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燕珠:佛法要义 结语
2025-04-02 11:59

佛法要义

结语

人的心终日为色声货利、名闻权位而向外驰求、贪求,虽终日追求,终日不得满足,内心永远得不到安乐。人心是无法由外境的一切得到满足的,茫茫的人生大海,若是漫无方向的乱闯,是一件极其危险而可惜的事。佛法就是说明人生从何处来,死后何处去,现实的人生又该怎样度过,才能获得内心的安详安乐,才能安登光明的彼岸。依佛陀开示,人生世间是缘起的,人生世间是无限复杂的因果关系。缘起有自他前后延续的关系,展转又互为因果。缘起世间、缘起人生就是这样能动被动、自他关系的网络。

我们的生命生灭无常、不断变化,后后不同前前、延续不断、永远相续。人生从孩童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演变中,今晚睡觉明早起来,一期旧的生命结束,新的一期生命又接着而来,并不是死了就完了。年青不努力、不学一技之长、不勤勉工作,年纪大时,生活就成问题。把这简单原理推广起来,要想后生比今生更好、更聪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做人。说明生灭无常、相续不断、共依共存的佛法,可以使我们往向上向善的目标努力。由于人生社会绝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互相扶持,展转依恃,所以必须培养互助互爱的美德,获得自他和乐共存,于是佛法修行的主要内容,就是自利利他。不但要自净其心,自了生死,更要重于利他,在一切时处,每件事、每句话中,以利他为前提,如同铲除杂草,不但要连根拔除,更要培植一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赏。修学佛法要依戒定慧三学,定慧双修,福慧增长。

学佛不但要做一个好人,还要具有一种崇高的目标成佛,纵使一生不能成办,只要精进努力,将来总要完成。

佛法说五乘,人天乘是佛法的基础,不是佛法的重心,因为做一个好人是本分之事,即使生天也不希奇,虽然天国比人间快乐得多,但仍在三界之内,天福享尽终必堕落,仍有生死轮回(samsara)之苦。佛法人生的真义,是教人在人生中,学声闻缘觉的出世,学菩萨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与出世无碍。学菩萨行趋向佛道,是不离人、天、声闻的功德而渐渐展转向上的,这虽然要经悠久的时间和广大无边功德的累积,然而有此高尚的目标在前,就可助长人在一生中,欲乐精进、向上向善,至少不致于意志消沉而堕落,如此的人生便充满意义了。

人身(manussatta)人生是善业所得,现生行为的善恶,成为未来升沉六道的枢纽。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peta)、地狱。可惜一般人误解佛法,所以仅有人生是苦的叹惜,少有人身人生难得的庆幸。人生不但有意义,不但能发现意义,而且能实现常乐我净、涅槃寂静、即人生而直达佛道,人身人生是何等的难得!

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不是靠外来力量。人类只要肯努力,就能获得无上的智慧,都可以和佛陀一样达到佛陀的境界。佛陀只是一位指示道路的老师,指导信徒走向他们各自解脱的道路,如同医生诊断病情,开出药方,而病人必须自己去试用药方。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遭受苦果或享受乐果、为善作恶都是自己的事。

为法而努力的人,专心于道,肯定会成就菩提,证得阿罗汉果。①[①《中部》第22经。]理解四圣谛无需盲目的信仰,世俗的人可以自身经历苦谛、集谛,证得果位的圣者,可以体验灭谛、道谛。

强制信仰、宗教迫害、宗教狂热与佛教毫无关系。佛教两千五百多年的和平发展中,没有因佛教名义而流过一滴血。佛教的教义充满慈悲智慧,提倡秩序自律,尊重彼此,互相关爱。佛陀对人类乃至一切众生都施予忍辱和悲悯。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中,佛陀曾努力消除奴隶制度、种姓制度,男女、僧俗、贵族、平民、贫富、贵贱、知识分子、文盲、农民、渔夫、妓女、武士、拾荒者、婆罗门都一律平等自由地被接受加入僧团,给予均等机会,提升了人的尊严。佛陀宽广的胸怀和雅量,吸收了各种姓的妇女出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①[①《长老尼偈》巴利圣典协会翻译丛书之一,c.A.F Rhys.Davis译。]

