菌等等),白色物质便是自性所生出的辉光(亦包含极广,有光、气、能量等等之称)。平常人由于黑色物质过盛,平时又不断造作黑色物质,障住了自性与白色物质,使之不得外露。而经过修持的人,由于增强了自性能量,将大量的气储进自性内,经气化光而转化为白色物质,所以其身周围有一道圆满的光轮,有人称其为佛光。自性是什么?自性是很难描述的。强描述为如黄衣,如白羊毛,如赤甲虫,如火焰,如白莲花,如电光突闪(《大林间奥义》)。古云:性靠悟,命靠传。这不是一句推词,自性确是言语道断的物体,但明心见性又是修持的大目标是必须知道的。《普成经》云: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自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自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可见,得见自性,是成就的唯一途径。为什么得见自性这么重要呢?六祖悟道时曾指出它的五大功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性在何处呢?邱长春《大丹直指》云: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关于命的问题,道家的认识是极完备的,但道家变性却有不足,这也是千百年来道家人士命已就性未成的原因。头顶泥丸宫之所以被道家误认为性根,就是因为其中含藏第七末那识(潜意识或称下意识与无意识)之故,末那识虽含藏极大的功能,但它不是自性(可参考拙文《潜意识不是修持的目标》)。《性命圭旨》指出: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元神,《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又称为元性。所以,末那识(潜意识)也不是元神(可参考拙文《论元神》)。《坛经》中指出: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可知,自性是由自心中生出的。

我们只要知道心在何处,就可以知道性在何处,因为心与性本是一体的。张楠先生言,心即是指识神,亦即思维、情绪、感受器官所产生的感受。此言误矣,识神不是心,它的主要部位也不在大脑前额。所以,张先生又误认先天脑功能叫做性。其实,张先生的这种说法来自于道家,道家认为性在头部。有的医家认为心即是心脏,并引《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但这种说法亦被佛家所否,《弥陀要解》云: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要解》说此心不是肉团心(心脏),一个人心脏坏了,可移植另一人心脏代替。现代科学可用塑料纤维同铝合金制成的心脏,人依旧可活命,可见心脏不是自己的心。缘影心即第六意识能攀缘的人,此心只是缘色、声、味、香、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成玄英疏《庄子人间世》云:心有知觉,犹起攀缘。《金丹四百字序》也指出: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由此可见,张先生秉承道家,但亦未得道家真谛也。《首楞严经》中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寻。阿难认为,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真心。佛立即斥责阿难:咄!阿难,此非汝心。什么才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呢?《大乘义章》卷一指出:一切识总名为心。而其中以第七末那识为妄心,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心,净心或第一义心。心本众多,而真心只一,于是立一心以为主,名心王。《大日经疏》云: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导首,犹如种子是万德本。那么,此心住何处呢?《大乘要道密集》指出:于母胎中父精母血及与心识三种相融为一体,然后渐渐心识住于心间,父精住于顶上,母血住于脐下。心识住于心间的位置就是膻中穴,西藏密宗认为膻中是人体的信息库,就是因为阿赖耶识(真心)住此故。佛教中亦有言第九识阿摩罗识之说,谓此识方为净心,其实此识不过是八识之净分(即净化部分或八识中种子全部净化后之结果。)

《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即表示真心,真心不觉亦不能成就,只有到了西天见到了佛(佛者觉也)后,才得了个金身正果,而心花怒放即觉也,即性现也。这里所云之心,亦只是由物质上确定心之存在性,并未言及性空之心,容待后文再行讨论也。最后,以佛教地二颂做为本文之尾声。

一颂: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二颂:

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妙用恰恰无。

End

心性待提升

◎ 索甲仁波切 1. 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2.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慧 律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 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

陈兵:心性之印定

明心见性,是一种常人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或神秘经验,只能由体验者本人自内证,如禅宗人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吐露于人。如何确定所悟乃真正的心性,是大乘性宗修行中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

