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珠:佛法要义 四圣谛2025-04-02 11:10
佛法要义
四圣谛
佛教中,凡事理的真相(真),行为的正轨(善),究竟的归宿(正觉、理智与道德的最高实现)都叫法(dhamma)。释尊开示的正法,通常归为四谛(ariya sacca)。鹿野苑初转*轮(dhamma cakka),就是依四谛而说的,谛(sacca)是真实正确的意思。四谛即苦谛(dukkha-sacca)、集谛(samudaya sacca)、灭谛(nirodha sacca)、道谛(magga sacca)。
苦谛以理性分析检验、认识考证自我自体的构成和生命的不同阶段,使人们对自己有正确的理解,实观人生的各种苦恼,放弃对自我的执着(upgdana),知苦才能离苦、断苦,不是悲观主义。
集谛说明一般众生对感官外部世界事物的心理态度。潜伏在众生内心看不见的、强大不可抗拒的精神能量贪,是生命苦的根源。佛陀以心识之流、业力的逻辑推理,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生死轮回的存在。一个人必须先停止感官的欲望,心识才能得到平静安祥。
灭谛不但放弃外部世界,也无著于内心世界,这是由彻底断除、舍离贪瞋的执着而获得的涅槃境界,远离一切情欲,从轮回中得到彻底的解脱。究竟清净的涅槃境界,可以在这一生中就证得,不必等到死后。
道谛说明必须精进修习、努力开发具有戒定慧三学的八正道,才能证得灭谛的涅槃。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强大的心法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可以击破一个人潜在的恶法。八正道不是自我折磨的苦修,也不是自我纵欲的堕落,而是通往觉悟的中道。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圣谛是佛陀说法的核心。圣谛(ariyasacca)是可以成为圣者的真实之理。苦谛说明五蕴身心是苦的真理,苦不能忽视,必须靠修行来认知体会。集谛说明苦的起因是贪爱渴爱的真理,贪爱是妄执身心为我、以我为受苦者的邪见,苦因必须靠修行来断除。灭谛说明苦的止息的真理,心已远离不安痛苦烦恼的贪爱,拥有清净(subha)解脱的寂静涅槃(nibbana),涅槃必须靠修行来体证。道谛说明遵循八正道可达苦灭涅槃的真理,道谛必须靠修行来发展。
苦谛如重担,集谛如扛着重担,灭谛如放下重担,道谛如放下重担的方法①[①《相应部》。],四圣谛包含一切善巧法门②[②《中部》第28经。]。从前和现在,比丘们!我只说苦和苦灭。③[③《中部》第22经。]佛陀的全部教义在四圣谛,在于苦的说明,使人了解身心五蕴痛苦现象的性质,以及灭除这些痛苦现象的方法,除了这一原则的运用之外,其余都是逻辑的发展以及对四圣谛的详细解释。了解了苦,通过修道断爱,从贪爱的苦因中解脱,就证得涅槃。这四圣谛互相关联,互相依存,否定一谛,等于否定其余三谛,也就否定佛陀的全部教义。
一、苦谛(dukkha sacea)
佛法来自有情的现实经验。现实人生有许多缺陷苦迫,考察它而超脱它,就是佛教的中心论题。现实人生的苦迫,是因身心常在变动的过程中,所以引起生老病死的苦。是因人在社会中有自他的接触,引起爱别离苦、怨憎聚会苦。是因人的衣食住行依赖于外界,引起求不得苦。这些苦迫,总括为五蕴炽盛苦,五蕴是身心的总称,由于执取身心五蕴为我、我的,产生我执、我见,以自我为中心,才产生无边的痛苦。一切苦迫,全是依身心和合的存在而存在,没有了身心五蕴,没有了我,又何来苦,有情与苦实不可分。
佛说有情是苦,并不否认人生有乐,福报是受乐之因,甚可爱敬,①[①《增一阿含经》卷4《护心品》。]福乐总比苦痛要好得多,但从解脱理智的立场来看,一切都在变动不居的生灭中,福乐的可爱终究归于灭无、并不永恒常在,我以一切诸行无常故,一切诸行(sankhara)变易故,说诸所有受皆是苦。②[②《杂阿含经》卷17第437经]
佛教没有完全否认世间家庭之乐、五欲之乐、生活之乐等等,而是教导人们,世间一切有为的快乐(samkhata mangala),都是虚幻不实、即刻消逝,要正确看待这些快乐,不可执着。有人肤浅错误地认为佛教是悲观主义,这是误会。佛教既非悲观,也非乐观,而是实观。既不追悔过去,也不忧虑未来,而是把握当下、真实地活在现在、如实了知事物的真实面目:如实见到苦,如实见到苦生起的原因,如实见到苦的消除止息,如实见到导致灭苦之道。