在佛教里,相信个人的意识创造了自己的业力,并为他个人的行为负责,解脱要靠自己。苦的解脱,必须靠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我已向你们指出解脱的方法法,真理要自己来证悟②[②《中部》第38经。],自己是你们自己的归依处③[③《法句经》第160偈。],你们自己应当精进,如来只能指示你们道路。④[④《法句经》第276偈。]在三十七道品(bodhakkhiya-dhamma)中,精进(viriya)就出现九次。阿难陀,于此世间应精进、善思、警醒、弃贪、恒常正念身、受、心、法⑤[⑤《中部》第1品。],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归依(attadipa vihatatha atta-patisarana),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归依,不外求依止(dhammadipa viharatha,dhamma patisarana,nanna patisarana)。①[①《涅槃经》第14章。]

佛教徒绝对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自由、开发知识乃至自证佛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陀。佛教徒很自然地把佛陀所说引述为权威,但佛陀本人却放弃了一切权威。佛陀告诉真理的追求者,不要仅仅以他人的权威而接受一切,而要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我判断事情的正确或错误。

佛法认为宇宙间的一切是由各人自己造成的,是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的业感定律。相信佛法的业感缘起,就能相信世界秽净、个人成败、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前与现今业力所召感,就不会怨天尤人。业力既是可以改进,就会从现在开始向上向善,前途自然充满无限光明。学佛者明了这一道理,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中,尽力清净自己。

佛法的宗旨是度一切苦厄,佛陀弘扬佛法的目的,只是为了人类(众生)的忧苦困厄,所以学佛者不但自己要求解脱,也要自利利他,解救他人度一切苦厄,去除一切忧苦。

世间苦厄的问题所在,在于人类自己。人类苦厄的问题综合如下:

1.欲诤:内心有贪爱、贪欲的烦恼作祟,所以不断引起纷诤不和乐而痛苦,经济物质享受的欲爱、男女间的欲爱、家族繁荣的欲爱,都是欲爱。随其技术以存自活,或作田业或奉王事,作如是业,求图钱财,若不得者,便生忧苦愁凄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亡失者,便生忧苦愁凄懊恼。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之间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杖转向加害,或以手投石掷,或以杖打刀斫。①[①《中阿含苦阴经》。]这是一幅活生生的、以物欲为主的斗争图。

为了各种欲爱,人类陷于无边痛苦之中,欲壑难填,享受与占有是愈多愈精美愈好,虽然用不了那么多,也还是想要占有,总是不断求取自我欲爱的满足。

2.见诤:是以自己不完全正确的见解理论,执为是最正确的执见,希望别人接受。只有我的意见、我的思想、我的做法才是对的好的、可以存在的,其它都是错的、坏的、不应存在,这就是恶劣的见诤。这就如同盲人摸象的故事:有几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大象,象师牵着大象让他们摸摸象的身体,大家都说:知道了,原来象是这样的。有的说:象如一根棒子,原来他摸到象的鼻子。另一位说:象如畚箕,他摸到象的耳朵。又一位说:象如墙壁,他摸到象的身体。还一位说:象如扫帚,他摸到象的尾巴。瞎子们都以自己所接触到的、认为象就是自己知道的那样,不知道自己是以偏概全产生了错误的论断。这种坚持己见,容易演成意见斗诤,加深人类的苦痛。

3.慢:是贡高我慢、固执己见、不肯心悦诚服_、不肯虚心承教,纵然明知自己不行、什么都不如人,也不肯认输,还要藐视对方,这就是卑慢。

4.痴:是不明事理的蒙昧错乱,其中最根本的是不明无我。若是不能正觉缘起、无常、无我的人生,而直觉有我,就是我痴。欲与见的执着已经问题多多,加上慢心的推波助澜,物质与思想的斗诤问题就更形严重。我痴是我慢、我见、我爱的根源,也是见诤、欲诤的根源,这样的人生,当然不离忧苦。

生死轮回中的凡夫,无法断尽世间烦恼,只有佛法可以救济世间苦厄,方法有四:

1.对治物欲的爱诤:

①少欲淡泊:不纵心逐物,一切随缘知足,遇到什么就什么,得多少就多少,随缘而安。

②正命:是正当的经济生活。贪污舞弊、大斗小秤、巧取豪夺、吞没寄存等等都是邪命,都是不依法而获得财物。学佛者依法修学,过着合法的经济生活,守法知足而无诤,就可减少苦忧。

