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孤独长者
恶得恶报善得善报
9~4
恶业未成熟
恶者以为乐
恶业成熟时
方见恶真性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给孤独长者。
给孤独长者对佛陀崇敬有加,非常礼遇佛陀,为佛陀建造祇树给孤独园。每天三次要礼敬佛陀时,总是带着各种物品供养佛陀及僧众,后来家道中衰,也一如以往继续供养佛陀。每当他向佛陀提供粗糙的供养而深感歉意时,佛陀总是慈和地安慰他:“长者请别这么说,不要为此困扰,只要出自真心的供养,食物怎会有粗糙或精致的分别呢?”
9~5
善业未成熟
善者以为苦
善业成熟时
方见善真性
给孤独长者家中的门神看不惯主人的作为,现身对主人说:“你长期供养佛陀及众比丘,从不为自己打算,才会落到如此地步,以后不必再供养了,应专心照顾自己的事业经商牟利。”给孤独长者拒绝门神的劝告,请门神离开他家。由于门神无处可去而到处流浪。他去找帝释,帝释建议他做一件善事报答主人。帝释建议门神去向那些曾向给孤独长者借贷,有了钱却长期故意不还的人要回一百八十亿贷款,并且挖出主人被洪水冲走、现今埋在河边的大量财宝,以这些事帮助给孤独长者重新发达起来。门神遵照帝释的话,帮助了主人,给孤独长者终于允许门神回来,并带他去见佛陀。佛陀说:“人可能长期无法享受善业的善报,也可能长期不会受到恶业的恶报,但善业恶业迟早终会成熟,不是不报。”
一般人由于短见,看到自己行善却失败痛苦,看到别人作恶却快乐幸福,就认为老天不公平。却不知那贤德者由于过去累积的恶业,超越现在的善业,所以过着贫苦无助、痛苦灾难的日子。而那行恶者由于过去累积善业的福报,超越现在的恶业,所以今世才过着快乐顺利、荣华富贵的日子。这些虽是人间常见的现象,然而一旦恶业成熟必遭苦报,一旦善业成熟也必得善报,只有正信业报,才是人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End
善财童子一心正念,一路上思惟着无厌足王所得的如幻智慧法门,渐次地向南游行,或者经过人间的城邑聚落,或者经过旷野偏解的岩峻山谷、卧藏着的狼虫虎豹、恶兽围绕等险难之处。可是善财童子不觉得疲劳,他为法忘躯,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长者子斋僧获福◎ 般 若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子,年纪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一切都必须自食其力,生活非常的穷困与孤苦。一天,他听人说,如果能至诚供养三宝,死后便能往生忉利天,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不再有人世
折服婆罗门长者◎李玉川迦旃延遵照佛陀的教示,到处宣扬四姓平等的主张,很多婆罗门知道了很不服气,希望找机会来向迦旃延问难;他们心想,若不把迦旃延难倒,婆罗门种族从此就休想再抬头了。可是,善于巧辩的迦旃延
◎蕅 益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云何为信?一者、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在中国人尽皆知,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数千年来,善恶有报的道理广泛流传在民间,道教经典《太平经》最早对因果、承负思想做出较为系统的阐述,道教崇尚自然,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轮回与孤独◎赖志凯《百年孤独》是一部意蕴深刻的史诗性作品,它描述了一个令人迷惘困惑的奇幻世界。小说着重描写了布恩蒂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西班牙移民后裔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和表妹乌苏娅伊卡拉结婚后,乌苏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一个人的时候难免感到孤独,常常也会渴望陪伴和陷入沮丧。每当这个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吗?如果是的话,就不要害怕这种孤独感,孤独是自由的代名词。不如利用这份自由好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这些地狱恶报,原来子虚乌有
1、事业衰败、诸事不顺“宿储耗尽、既获者消”:就是过去的(包括父母祖上留下来的和自己先前努力获得的)储蓄、福报都会统统耗尽,已经得到的这些财富会消耗掉。而且会常常损失财物,如丢失、被盗等。做事障碍重重
人类文明中的信仰形态,林林总总,非常丰富,但就其主要形式来说,不外乎两大信仰类型: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在这两大信仰类型中,神人关系( 信仰者与超验者、神圣对象、终极关怀者等关系) 及其神圣性建构是它们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是会发现的,欲界中的天道是非常好的,是非常幸福的,天道里的众生是有极大的福报,寿命很长,神通广大。所以也是有很多的众生都想生到天道之中。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阿那邠