陈兵: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陈兵教授以丰厚的学养,贯通三家,条分缕析三家心性修养的方法、层次以及其间细微的差别。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的研究。国学现在是一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杨维中:本体与心性: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

一、天台宗的性具范式依照本文的分析,天台宗的这一心性论体系由四个基本理论命题构成:一是性具善恶,二是生佛互具,三是一念三千,四是贪欲即道。第一个命题性具善恶,是指众生之心体本具善、恶二性。这是对众生之

杨维中:论佛教心性论所受道玄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形成过程之中,道家、玄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思辨性极强的佛学为了更好地得到世人的理解,不得不暂时依附于道家以形成格义佛学。当佛教为了扩大影响附丽于玄学而形成所谓六家七宗之时,道

杨维中:试论巨赞法师对吕澂先生心性问题学说的质疑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吕澄先生连续发表论文论述了其对中国佛教心性论问题的看法,巨赞法师则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教界的立场对其所论提出若干质疑,吕澄先生也作出了部分回应。本文以最初发表于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陈士东:时轮金刚法概说

时轮金刚是密宗无上瑜伽部的重要本尊,其法脉传承在当今藏传佛教各大派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大金刚法中,独大威德经能海上师于内地有所传承,仍然有人在灌顶传其法外,另外四大无上瑜伽部法要于汉地却未闻传修

陈士东:仲敦巴仁波且传略

仲敦巴仁波且传略顶礼仲敦巴尊者!陈士东仲敦巴仁波且姓氏曰仲,全名仲敦巴嘉瓦郡乃,意为胜生。仁波且于木蛇年(1005年,宋景德二年)生于藏北念青唐拉沃杂杰莫地方(即堆隆菩,在今拉萨西北堆隆德庆县)一个富

陈士东:漫谈观音的示现

观音菩萨是体现佛教大慈大悲的典型人物,古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观音之影响在我国佛教界实在是很大的。这种影响的来源得力于《法华经》,佛在此经中专列一品――《普门品》,使学人体察其慈悲的胸怀,同时

陈士东:唐密源流略讲

唐密源流略讲陈士东唐密又称汉密,主要是指唐代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汉地弘扬的密教,由中国传入了日本,故此本文所讲述的唐密源流也包括了日本的密宗,这样大家对于唐密的全部传承过程会有一个更为全面

陈士东:论密戒之持守

当今之世,学密宗者日渐增多,这是佛门中一件幸事,但我观见许多人学密之动机多不正,或以修密法可获大神通,或以学密可以吃肉饮酒,或以学密宗可当上师受人供养并为人灌顶,或有以贪双运之心来修密法者,然而为成佛

陈士东:论显密二宗不相违

论显密二宗不相违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近几年来,为出版能海老上师有关著作,翻阅了大量的老上师论著,这其实同时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在书的编著中,即曾深受教益。老上师是显密圆通的一代大德,他指出:显是

陈士东:谈与往生有关的几点问题

末法时期,净土宗流传较广,也很应机,得度者甚众。但在这轰轰烈烈的弘法及学法过程中,亦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如不加以解决,那将会使今后的弘法事业出现大障碍。例如《无量寿经》持康译本与持会集本之争,已展开了

陈士东:论开顶之窍穴

论开顶之窍穴陈士东近来社会人士谈及颇哇法,有严重走偏之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则会使大法蒙尘,于修学者不利,这是我写下此文之目的。薛俊英先生在《开顶囟门与百会》(见《气功》1995年12月号)中云:道家周

陈士东:密宗近代东传史的回顾与展望

密宗近代东传史的回顾与展望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近年来,密学爱好者虽然对密宗已多少有些认识,但对于密宗唐、东、台、藏四大派系,概念上却还是分不清楚。唐密(中国汉地密宗)始于我国唐代,唐玄宗时,善无

陈士东:快乐真好

快乐真好陈士东快乐真好,但是有的人并不快乐。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有的人生病了,他不快乐;有的人官场失意,便不快乐;有的人没有钱,所以不快乐。但是我看到某病人虽患有不治之症,他仍然整日笑容满面,即便是在