佛陀从来不抑郁不乐,在佛教的绘画与塑像里,佛陀的容颜永远是庄严和平、快乐善意、宁静满足、慈悲祥和的,绝对看不到一丝受难痛苦的痕迹。佛教的艺术与建筑、佛教的寺院,从来不曾给人阴森苦恼的印象,只有产生宁静安详的喜悦气氛。
充满苦逼的有情,释尊依心理的分析,说色受想行识五蕴,依生理的分析说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依物理的分析说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这蕴处界都不离开色(身、物质)、心(精神)的和合相续,根本没有常住不变、清净妙乐的自我灵魂。这无常、无我的色心和合相续,就是身与心互相依存、互相关系的存在,不相离又不相即。
说苦是使人知道苦的本身也是无常变化,从而生起厌苦趣乐之心。苦的根源是贪爱渴爱,贪爱又是无始以来的我执,而无明烦恼正是我执的罪魁祸首。生死相续、不断轮回的主因是无明,无明的起源不可见。
人世间充满苦,大致说来有七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总略言之,五蕴炽盛苦(sankh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 dukkha)。
在胎如处监牢,出胎如钻穴隙是生苦(jati dukkha)。四大不调,面黄肌瘦是病苦。生苦病苦,人人都曾经历过。
老苦(jara dukkha)是身心机能逐渐退化,眼花齿落,耳聋口钝,行动缓慢,老态龙钟,气虚体弱。一个人出世时,什么都没有,随年岁增加,似乎很有意义。中年以后,一切开始走下坡,一切随年岁增高而衰退,到最后,变得什么都没有。老去情怀,孤寂如鹜,越来越不对劲,却又奈何不得。人生的光辉热闹,到了老幕垂下,一切都黯然失色了。
由于生理衰退,记忆较差,老年人喜欢说老话,讲了又讲,重复罗嗦,原来他对眼前事物迅速遗忘,而少壮的事犹在记忆中,愈老愈是随见随忘。年老的迟钝无知与儿童的幼稚,是那么的近似,说是人瑞,其实几乎丧失了知识经验。
人生的好景不常,步入老境时,权势总会因年高而失去,一旦失去权力,内心泛起的悲哀,实不足为外人道。身心衰退,无法继续掌管领导一切,有的甚至老到签字都成问题,于是在众多压力下,不得不放弃权力,或在家人的压力下,将财产转移给子女。有的人要用钱时,必须伸手向儿女索取,仰人鼻息的滋味,实难消受。曾是掌握大权的达官显要,老了退休,失去权位,门前冷落车马稀,难免有世态炎凉的感叹。心又放不下,力又提不起,年老失去权位,不得自由作主,真是老人的悲哀。唉!财富、权力、知识、健康、眷属,从前拥有过的一切,年老了,都将全盘退失。
死苦(maranam dukkha)是疾病丧生,水火殒命。以世情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临死对眷属或财物的恋恋不舍,人怕死,因为贪执身心五蕴的心还很强,还把身体当作可以贪爱的东西。平时对佛法有相当修持的人,觉性增强,了知死也是自然的生灭现象,就能以平等心面对能在临死的紧要关头,泰然而去。
爱别离苦(piyehi vippayogo dukkha)是骨肉分离、魂奄梦系之苦。对自己有恩爱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妇儿女、知心亲戚朋友,一旦生离死别,非常痛苦。
怨憎会苦(appiyehi sampayogo dukkha)是恶眷败家、仇人见面的苦。互相怨恨,偏又聚在一起。合又合不拢,分又分不开,日日相对,苦不堪言。
求不得苦(yampiccham na lahbati tampi dukkha)是名利爱乐图谋不成的苦,主要是对外物或财富或名位等等求不得而引生愁苦。进一步说,就是求到了,等到不要也不行,丢也丢不掉,管又管不了,才是真苦。就像对家庭、对国家有责任感,却后继无人,想放而放不下,才苦。
人类的这些苦迫,归纳起来有身苦与心苦两种。身苦是一般共感的,大致相同,心苦却人人不同。慧解脱的圣者,与常人一样有身体的痛苦,因定力深,所以身苦司以减轻或毫无痛苦。心苦是从自体爱所引起的我、我所见中引发出来的情绪。圣者得无我慧,能离爱欲,心得自在解脱。身苦患,心不苦患①[①《中部》第22经《大念住经》。],就揭示了修行佛法而得解脱的要义。
