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燕珠:法句经要义 第一品 双品 恶徒提婆达多 恶行受折磨
2025-04-02 12:20

恶徒提婆达多

恶行受折磨

1~17

今世忏悔来世忏悔

作恶的人两世忏悔

忏悔已做过的罪行

来世堕恶道极忏悔

佛陀居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佛陀的表弟,有一次他和佛陀同住在憍赏弥,那时,他见佛陀广受尊敬荣耀和供养,心生羡慕与嫉妒,他渴望像佛陀一样领导僧团。有一天,当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时,他以佛陀年迈为理由,提议由自己来领导僧团。佛陀拒绝并且谴责他,说他不够资格担此重任,也向僧众宣告他的不良行为。

提婆达多发誓报复,他因此三次迫害佛陀:第一次雇请神射手;第二次在灵鹫山滚落大石;第三次利用醉象那拉吉利攻击佛陀。但是,第一次的刺客不但没有伤害佛陀,反而成为佛陀的弟子。第二次的大石只碰伤佛陀的脚趾。第三次的醉象被佛陀的慈悲驯服了。

提婆达多又再次施计,唆使一些新出家的比丘离开佛陀的僧团,跟随自己另立门户。而那些被唆使的比丘却接受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连尊者的劝告重回佛陀的身边继续修行。后来提婆达多病了九个月,临终渴望见到佛陀祈求忏悔,却在双脚踏地时陷入地中,被土地吞没悲惨而死,继续在阿鼻地狱接受苦刑。

End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改恶行善

改恶行善◎ 佛 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摘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堕胎是杀生恶行

堕胎是杀生恶行,以事、意乐、加行、究竟衡量,事是胎儿,并非无情法与低等生命,而是极为宝贵的具命有情。意乐之中,想是于胎儿作胎儿想;烦恼是贪、嗔、痴任何一种,譬如未婚怀孕为了遮人眼目,或者不想抚养儿女,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提婆达犯五逆罪入无间地狱

提婆达多一心想落发修行,一天,他来到佛陀的精舍,跪在地上向世尊顶礼往后,对佛陀说:‘我想在世尊座下落发修行。’‘你合适在家修行,设香檀广为布施,行善积德。’佛陀对提婆达多说。提婆达多见佛陀不容许,便再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俱舍宗要义

轮回转生论 (一)世间 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似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界又称世间。所谓世,是迁流、破坏之义,指过去、现在、未

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迦那提婆尊者是谁

五百罗汉第叁拾尊迦那提婆尊者,龙树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禅宗尊为第十五祖。据《传法正宗记》卷三载,尊者乃公元三世纪左右人,为南天竺婆罗门出身,或谓执师子国人。博识渊览、才辨绝伦。尝挖凿大自在天金像之

迦那提婆尊者的破斥原则

提婆著作以“百”字命题,就表示着破灭一切之意,所以他对龙树学说发展之处,也是在破斥的方面。他的破斥原则与破斥方法都比龙树彻底。首先,在破斥原则上。一上来他就确定了破他执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龙树的《中

迦那提婆尊者生平

迦那提婆,通常被人们称作提婆菩萨,意译作单眼提婆,又译作提婆、圣体婆、圣天。五百罗汉第叁拾尊迦那提婆尊者,龙树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禅宗尊为第十五祖。提婆的意思是天,迦那得意思是一只眼。迦那提婆本来

迦那提婆尊者主要著作

传说提婆的著述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比较少。他的主要著作都以“百论”作为总题。其主要著作有《百论》、《四百论》、十五祖迦那提婆《百字论》等。其中《四百论》现存有梵文、藏译。汉译即玄奘所译《大乘广百论本》

迦那提婆尊者学说积极的方面

提婆学说也有积极的一方面。首先,他对龙树的空观方法,进一步提出了“破想”的正观。《四百论》梵藏本都有“瑜伽行”的字样,全名是《瑜伽行四百论》。罗什在《中论》和《成实论》的翻译中,注意及此,遂译为《四百

五百罗汉之迦那提婆尊者

五百罗汉第叁拾尊迦那提婆尊者,龙树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禅宗尊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意译作单眼提婆。又作提婆、圣提婆、圣天。尊者法相所现为端然静坐,身披挂络,双目平视,目光深邃敏锐,神态威武刚强。尊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基本简介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现月轮相,唯闻其声,见其形。祖语众曰

禅宗法脉之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现月轮相,唯

迦那提婆尊者白话解

第十五祖师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即现在的斯里兰卡,姓毗舍罗。开始的时候希求福报,并且喜欢辩论。后来前来拜见龙树大士。快到门口时,龙树大士便知来一智者,先派遣侍者用钵盛满水放在座前。尊者看见之后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姓毗舍罗,是龙树的弟子。五百罗汉第叁拾尊,迦那,一目之意。被禅宗尊为第十五祖。据《传法正宗记》卷三载,尊者乃公元三世纪左右人,为南天竺婆罗门出身,或谓执师子国人。博识渊

佛教戒律的要义及分类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唐思鹏:禅法要义

一、离言默照禅离言有二:一是一切诸法,无始时来,本自无言,故称此为离言法性。《转有经》云: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7]意谓此法中无有彼名,此名中亦无有彼法,名与法互不相关,法

唐仲容: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

唐仲容:唯识要义

唯识要义唐仲容居士著(一)叙 言真理不变,变则非理。真学不灭,灭则非学。真理者,法尔如是,真实不虚,穷三际,遍十方,无有乎或易,无有乎或殊者也。真学者,阐明法尔如是、真实不虚之理,穷三际,遍十方。而亦

宋智明:禅悟的要义

一、 修行要抓住三要点1、 契入心的本体去修行,这是根本的宗旨。不要试图明白我的话,要理解你的心,明白你自己的心,彻见自己本来的面目。古人的机锋是点化当人的机用,老师说的话只是起方便引导作用 。所以听

斗战胜佛成佛的要义

《题齐天大圣之斗战圣佛/圣神贤》诗曰:蟠桃园里曾赴会,阎罗殿上只升堂。龙宫宝座一时换,玉境凌霄我称皇。瑶池美酒呼来畅,兜率金丹吞更欢。天生本性自由惯,不坐仙山不坐禅。女娲彩石机灵开,一朝变幻入世来。六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

吕澄:辩中边论要义

辩中边论要义吕澂一依心性本净客麈所染立宗义心性——心法性——无有不净者——空性客尘——心法——无有不染者——虚妄分别此二原不相离以虚妄分别言客尘……又以空性说心性,空虚妄因为空。以此中有空彼亦有此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