③利合同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保持财物的均衡,苦痛就少。

④施与戒:孝养父母、事奉尊长、供养三宝、对贫穷、鳏寡、孤独、残障者的慈善福利事业都是布施。布施者养成损己利人的品格,不会对物欲有过分的追求。戒的基本是五戒,五戒中的不与取(戒盗)就是针对物欲的非法取得而设。

2.对治偏执的见诤:

对治偏执,佛陀一贯采用缘起法,缘起即中道,中道即不落于两端的偏见。佛在世时,当时的外道有种种偏执:或执为常,认为生命常住不变,或执为断,认为生命一灭永灭,不再受生。佛法离此二边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中道,惟有依缘起的正见,才不致落入二边,而从种种偏见中脱出。

为缘能起的人生宇宙,任何一种现象的生起,绝非独立孤立、突然而生的,而是依种种关系条件、主因助缘的和合、循着必然的法则而生起消灭,没有单一因。就以看见这个现象为例,它是有种种因缘的:①有能见的眼根(视觉神经);②有所见的对象(境)有分别的心识;③以上的根境识三者有赖触来综合相关的活动,才能引起心理作用有注意力(作意),否则就心不在焉、视而不见;④有光线、空间等其它因缘。可见并不是有眼就能见,有心就可见。佛陀始终以缘起来说明中道,若能从缘起的观点来了解现象,就不会偏于一边了。佛说的缘起观是就事论事,依缘起扫荡一切偏见,依缘起显示中道。

3.对治慢:

人人都有慢心,总是直觉自己应该超胜别人。人的慢心在受到欺侮或诽谤时,最难控制。其实,优胜只是某一阶段的情况,没有永久性,只是种种因缘所造成,佛法以平等来对治慢病。人类的智能职业尽管不同,然而人类的本质是平等的,是以道德不道德的行为来决定人的高贵或低贱的,众生应具真正的慈忍,对众生的苦痛快乐要给予慈悲关心,有平等观,有慈忍心,就可以降伏傲慢。

3.对治愚痴:

偏见由愚痴而生,若要舍离愚痴就要有正确的知见(智慧)。正见有二:

①世间正见:是知凡知圣,知善知恶,明辨善恶,知因知果,离恶行善,确信依正法切实修行就可以脱离生死而成出世间的圣人(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有世间正见是世间的善人,然而,世间的贤圣虽能善化人间,减少社会的罪恶,解除人类的一些忧苦,终究还不能解脱生死的束缚,所以还需出世间(胜出、超胜世间)的正见。

②出世间正见:是从缘起法则中,理解个人、社会以及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实相,理解世间一切都是相互关系、不停变化的存在。是从无限复杂的人生中,确知自己是前后延续、自他依存、因缘和合而有,没有实性、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得,世间万有的存在都是如此。

缘起法是无恒无定的无常性,无常的必然是无我的(无主宰性)。知道无我,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尊重别人而与人和谐共处。无我正见能治众生无始以来的病根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见,因而不固执己见,不会因私我、我家、我族、我国而引起人间的无边痛苦。

总之,佛法的正确性就是将现实人间的一切忧苦问题,归结到我们自己。现实人间惟有人类能毁灭人类自己,也惟有人类能救济人类自己。真要拯救世界的扰乱,救济人类的忧苦,惟有信仰佛法,将佛法的精神义理应用到自己的身心、应用到家庭社会,大家共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践佛法,发扬佛法。