人在失败后、年老时、多病时,从幻灭而来的凄凉悲戒是非常深刻的。有了幻灭感,内心必有空虚感,有空虚感的,对世间任何事就不能满足,只感到无可奈何,一片茫然。我们学佛修行,一般总以为清静无事较好,事实上,若内心不得充实,清闲了反而问题更多。就像有人闭关,就非闹着出关不可,空虚感就是这种安不下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心有不安,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忧苦无法了脱。所以,学佛修行的主要目的,是解除人心深处一切无法解决的忧苦。
内心充实时,不论贫富,不论健康与否,不论受到什么打击,甚至老死到来,也一样不受影响、一样心安不动的。这样,要了生死才有可能,这样的修行才到家。这时的心境,动境一如,就是闲着没事,也不会感到空虚而引起重重烦恼。修行若是满腹忧苦,心不平安,等于还没入门。
欲望的不满足,世事的永不安定,当然是苦。就是有了喜乐,心里也总是嫌它不够,怕它失去,然而世间一切原本无常,无常就是苦。喜乐不能永恒,喜乐终究也带来了苦,也不是究竟之乐印
苦来自身心与外境的接触,它是因缘和合,没有一定性。一般信佛的人,希望诸佛菩萨加被护佑,这是他力。佛菩萨只是暂时性的、局部性的救护,而我们内心深处空虚幻灭的苦惑烦恼,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力量去解决。他力与自力在解除忧苦中,都有一番力量,但是主要在于自力。若是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地祈求他力的救济,是不能达到究竟解除忧苦的目的。
世间法中,音乐、美术、文学、医药、教育、政治、法律、科学等等的设施发明,可说都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却不能彻底。由于忧苦的根本不除,虽然解决了旧的问题,却又出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佛法是重于离心苦的。不病是这样,病了也是这样,病而不能痊愈也还是这样,信解佛法深义,就不会因病而对生命失去信心。学佛要离心苦,做到身苦心不苦。心苦来自贪瞋痴慢的烦恼,一切烦恼在内心作怪,处处罣碍,顾恋过去,耽着现在,希求未来,什么都放不下,心怎么能不苦。一般人不但处逆境时多忧多苦,就是顺境时,也还是患得患失,不然就是乐极忘形,引生苦恼。阿罗汉(arahnt)证悟了生命无常(anicca)、无我(anatta)、寂静的缘起性空①[①《杂阿含》卷5第107经。],能除烦恼(kilesa)而离心苦,所以能于一切境界中,安心不动。
普通人以为死就完了,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但佛法说,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完结,如果这么简单,人生就可糊里胡涂地混过,不成为什么大事。其实,生命在未出生以前就已经有了,死了之后义会引起新的生命、出生到别的地方去,生死死生,生生不已,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是件大事。
死有三种不同:①寿尽而死;②福尽而死(还没到老不该死,但福报完了,没饭吃,没衣穿,饿死冻死);③不应该死而死:遇到战争、水灾、火灾、失手打死、病无医药、不知调养、操劳过度等断送性命,这与寿尽福报尽不同。
学佛的人,对于死,要记着两个道理:①什么时候都可以死,从少到老都有死的可能,所以信佛学佛要立刻前进,切勿等待他年明年;②不要以为寿命全是业报,其实,多数是现生的恶果。有的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不好好自已保养身体或懒惰放逸而衣食不足,于是年纪轻轻就死了。
一个人在尚未究竟解脱以前,死了还有生。佛法说轮回生死(samsara)的上升堕落以业力(kamma)作标准,业力就是所做所为引起的力量。今生的受报人间是前生的业力,而前生尚未得报的、与今生的善业恶业,又决定来生的前途。起心行事所留下的力量,好坏都是业,依自己的业力来决定自己的果报,所以自作自受。然而,前生尚未得报的、与今生造作的善恶业力无边,到底是那一种业力去促成呢?这有三类分别:
1.随重:临死业力现前,这时,有一项强大的、不论是善或恶的业力会现起,人就依这个力量去得报。譬如,一个杀父的人,心中常记此事、忘记不了,即使忘记,也是强而有力的存在,临死,这些罪行就会现前。同样,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临终,孝顺的善业也自然会呈现眼前。这与负债的人到了年终,债主都来,其中一个强而有力的,追讨旧债特别厉害,不得不先还他一样。
2.随习:有的人没有顶好顶坏的业,但平生做事习以为常,也可产生伟大的力量。如同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也如同大树,生长时略向东斜,若以斧头砍断,势必向东倒下。宰猪羊的见猪羊,杀蛇的看到蛇,都叫苦连天、惊慌失措。猪羊蛇畜生被杀害后,早就依业受报了,但动手屠杀的,都无形中不断的留下杀业,愈积愈重,所以业相现前,见牛蛇猪羊索命,随业去受报。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谋财害命,夜里把有钱人杀害,拿了钱回家,他总是感觉被害人时常跟在背后要钱还命,于是恐惧而死,不久,被害人来了,他只受伤并没有死。所以冤鬼索命,并不可通。佛法称为业相现前,才合乎事理。为恶的,临终现苦恼相。为善做功德的,临终必定会安闲愉快,这都是由于所作业力,随重或随习而显现出来。
3.随忆:也有人平生没有重大的善恶事情,最后忽然想到什么,就以此善念恶念而受报。佛法平常指示对待病重的人,必须教他念佛、念法、念僧、称赞他平时布施持戒的功德,使其忆起功德,心生善念,依这个力量而走上好的前途。也有人善业很多,可是临终受了刺激,心中难过,恶念现前,以致堕落。这就像一年之中,生意不错,可惜年终调度不宜,使整年努力付之东流。所以当人临终,无论年纪老少,均不宜啼啼哭哭、打扰心神、生起烦恼,应该劝他把一切撇开,专心念佛、念法、念僧、念施等。这如同生意不佳,年终处理得法,还可过年一样。然而,终究还是平时重于临终时,若平时造成重恶,要他起一善念,往往而不可得。平时若能有重大善业或-j善成性,加以命终时的助其忆念,就绝对可靠了。
一息不来、精神作用停顿,身体的温度消失,就是死.佛教的说法:人类以前生的业识为因,配合父精母血的结合,从结胎时,就开始了新生命,这就是生。所以打胎,也犯了杀生的戒。
有的死后再生,有的不会再生。死后再生,是因为业力的驱使。然而,单是业力还不一定使我们再生,除了业力还要烦恼作助缘。烦恼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之爱、贪恋世间、希望生存,这一念存在,就种下生死死生的根源。修行佛法的人要了生死,就要断除生命的贪爱。例如虽有种子,若不浇水加肥,就不会发芽。这样,业种虽多,若无烦恼贪爱之水滋润,也不会再感来生的苦芽。若只图荣华富贵、爱恋生命,那就死死生生,永无了期。要了生死,必须彻底看破,必须没有生之爱恋,那么旧的生死结束,新的生死就不会发生了。
在尚未了生死之前应记住:不要作恶业,要多作善业,要种善因以得善报。不要认为生死是好事情,这样才会厌离生死,出离苦海。
佛法对于内心忧苦的解脱,不外乎正信、正念、正智,依此三法门修行(bhavana),就可以解除忧苦。
1.正信(samma saddha):正信佛法僧三宝①[①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就是中道义。中道就是无所得智、无分别慧的般若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是真理的发现者,法是宇宙的真理,僧是奉行真理的人,因佛法僧三者都是世间、出(超胜)世间所最尊重和最难得的,所以叫做三宝。],正信因果。真正信心现前时,内心是极其清净(visuddhi)的。在烦恼忧苦的心中生起信心时,忧苦也就随之消失,因为在信心中,内心一定充实平安。不要在有苦难、不得解决时,才祈求佛菩萨的保佑:保佑自己事业成功,保佑在苦难消除时,愿意布施、重塑金身、庄严殿宇,这不是纯正的信仰,这如同贿赂贪官污吏一样,是有条件的交换,不是正信。
