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一位有德之士一直为住在城市的东区而苦恼。他举止文雅,行为中正,而东区的人们粗俗随意;他生活有规律,从不过分,但东区的人们却喜欢肆意狂放;他品质高洁,从不能容忍自己有微小的不检点,东区的人们则似乎不太注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出来,烦恼是无形无相的。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心得体会题目是:众生皆可成佛,放下便是。我的姐夫郭永发(刘素青老居士的丈夫)今年五月二十日(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早八时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他的往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也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问: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慧妙)李炳南答:菩萨等级甚多,不到无为无缘境界,还有造作。自必仍加体察,此体察即是畏,如俗谨慎之意,此其一。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
问:山河大地是众生共业所造,现钴弹可以毁灭全人类及生物,设全人类及生物悉数死亡,然则地球亦随之毁灭乎?月球半月为昼,半月为夜,昼则酷热,夜则奇寒,不生生物,何来业力,不知此球何以成之哉乎?先有根器界后
问:随顺众生应要怎样?(黄徐招)答:原则不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不执著我见,不障碍他人行为,大体如是,详情难尽。但应最注意者,随顺其善,不但赞叹之,且须助成之,君子成人之美,亦犹是也。
◎ 大川禅师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摘自《唐诗宋词》
问:有人问佛度众生往西方,若度尽不是世界消灭了?请开示!(简素英)李炳南答:譬如狱囚悛悔,典有假释,内有一囚,忽劝他囚,切勿悔罪,理由即大家若都悛悔,岂不空了监狱?彼人之问,亦由是耳。
问:只会自己念佛,不会度众生,临终时能不能生西?李炳南答:不会度众生,是没有弘法的才能;不肯度众生,是没有菩萨的愿心。才能虽不能勉强,但菩提心不能不发。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 大 安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弟子深厌娑婆苦,一心只想往生西方净土,然度众生的大慈悲心一时还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答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 龙 树问曰: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从何处得?又诸佛贤圣少欲知足,谁受是者?若凡夫无厌足,何能受三千世界物?答曰: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罗蜜中,为供养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宝供养。又此宝物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颠倒众生斌宗法师讲述诸位!这个名词--颠倒众生,是世尊亲口说的。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呢?当然有其理由:一切众生乃背觉合尘,认妄弃真,这就是颠倒。现在举一个事实来说:生在娑婆五浊恶世的众生,其贪欲之心特重,
善知识是一切功德出生之处故,他们是我等法身父母。因此当我们欢喜、悲伤、困难、危急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祈祷师佛,而且只要信心坚定,凡是伸出的要求索取的手,从来就不会空过。如同父母生养了我们,由于被爱护得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代众生苦◎ 来 果《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岂不理当孝养,应当代受?既是父母,何称众生?要知众生二字,佛菩萨称之当然,我等称众生者,似觉不恭,因众生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故也。由此
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要命的
梦参老和尚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足方便善巧。智慧不具足怎么办?发愿,你要发大愿,我经常地跟我们道友们说要发大愿。在《优婆塞戒经
晋美林巴尊者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
大安法师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
莲 池【原文】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
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1.世间人常讲折福,什么是折福?工作不认真尽责,与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对上司不服从、不尊敬,对下属没有能够照顾,对不起公司,这就是折福。2.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慧律法师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譬如珠宝玉器,即使坏了,你能说它就不是宝了吗?黄金坏了碎了,难道就不是黄金了吗?又如瓦砾,即使再完整的瓦砾,它也称不上是黄金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 理 海众生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互为种种因缘而懵然不知,故有爱憎亲疏。佛法中有三句话,能帮助我们转变对所有众生的认识,止息这种烦恼分别: 众生皆是过去父母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 惟 因禅师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学佛人各须自性自度,度自性众生、他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是者,名为真度。邪正迷悟,愚智恶善,怎样来衡量判断呢?佛教认为:贪、瞋、痴三毒为邪,戒
孝顺父母,超度众生有大功德海涛法师 如果各位真愿意修行,千万不要生气,骂人,不然你就没修行,特别你在想大乘,你要帮助的就是众生,这个人偷你钱 伤害你,你也要帮助他,这个才叫大乘,这个叫什么?念一下来
善用其心,念念原谅一切众生,不挑众生的短处梦参老和尚我们要转变我们这个心,善用其心,念念的总是原谅一切众生,总是要一个慈悲心,不要挑众生的短处。众生业障很多,要让我们来挑众生的短处,拿佛经来对照众生看
仁德上人佛性在六根门头放光,起心动念、见闻觉知,随缘妙用真诚的爱心、慈悲心,没有一点过失,业障习气毛病是情执私心与执着挂碍。如果自己的心被外界的人事物迷住,想不开、过不去,想得死去活来的难受,这就证明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第一个结论构成每个人一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简称缘起。而这个人的五根意识乃是这一切缘起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缘。第二个结论缘起现象,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
编者按: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家法名本为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老和尚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2017年11月27日,老和尚在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