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燕珠:佛法要义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2025-04-02 12:05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大乘菩萨一切为了众生,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宁静恬淡的心境中,胜过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对解脱的圣者是不动于心的。

人在生命之流中,都不得不面对利(labha)、衰(alab-ha)、称(pasamsa)、讥(ninda)、毁(ayasa)、誉(yasa)、乐(sukha,)、苦(dukkha)。这四对顺逆之法,充满了这个世界。

乐观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绝对的美好。悲观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完全是痛苦。但是,对于一个真实主义者来说,既不是绝对的美好,也不是完全的痛苦。从现实出发,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丽的玫瑰和尖尖的毛刺。这个是非颠倒的世间,并非到处都是玫瑰,也不都是荆棘。玫瑰花柔软美丽芳香,但是使其得以生长的茎,却布满了毛刺。因为玫瑰,人们就不多管毛刺,也没有因为毛刺而轻视玫瑰。聪明的人,不会陶醉于玫瑰花的美丽,而是如实地认识它。明白了荆棘的本性,他将正确对待它,从而谨慎小心,不受其伤害。

利(labha)衰(alabha)

商人总有得有失,获得利益则心情舒畅,这些正当或不正当的利益给予一般人追求的快乐,如果没有这些快乐的时刻,生命将会失去生存的价值。这样的幸福,虽是物质方面的,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长寿。

问题是,一个人能微笑地接受盈利而不能接受损失。有些人因难以承受亏损而导致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在生活的抗争中,每个人都有曲折的起伏,每个人都应准备吃亏,表现道德勇气,保持心态平衡,这样,就会减少失望。

东西被偷时,伤心并不能使人找回失去的东西,这时,不妨换个角度这么想:有人因此而获得利益,希望他幸福快乐。或者不妨安慰自己:还好,只是一点点损失。再观照缘起法: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称为我或我所有的,世间一切都在生灭变化,有生就有灭,东西终会损坏。一个人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遭遇损失,就必须以舍离的心态面对它,把损失看成是修习高尚品德的殊胜因缘。

誉(yasa)毁(ayasa)

一般人喜迎颂扬,讨厌中伤。称颂使人欢心喜悦,中伤使人灰心沮丧。

大多数人做好事,都带有不可告人的动机。很少有人行善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很少有人是彻底的利他主义者。

我们无需追求名声,应该得到的,自然会到来。就像蜜蜂被鲜花吸引而酿蜜,但是花朵从未邀请蜜蜂。

名誉、荣誉和辉煌,虽然十分令人羡慕,却是一些空洞的名词,也终将归于坟墓,消失在虚空之中。就像建造一座壮观的大楼需要几年的时间、一个人也需要几年、乃至一生的时间,树立自己的名声,但得来不易的名声,往往毁于一旦。毁谤既不动听,也不令人开心,我们为之气恼,尤其在传说与事实不符、完全被误解时,我们心灵所受的创伤会更大。

你或许可以过着觉者的生活,但是,你将无法不受批评、打击和侮辱。在佛陀时代,佛陀是最闻名的、而受到的诬蔑又是最多的宗教导师,人们的心因世间名闻利养的侵蚀而嫉妒佛陀。这个世界确有许多无法无天之徒,佛陀就像大象在战场上能禁得住如蝗之箭忍受辱骂,就像战象在沙场上,要忍受弓箭的伤害,我也一样要忍受毁谤,因为多数人是邪恶的。①[①《法句经》第320偈。]假如有人诋毁我,我不会因此沮丧或烦恼,因为这么做,只会带来伤害。假如有人赞扬我,我也不会因此感到欢喜感动或得意,因为这是造成正确判断的障碍。②[②《长阿含经》。]

佛陀受到的刻薄批评、公然的侮辱以及人身的攻击,是其他宗教领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人常常不被人知,即使被人所知,也往往是误知。佛陀的一些反对者谣言说:①有一个女人经常在佛陀的寺院过夜;②佛陀和弟子谋害了那个女人,尸体埋在花丛垃圾堆里;③佛陀抢走母亲的儿子,使妻子失去丈夫;④佛法阻碍国家进步发展;⑤佛陀的堂弟深藏忌妒,从山上用石块试图加害佛陀。清净无染的佛陀也有如此这般的坎坷命运,那么凡夫俗子的你,又该怎样呢?