陈士东:众山之山——冈底斯山圣迹志

众山之山冈底斯山圣迹志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山于《易经》上也有一个对应的卦,那就是为艮卦(__- -- - ),上面一个阳爻代表山尖,下面两个阴爻代表山体内中空,承受着大地之阴气。这是因为古人早已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陈士东:参天大木——“根本”不可离开木

参天大木根本不可离开木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金、木、水、火、土,古人所云之五行是也,而木居于其中之一焉!木于《易经》八卦中,亦有卦象来表之,不过不是一个卦,而是由震、巽两个卦来相对应的。震卦位于东

陈士东:能海上师论禅法集粹

能海上师论禅法集粹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三年之中,为编著《能海上师行迹录》一书,我遍阅老上师讲记及其弟子有关之著述,并参访诸多与之有关之前辈大德,二○○四年初,书终于圆满出版了,总算对读者有了一个

陈士东:依通明镜——佛教圆光术妙花采蜜

依通明镜佛教圆光术妙花采蜜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一般佛教讲经说法,依规矩乃是先释经题,也就是先阐述欲讲之经的名称。因经题为经之中心,文以名显,名为文纲。我今虽非讲经,然亦应令大众知题目之义,所谓但

陈士东:也谈颇哇法适合什么人修持

也谈颇哇法适合什么人修持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韦其瑷先生曾著文立论谈颇哇法最适合年轻人修,然观其立论,疑点颇多,却不似他所谓的终于圆满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修持颇哇法,而对年轻人更为适合,这样轻松简

陈士东:道与魔

某日与一些人探讨气功(他们迷于此),某甲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句,引起争议。某乙以为自古邪不能压正,此句当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合情理。翻阅《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

陈士东:正本清源话台密

正本清源话台密陈士东近来,常于杂志上见到有关弘德办班推行所谓的台密的广告,然其言论中却尽是不合法理之说,一些读者知我是密宗的弘传者,故纷纷来信询问此事之究竟,更有一些密学者要我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由于我

陈士东:网络修证法门

《道德经》中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恢者大也,此是言天网之广大,虽然看不见但是却没有人能逃得出!天果有网乎?答案是肯定的。虽然《道德经》中所述之天网可能与佛教有所不同,但佛教却也认为存在着一个天网。佛

陈士东:《吉祥经》讲记

《吉祥经》讲记(一)陈士东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日讲的是一堂新课:《吉祥经》讲记。这虽是显宗极短一部经,但如同《心经》一样,亦言简意赅,大家莫以字少而轻薄之!吉祥是

陈士东:正精进释论

正精进释论陈士东八正道亦称八圣道、八圣道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一类,四谛中道谛的主要内容,学佛人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指导。八正道意为通向涅槃解脱的八种正确途径,正精进是其中之第六正道。精进是很重要的,德森老法

陈士东:密宗与禅宗

佛教十宗中,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能即身成就,此两者共相辉映,俱为大乘最上法门。然而今之世,有学禅宗者轻视密法,认为密法不是佛说;又有学密者贬低禅宗,认为禅宗不圆满,如此争论不休。尊崇禅宗的太虚大师尝言

陈士东:心性在何处?

心性在何处?陈士东慧可当年欲求正觉,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遂将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祖师开示,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这

十法界在何处

说是解脱,其实是还原,自性原本无生,清净周遍,自在圆满;只因幻影攀缘,所现因果业境,业境消散,本觉无挂生灭,无来无去,于生灭中不动,于幻影中清净,于刹那间永恒,在一切心中,见一切色,于一切色中,见一切

卢志丹: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修行,就是打磨心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佛遗教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

十法界在何处呢

说是解脱,其实是还原,自性原本无生,清净周遍,自在圆满;只因幻影攀缘,所现因果业境,业境消散,本觉无挂生灭,无来无去,于生灭中不动,于幻影中清净,于刹那间永恒,在一切心中,见一切色,于一切色中,见一切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林崇安: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