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燕珠:法句经要义 第三品 心品 银行家的儿子 防护的心带来安乐
2025-04-02 09:23

银行家的儿子

防护的心带来安乐

3~4

此心难觉察

随欲望流转

智者善护心

心获得安乐

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银行家的儿子。

这位年轻人向到他家化缘的比丘请教,如何才能摆脱痛苦。比丘告诉他:“将钱财分为三份:一份维持生意,一份家庭支出,一份布施佛法僧三宝”。他遵照比丘的话去做。后来他又问比丘下一步该如何做,比丘告诉他:“皈依三宝,守五戒,守十戒,出家修行”。他也一一照做。

出家后,老师教他论,教他律,结果他觉得要学的、要遵守的东西太多了,没有足够的自由,所以想还俗。佛陀知道后对他说:“只要能坚守一样东西,你就不需再守其余的,那就是坚守你的心识,努力摄受心念吧!”

End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李炳南: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梦参老和尚【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主命鬼王向佛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居士的安乐八法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阇迦的年轻婆罗门来拜访佛陀。世尊啊!像我们这样向往出家的在家人,应当怎么做,才能获得这一辈子的安乐呢?郁阇迦婆罗门问。婆罗门!有四种法,可以让你得到这一辈子的安乐。哪四种呢?那就是方

忏悔安乐

忏悔安乐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这个偈子讲的是忏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忏悔了,就要把已忏悔的事不再挂在心上,这样才能平静安乐地过日子,所以悔

安乐

◎ 希阿荣博堪布以前有弟子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着就会安乐。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这些都是问题。所以,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佛说人活百岁只有十年清闲安乐时光

《六度集经阿离念弥经》:人命无常,恍惚不久,才寿百岁,或得不得百岁之中,夜卧除五十岁,为婴儿时除十岁,病时除十岁,营忧家事及余事除二十岁,人寿百岁,才得十岁乐耳。【白话注解】人命无常,恍恍惚惚,为时不

一日禅: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论是古代的经书还是史书,都强调这一点。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矛盾,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安乐,却不知安乐只能让我们退化。而忧患,忧劳,虽然令人痛苦,却是砥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俱舍宗要义

轮回转生论 (一)世间 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似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界又称世间。所谓世,是迁流、破坏之义,指过去、现在、未

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安乐国是极乐世界的另一个称呼。极乐世界又被称作安乐、安养、清泰,这些都是极乐世界的表述。“安”,怎么叫安?极乐世界能够令我们安心、安乐,那里没有种种的苦难。“乐”,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贪、瞋、痴三毒,没

佛教戒律的要义及分类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唐思鹏:禅法要义

一、离言默照禅离言有二:一是一切诸法,无始时来,本自无言,故称此为离言法性。《转有经》云: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7]意谓此法中无有彼名,此名中亦无有彼法,名与法互不相关,法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唐仲容: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

唐仲容:唯识要义

唯识要义唐仲容居士著(一)叙 言真理不变,变则非理。真学不灭,灭则非学。真理者,法尔如是,真实不虚,穷三际,遍十方,无有乎或易,无有乎或殊者也。真学者,阐明法尔如是、真实不虚之理,穷三际,遍十方。而亦

宋智明: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

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是说四种可以获得安乐的行法。一般地也就是指《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安乐行一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八(下)有三种解释:一、依事

宋智明:禅悟的要义

一、 修行要抓住三要点1、 契入心的本体去修行,这是根本的宗旨。不要试图明白我的话,要理解你的心,明白你自己的心,彻见自己本来的面目。古人的机锋是点化当人的机用,老师说的话只是起方便引导作用 。所以听

斗战胜佛成佛的要义

《题齐天大圣之斗战圣佛/圣神贤》诗曰:蟠桃园里曾赴会,阎罗殿上只升堂。龙宫宝座一时换,玉境凌霄我称皇。瑶池美酒呼来畅,兜率金丹吞更欢。天生本性自由惯,不坐仙山不坐禅。女娲彩石机灵开,一朝变幻入世来。六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

吕澄:辩中边论要义

辩中边论要义吕澂一依心性本净客麈所染立宗义心性——心法性——无有不净者——空性客尘——心法——无有不染者——虚妄分别此二原不相离以虚妄分别言客尘……又以空性说心性,空虚妄因为空。以此中有空彼亦有此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