你爬山爬得愈高,就愈显得突出,在别人看来就显得渺小,你的背影更暴露无遗,而你的正面却不被人所见。这个吹毛求疵的世界,展露了你的缺点,掩覆了你优良的品质。扬谷机吹走了糠皮,保留了稻谷。相反地,过滤器留下的是粗糙的沉淀,流走了甜蜜的果汁。富有修养的人,知道什么是精华而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没有修养的人,保留糟粕、拒绝精华。

人们无需浪费时间纠正不实之言,除非环境逼迫你澄清事实。当你的敌人看到你受到伤害时,这正是他所期待的,他会得到一种满足。

要制止虚假的非难以及流言蜚语的传播,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中,对恶劣的传说、不实的非难、无遮之口、鄙视的评头论足,我们应当如同狮子不因响声而颤抖,应当如同微风不粘网孔,应当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应当如同犀牛独来独往,应当如同飞镖一样让它反弹回去,应当如同看家之狗无论如何吠叫、商旅之队仍是一往向前。莲花没有被污水染污,它们美好了这个世界,我们要像莲花一样,过着无染无过的生活,不要管那些可能洒在我们身上的污泥浊水。我们应该想到是污泥而不是玫瑰可能会向我们飞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有失望之感。我们应当修习无著,我们独个生来,独自死去,在此世间,无著就是幸福。平稳(tadi)既不贪执于理想之物,也不憎恶可恶之物,从不执着一物,从不执着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阿罗汉寂静不受忧恼,不即不离,不喜不忧。

不要理睬无遮之口的恶毒之箭,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行化众生。伟人们从不计较名誉和中伤,而当他们受到批评和诬蔑时,他们不躁不恼,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名声而服务,也从来不管别人承不承认他们的服务。历史上许多伟人往往受到毁谤、侮辱、毒害、绞刑或枪杀。

称(pasamsa)讥(ninda)

受到赞美时,人们通常心花怒放。受到责怪时,往往愁眉不展。

智者受到称赞和批评时,既不得意也不沮丧,如同坚石稳固不变,不被风所摇动。有修养的人,既不依附阿谀奉承,也不希望别人拍马迎合。值得赞美之事,他们毫无忌妒地尽情赞美。对应该批评的,不是以蔑视的态度,而是以悲悯之心加以批评,期望改造它们。

愚昧邪恶的人,专门喜欢寻找他人的不足缺点。世上最好的人,身上也有邪恶之处,最坏的人,身上也有善德。当受到打击、辱骂和诽谤时,有人默默地忍受,此人虽未得般涅槃,已在涅槃之中。没有一位宗教导师像佛陀那样受到如此高度的称赞,以及如此尖锐的批评、辱骂和责难,这就是伟人的命运。正如战场上的战象,忍受着四面八方射来的利箭,忍耐一些,这些辱骂会自然终止。

受侮辱是人类的共同命运,你奉献得愈多、愈伟大,你愈有可能受到侮辱和怠慢。受到侮辱,我们获得了修习忍辱行的大好机缘。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太太经常骂他。有一天苏格拉底不高兴,人们问他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当太太骂我时,我得到实践忍辱的机缘。今天,我失去这一机会,就是我不高兴的原因。

乐(sukha)苦(dukkha)

人们能够接受快乐,惟以忍受痛苦。

对一般人来说,最大而且仅有的快乐就是物欲的享受。希求、忆想、获取这些物质享受,的确能够给予人们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只是一种幻影,它们是无常变化的。

感官欲望的贪求得到满足后,马上会希求另一种类型的快乐,人的心永远得不到满足。财富的占有不能提供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来自心内,真正的幸福不能以财富、权力、荣誉和征服来衡量。所有物欲的享受只是暂时的,而死去所带走的,是我们所给予的。我们用世间的财富广行善业,却使人们永远怀念我们。

不欠他人之债是另一种快乐,负债的人总是生活在精神痛苦之中,而且还要对他们的借债人表示感恩戴德。一身无债虽然穷一点,却是一种解脱,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快乐。