真正的佛弟子了解佛陀、了解佛教,不能单单在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还必须把握佛陀这位人间导师在真理自由的追求体悟,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奠定坚强的信念。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在于佛陀的体性与生命。见缘起便见法,见法便见缘起①[①《中阿含》卷7,《中部》第28经。],这是佛陀的法身。苦行沙门瞿昙所以被人称为佛陀,是因为他体悟了人生的真谛缘起正法:因为因缘关系的和合而现起,因为因缘关系的分离而转化。佛陀在定慧的实践中,观缘起的如幻而证悟缘起的寂灭,甚深微妙法,从缘起的悟人而显现出来,具有这样的正觉内容才称为佛,这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如果我们也能悟解这缘起的寂灭性,就能正确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佛弟子能在听闻思惟中,获得缘起的正见就是信解见佛。能在定慧的实践中,通达缘起法的正见就是证悟见佛。释尊在世时,有一次广大的集会,大家都去见佛,弟子须菩提在山边考虑是否也去见佛。他思惟:佛说见缘起即见佛,我何不内观缘起?于是他趺跏而坐,观察一切法从缘而生、无常演变,他从无常的观照中通达苦、无我的法性空寂,契入不生不灭的寂灭圣境。释尊对一个最先见佛的弟子说:须菩提先见我身。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佛陀的法身,佛法的精华在此。

使我们生死轮回、头出头没、不得自在的最根本系缚就是欲诤、见诤、慢疑痴,这些染着如胶水黏物,如磁石吸铁,使我们的内心生起颠倒欲望,发展为贪瞋痴烦恼形成系缚,由此造业更系缚到未来。

佛教的信仰让人看清苦的根源,让人明了生命的无常、苦、无我,让人了解世间一切是缘起的和合相续,世间的一切是互相依存、彼此平等。学佛者了解生命的真相后,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身语意三行,透过身语意的行为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经由实践戒定慧的八正道,将负面行为转化成正面行为,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力量,净化思想、发展心识、从而改变人生。

解脱是解粘释缚,以缘起、三法印的般若智慧勘破无明妄执,便能不起贪爱染着而无忧无怖,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①[①《佛说四十二章经》。]离无明是理智的,是慧解脱。离贪爱,是情意的,是心(定)解脱,必须这两方面都得到了离系解脱才是真解脱。佛法的解脱是廓清无明的迷谬、贪爱的恋着,所以必须是定慧齐修、定慧均修的俱解脱,才契合解脱的理想。

声闻圣者解脱后,在立身处世上,表现严谨拔俗的风格,纯洁超脱,越脱一切,少事少业少希望,简朴恬淡自足,淡泊近于孤独,视金钱如毒蛇,外表像是贪乏清苦,内心却充实无比。

大乘圣者解脱后,和而不流,内心纯净超脱,更能热忱勇于为法为人,更能供养三宝,济施贫困,心胸广大,气象万千,不嫌功德多。不但自己富余丰足,也希望别人如此,而且于人于物从不嫌弃,也不厌倦。不像凡夫所求无厌,都是为了自己,大乘菩萨所求是为了一切众生。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宁静恬淡的心境中,胜过一切。利(labha)衰(alabha)、苦(dukkha)乐(sukha)、称(pasamsa)讥(ninda)、毁(ayasa)誉(yasa)的八风,对解脱的圣者是不动于心的。

佛入涅槃时,烦恼未断的佛弟子痛哭流涕,烦恼已断尽的解脱弟子,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中国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那或许是内心矛盾痛苦的无法舒泄,若能真正的解脱,固然不必哭,也不必鼓盆而歌。

烦恼与习气完全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佛陀时代的弟子阿那律时常骂人,大迦叶闻歌起舞,他们虽有智慧破除了烦恼,然而身心难免仍然遗剩过去烦恼的习(惯)性,都不算究竟圆满的解脱。

完全破除无明、贪爱、习气、染着而自心作主,宁静地契入真理之中,便是离系缚、得解脱,那时所得的解脱法乐,如释重负,浑身轻快。这是身心的轻安自在,离系之乐惟有亲身才能体会。我们所认识的世间的一切,都只是抽象幻相的意境,所写所说的语言文字都只是假设的符号,不能表达事物的实相。若要真实体悟一切法的本性,就一定要远离这些相,离语言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解脱的圣者,于所悟不忘失。解脱的圣者不忧不悔,已作的不起追悔,未来的不生忧虑,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真正的心安理得。解脱的圣者不是未证前的睡不安枕,食不知味,而是饥来吃饭困来眠,吃也吃得,睡也睡得。解脱的圣者由于真性的真知灼见,由于内心流露的绝对自信、无疑无惑,所以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不再为外境动摇。解脱圣者的心境法乐,不是一般的喜乐,而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sankharupekkha)中涌出的妙乐(ananda)。

End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佛法只在心内求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佛法这么好,怎么和亲朋好友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