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很难忍得住成功之前的孤独和寂寞,老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诱惑,老是被自己的各种杂念所困扰,急于求成,总想每天都处在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轮回转生论 (一)世间 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似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界又称世间。所谓世,是迁流、破坏之义,指过去、现在、未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一、离言默照禅离言有二:一是一切诸法,无始时来,本自无言,故称此为离言法性。《转有经》云: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7]意谓此法中无有彼名,此名中亦无有彼法,名与法互不相关,法
问:地狱有八寒八热边地孤独四种。孤独在地面上,余三均在地中。(见佛学半月刊佛学范古农答问)地藏经白话解五十五页云,据经论上说,地狱分三类摄尽,一是热狱,二是寒狱,三是边狱。热狱有八重,在阎浮海底下重叠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
唯识要义唐仲容居士著(一)叙 言真理不变,变则非理。真学不灭,灭则非学。真理者,法尔如是,真实不虚,穷三际,遍十方,无有乎或易,无有乎或殊者也。真学者,阐明法尔如是、真实不虚之理,穷三际,遍十方。而亦
《太上感应篇》说:“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之报,鉴之甚速,丝毫不爽。“恶业”指做的坏事、起的坏心、说的坏话等。“恶报”指
印光大师讲故事在世人的病苦,多属宿世杀业所感召。宁波镇海方文年的儿子,十九岁得了肠痈,中医没法治,西医说要开膛剖肚才能治,父母舍不得。好在他母亲读过印光大师文钞,吃素念佛,全家上下都吃长素,只有一家
一、 修行要抓住三要点1、 契入心的本体去修行,这是根本的宗旨。不要试图明白我的话,要理解你的心,明白你自己的心,彻见自己本来的面目。古人的机锋是点化当人的机用,老师说的话只是起方便引导作用 。所以听
《题齐天大圣之斗战圣佛/圣神贤》诗曰:蟠桃园里曾赴会,阎罗殿上只升堂。龙宫宝座一时换,玉境凌霄我称皇。瑶池美酒呼来畅,兜率金丹吞更欢。天生本性自由惯,不坐仙山不坐禅。女娲彩石机灵开,一朝变幻入世来。六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
一、真心忏悔认错 要深刻认识到自己错了,因为是你亲手将自己的亲身骨肉杀死的,而且杀死后不知悔改,不知已经犯下杀人重罪,麻木不仁,被杀害的婴灵看到这种情况如何能不怀恨。认识到自己犯下大错以后,要向婴灵
辩中边论要义吕澂一依心性本净客麈所染立宗义心性——心法性——无有不净者——空性客尘——心法——无有不染者——虚妄分别此二原不相离以虚妄分别言客尘……又以空性说心性,空虚妄因为空。以此中有空彼亦有此说性
拘达拉柯西比丘尼征服自己获最大胜利8~3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8~4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不如克己者是大胜利者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拘达拉柯西。拘达拉柯西是舍卫城的
比丘斯亚沙卡积恶受苦报9~2若人已作恶不应重复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必受苦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斯亚沙卡。斯亚沙卡虽然出家,却不满僧团的戒律生活,经常犯戒,屡犯不改。佛陀教导他如何遵守戒律过僧
哥达那尊者定慧活一日胜无定慧活百年8~12若人活百岁无慧无禅定不如活一日具慧修禅定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哥达那尊者。哥达那尊者从佛陀那儿得到禅观题目后,到森林中禅修并证得圣果。之后,在回
长寿的孩子礼敬贤圣护四神利益8~10常乐礼敬圣贤长老获四利益寿美乐利佛陀居住在迪卡朗伊卡时,有一天,提到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小孩叫亚育瓦达那。有一天,当一家三口见到佛陀,向佛陀顶礼时,佛陀只对夫妇说:“愿
富商摩诃达那避恶如避险道9~8伴少而货多商人避险道爱命避毒品避离诸恶行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富商摩诃达那。有一天,富商摩诃达那护送一些比丘和一大批贵重物品要到某地,抢匪得知此事,计划在中
女天神拉阇积善受乐报9~3若人已行善应当重复行应喜于行善积善必受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天女拉阇。大迦叶尊者在毕钵离山洞进入禅定七天,出定时,来到一位女施主拉阇家化缘。这位年轻高贵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