品德高尚的人,关心的只是没有过失的生活,不在乎外界的认可与否。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以物欲享受为快乐,而从烦恼痛苦中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之乐是一切快乐之最。

生病时,要安慰自己,还好没有患上更严重的大病。一切聚合终究离散,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是我们修习舍离的最好机缘。有时,不得不与我们厌恶的、不快的人物相会,这也许是在承受我们过去或现在之业的果报,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设法克服困难。

即使是佛陀,他已去除一切烦恼而圆满觉悟,仍然不得不忍受因疾病或事故而引起的身体之苦:①佛陀经常头疼;②被提婆达多以石头砸伤;③被迫忍受饥饿,只好以喂马的饲料为食;④由于无法无天的弟子们,他被迫居住森林达三个月之久;⑤睡在树叶铺的地上,面对刺骨的寒风,他以圆满的平等心入睡。佛陀在痛苦和快乐之中,精神总是保持镇静平衡。

般陀伽罗夫失去了她的父母、丈夫、兄弟和两个孩子,因而失去理智。迦沙乔达弥抱着死去的独子,一路寻找救死之药,来到佛前,佛陀告诉她:能给我一些芥茉籽吗?它必须来自死亡没有出现之地,她找不到,她明白了生命的本质:有生就有死。

当一位母亲被问到,她为何不因悲惨失去独子而痛苦时,她回答:没有叫来,他来了。没有告诉一声,他走了。他怎样来的,也怎样走了,为何要为他痛苦呢?痛哭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果实从树上掉下一样,或清涩、或成熟、或熟透,同样地,我们在幼年、或青年、或老年死去。太阳在东方升起,独自沉没于西方。鲜花在早晨盛开,在傍晚凋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一个人例外,我们必须以圆融平等的无碍心面对它。

总之,无论任何东西洒向大地,香甜或肮脏,大地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我们要永远保持心灵的镇静和平衡,对一切善恶不要有憎恶和喜好。当与世间之法相会之时,阿罗汉的心从未起动。在利衰、誉毁、称讥、乐苦中,愿我们永保平衡镇静之心。赞叹只是赞叹而已,诋毁也只是诋毁而已,不要因它而起伏,要安住原地。通常,当我们情绪好的时候,心情也好,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心情同样变得不好,这是不平均、不平等的修行。如果我们经常觉知我们的情绪,觉知我们正执着于它们,这就表示有进步了。执着是痛苦的原因。

放下的方法是不要执着任何事物,就是取而不着。就好像这只手电筒,我们想:这是什么东西,我们将它拣了起来,哦,是手电筒,然后,我们将它放下,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取,取而不着。想要的意念生起了,但不要执着于它,知而放下,看了并且放下。不要愚痴地执着事物,但以智慧来取它们。

在世上,人们为了报酬而努力。世人工作是想要得到这个或那个,想要一些利益,但是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只是为了工作,不要超出这个要求,如果你做事只是为了回报,就会产生痛苦。就像你希求内心安详,因此你坐禅,坐着并试着使它安详,结果你将受苦。为了到达涅槃而修行,那么你就不能到达涅槃。希求安祥是自然的心理现象,但这不是真正的正确,修行必须没有任何希求之心,要以无所求、无所得之心来做事。

世间以因果来了解事物,但佛陀的教导是要超越因果、超越生死、超越苦乐。

任何人修行并亲自见到法、证悟真理,就看到了佛。

End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五欲八风不动心

五欲八风来势汹汹,却最能磨炼人之性情。弘忍大师即说: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世间法中,顺缘成就人,逆缘磨损人。修行路上,情形往往相反,有时候毁人者为顺缘,而逆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刘素云: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我们进寺庙进行祭拜的时候,会发现佛和菩萨的眼睛都是半睁半闭着的,这是为什么呢?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我母亲信佛,但并不大懂得什么佛理。我在童年的时代,有次问她: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见美色不动心者必获福

广化老和尚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若问天神得知人们心念之后,又将怎样?答曰:天道福善而祸淫。行善以积阴德为最善,阴德又以护生及不淫为上。故见色不动心者必获福,犯淫行者定遭殃。善恶昭彰,无人幸免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