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 善 言居士学习佛法,是为了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为了求得断烦恼了生死获解脱的方法。可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佛法作为出世解脱的法则,有很多内容和道理是难思难议的,不是我们的世智聪明可以轻易理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亲 善 知 识◎ 莲 池 一、亲善知识先德云:譬如敝人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藉口有遂谓师不必择贤,但资其学识言论足矣。彼自不德,我何与焉,遂依之不违,宁知芝兰、鲍鱼,渐染
云何名为恶知识?谓自身未断我见,而又不肯依从已断我见之善知识正法,仍继续反对之者,皆名恶知识也!皆因我见及见取见未断,出生憍慢结使故也。譬如《增一阿含》中所言: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今天是寒露,10月8日,农历九月初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
这里是【老子微言】弘扬中华道家文化,福生无量天尊!各位道友大家好!我是玄微,今天给大家讲:鬼谷子:说话太直伤人;说话太真伤己人生在世,你可以管不住别人,但是一定要管住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嘴。这个社会,如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悦耳清脆。这种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现今都叫做风铃,亦称惊鸟铃、护花铃。顾名思义,就是说当风吹过时,风铃叮当作响,用来惊吓鸟类,保护廊
视师如视佛,就是说要把师父看成佛。在《华严经》里说到,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这是因为佛灭度了,善知识要代表佛,替补佛处来传授我们佛法。为什么和尚翻译成华言又叫做亲教师?因为他要亲自用佛法来教诲我们。在世间
一、家居风水格局避忌崖头险地勿家居,人丁难旺是独夫。住宅地基忌松软,坡边填坑含凶险。河流出口散气场,干涸建房也不旺。医殡警庙监旁处,场性非良不宜居。开门见河非吉地,门前暗沟也不宜。开门见树杆相冲,居家
知识是另外一种障碍有时候,读书也会产生所知障。比如,有人读了好多关于修行的书,但这些书没有变成他的营养,反而变成他的枷锁,让他无法超越概念、体悟真心的纯净与质朴。那么就要把这些知识都忘记,把对这些书的
我再次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学佛之路,清楚地看到了缘起缘灭,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学佛的由头是从我父亲90年去世在八宝山火化开始的,当我捧着烧后剩余的骨灰时,我在想,每个人,性格不同,习惯迥异,遗
◎陈亦新: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鉴别真假善知识?●雪漠:佛教中有一种鉴别真假善知识的方法。你要看跟他在一起的人,是愈加贪婪、仇恨、愚痴,还是日渐清凉、明白、破执?他们是在升华还是在堕落?这是最主要的。如果
我国佛学、佛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前不仅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增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佛学教育上也有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境况,不少高等院校破例地设置了宗教专业、佛学专业或设置了相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这不仅因
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依止法属于道前基础,在修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怎么选择善知识来依止呢?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呢?《庄严经论》中说,善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
因为善知识都是有体系的,也就是说是靠谱的。你找到一个靠谱的人,那你就靠谱了,光你自己折腾还是不靠谱。 就像我讲的我那位会喝茶的同参一样,他喝茶在五台山甚至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有的人喝了几十年茶,遇到这
1、首先明确自己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只有内心目标明确,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善知识做自己的导师。如佛教中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求当下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将来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按照这个目标,选择依止
人类文明中的信仰形态,林林总总,非常丰富,但就其主要形式来说,不外乎两大信仰类型: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在这两大信仰类型中,神人关系( 信仰者与超验者、神圣对象、终极关怀者等关系) 及其神圣性建构是它们
就其文化本质言之,近代日本与中国的近代化,实为一类接受型、受容型的近代化。因此,时代及历史的限制,使近代东洋思想史中不得不以西洋文明信念作为坐标,构成近代日中知识界中进步与保守的价值判断。不与之吻合者
善知识,在佛教中的解释: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其与恶知识相对,它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即为善缘,又作知识、善
一、凡是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很好理解。二、凡是自称,或通过他人透露,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就很严重了,这一条规矩实际上是佛陀制订的,这是佛陀在《楞严经》里
1. “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
一、调柔:与戒相应故,诸根调柔,言行举止等威仪非常如法。二、寂静:与定相应故,内心安住寂静,不会很粗暴。三、除惑:与慧相应故,具有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四、德增:上师的德行不能比弟子低劣,最好能超越弟
第一,要讲如何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成佛;第二,要讲如何在当下明心见性而成佛;第三,要讲如何是事理上的空性佛;第四,要讲如何是究竟圆满理事圆融的佛;第五,要讲如何是成佛之后普度众生;第六,要讲如何是成佛而
第一点:善知识具备悲悯的心怀。我们所交往的朋友、或者老师等,如果没有一颗慈悲的心,怜悯的心,那就不是善知识。所以,只要去看,这个人,是不是慈悲善良的,胸襟宽广的,如果不是,无论他讲的法再好,他也不算一
在我们修行善知识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在修行善知识之前,一定先去了解下善知识的十种德相,这样有助于我们的修行。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
概说有四:(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1)能辨别善恶因果;(2)厌弃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而勤求涅盘;(3)有大悲心,修六度万行;(4)修一切善,离一切相;(5)无障碍修学普贤行门。用下列十种方法教导众生者,谓之善知识:(1)劝发菩提心;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轮回转生论 (一)世间 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似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界又称世间。所谓世,是迁流、破坏之义,指过去、现在、未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一、前言佛教知识系统的源头,来自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教导(时约西元前531-486年)。释尊所教导的佛法中,已具备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随着时代的推演,形成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佛教知识系统,除了律学、因明、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亲近善知识张慈田善知识的提携、教导,在人生旅途中占很重要的份量。当我们是孩童时,父母是我们的善知识;上学校老师是善知识;婚姻生活太太?(或先生)可能就是善知识(《杂阿含经》1000经说:「贞祥贤良妻,
一、离言默照禅离言有二:一是一切诸法,无始时来,本自无言,故称此为离言法性。《转有经》云: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7]意谓此法中无有彼名,此名中亦无有彼法,名与法互不相关,法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