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燕珠:法句经要义 第六品 智者品 从黑暗到光明 智者自净其心
2025-04-02 13:37

从黑暗到光明

智者自净其心

6~12

放弃腐败的观念

智者培养纯正性

离在家舒适生活

出家趋向解脱道

6~13

喜悦解脱 舍弃欲念

智者清净 自心垢秽

6~14

智者正心修习

觉悟七菩提分

远离固执心念

乐舍执著系缚

漏尽而显光耀

此生解脱涅槃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群比丘。

这群僧人来祇树给孤独园拜见佛陀,佛陀告诫他们要放弃世间欲乐,放弃对世间的执著,才能在今生趣向涅槃。

智者远离贪爱欲望,以涅槃为目标弃恶行善,努力于寂静出离的涅槃,割舍欲爱,无所执著,弃除心中所有烦恼,正念现前,修习七觉支,如此断尽贪瞋痴的人,已断烦恼,今生今世就能证得涅槃。

End

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明者因境而变, 智者随情而行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智者随情而行

◎ 杜大宁 很久以前,有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便考虑着找个人接任新住持。方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有一天,他将这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现在我决定在你们两个中间选一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纪弦我好比一盏金黄的向日葵,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又如一羽扑灯的小青虫,对于暗夜永不说出妥协。太阳在哪里我就朝向哪里,灯光在何处我就飞向何处,因为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对于黑暗怎么

善用其心

◎ 弘 恩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他们怎么去修行呢? 就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这个情爱;你去欲断爱,生死就会了。你想要成佛,先要断无明。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思的烦恼。你想要断这个见、思的烦恼,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事情发生,你不懂,你不明白,这叫无明。好像人的生死,就是由情

像智者那样谦和

像智者那样谦和◎ 岳 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巴黎,法朗士等一批文学青年准备办一个文学刊物。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给大文豪雨果写了封信,请求他写一封回信作为刊物的序言。几天后,雨果回了信:年轻人,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达 真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高尚的行为,一种是卑劣的行为。若是你行持高尚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安乐;若是你行持卑劣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会遭受痛苦。其实,

逆境也能种福田,看你怎么善用其心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忽然看见光明,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

人心光明 万福之源

◎ 憨 山茶陵钟生明性,诗礼世家,往因患难走粤,参予于曹溪。老人晓之以善恶报应因果之说,安其心以归,其难竟解。所以解者,皆非忆想可到,机缘偶会,无心自至。生由是故物无恙,蹈安恬无事之境。然竟茫然不知其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愚者口说 智者心行

愚者口说 智者心行◎ 释来浩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乐善好施,为人所称颂。就在他即将功德圆满,走向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该找一个衣钵传人,以将佛法继续弘扬下去,从而导人向善,普渡众生。于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多 识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

元音老人:智者大师度关公

关公被吕蒙杀头之后,痛得大叫大喊:“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智者大师得知后就去度他,大师盘腿而坐挡住关公的去路,关公一看心想:这个和尚胆子真大,竟敢挡我的去路,给他点厉害看看。于是,“呼”刮起一阵狂风,

智者不放逸

智者不放逸◎ 如瑞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法句经》佛在《法句经》里这样教导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每天念于死的人他不会放逸

扫清习气 降伏其心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

善用其心,念念原谅一切众生,不挑众生的短处

善用其心,念念原谅一切众生,不挑众生的短处梦参老和尚我们要转变我们这个心,善用其心,念念的总是原谅一切众生,总是要一个慈悲心,不要挑众生的短处。众生业障很多,要让我们来挑众生的短处,拿佛经来对照众生看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傅光明:独自闲行独自归

喜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的这样两句诗--独自闲行独自归和闲凭栏杆望落晖--已经很久了。这是元稹《智度师》其一、其二两首诗的各自末尾一句。简言之,这是元稹处乱(安史之乱)之后的人生感悟和心境写

陈兵: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王阳明:智者搭桥,愚者筑墙

桥是连接,墙是隔绝。多搭一座桥,就能多一条路。多筑一堵墙,就会少一条路。隔绝者自绝于人,接纳者才能海纳百川。智者搭桥陆地和河流冲突,造成了无数的隔绝。聪明人在其中搭桥,让自己可以顺畅行走。人和人之间相

一日禅:明心见性 自净其意

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

陈兵:自治其心

佛教向以擅长治心著称,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宋孝宗“以佛治心”之言,表达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国人对佛教功能的界定。人类文化中,若论对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视,当数佛教为第一。佛教以心为

雪漠: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现在的问题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而控制信息的媒体,又不去宣扬一种善的精神,引导一种善的取向,而是毫无原则地迎合着社会需要,放大着欲望的噪音,许多善的声音刚刚传出,就

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燃灯佛即光明本觉

经 文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韩焕忠: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就现实而言,众生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而佛已破除一切烦

卢志丹:智者似水,因境而变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