2.正念(samma sati):念是心系一境,使心宁定,去除因烦恼而有的忧苦,所以正念是正定(samma-samadhi)的基础。我们的心总是不平等,不是向下昏沉(thina),就是向上掉举(uddhacca)。人对自己是无知的,总是昏迷妄想(vitakka),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怎能免于内心的忧苦。所以佛陀要我们修习正念,使心专注一境,前念心与后念心平等持续,心与境相应不离,时时刻刻觉知(sati)当下,不再昏沉掉举,心便能安定清净,不受忧苦的干扰。
3.正智(samma panna):就是般若(panna)。正信虽能解除忧苦,但力量不够强。正念虽然力强,但不够彻底,因为定力一旦松弛,忧苦又会再来。惟有般若真理的正智,才能将烦恼彻底掀翻,使自心清净,在生死的一切忧苦中,得到究竟的解脱。
般若是观一切法空,度一切苦厄的正智,般若的正智是解脱忧苦的惟一法门。要得正觉的解脱,需经闻(suta)思(cinta)修(bhavana)三慧,以正信、正念助成正智。
知善知恶、知(业)因知果(报)、知凡知圣,仍是世间(loka)的正见,我们应当从经论中、从善知识的开示中,求得出世间(lokuttara)的正见,再精勤(atapi)修行,求其实现。出世般若智慧,就是体悟(abhigama)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这种智慧超越一般常识范围。三法印(ti-lakkhana)是从不同角度的方便说,究竟来讲,就是空(sunnata)的智慧。大乘(Mahayana)法就是直从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深智下手的,今作进一步的概说如下:
1.忧苦随逐烦恼,烦恼依于惑乱:世人但感忧苦重重,却不明忧苦究竟从何而来。依佛法,忧苦是由烦恼而生,世间问题不能解决,在于烦恼(kilesa)。众多烦恼中,以贪爱(raga)、瞋恚(dosa)、愚痴(moha)、慢疑(vicikiccha)最为根本。烦恼多,忧苦也就多,所以要解除忧苦,非要解除烦恼不可。
烦恼是因为不能正确如实地(yatha-bhuta)认识事物本来面目而起的颠倒错乱。要断除烦恼,必须如实正确觉知(satima)一切境界,看清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受蒙蔽,不受欺骗,才能彻底降伏烦恼,彻底解除(nirodha)忧苦。
有个譬喻说:有一位画师画了很可怕的鬼怪,自己天天对着这幅鬼画,看了又看,连自己也害怕而毛骨悚然,甚至在夜晚梦中也鬼影不离,搞得自己昼夜难安。这一譬喻说明了外境是虚假不实的幻境,可是,看起来却又像是真实的一样,以外境为真实,才会从这种虚假的境界中,引生贪瞋痴种种烦恼。再以花作譬喻:在我们的认识上,花的确美丽芬芳,无形中,我们受了诱惑产生贪爱,贪心一起,就去买它、采它。但花究竟是什么,它的颜色究竟是什么?花是不是美,是不是香,美和香又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如实知道这些都只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而现起的幻相,如实知道这些全是因缘所生,没有真实性,就不致引起贪爱了。一切法都从因缘生,烦恼也不例外。由于我们不能正确了知一切从因缘条件和合而生、只是虚幻无实,却一味迷着虚幻的幻相,才使烦恼忧苦接踵而至。
2.世间的任何知识都不离感官得来的知识,由感官得来的一切认识都有问题,都离不了惑乱:惑乱的根源有二:①世俗所能了解的惑乱;②世俗所不能了解的惑乱。
①世俗所能了解的惑乱:是根乱、境乱、识乱。根乱是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引起的惑乱,例如鼻塞、耳鸣、身体某部分的麻木,这是与生理感官有关。境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引起的惑乱,例如插笔进入装有水的玻璃杯,笔成曲折形。例如站在又长又直的大路上,近宽远窄。例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这些感觉都是外在相关条件产生的物理现象,引起我们错误的认识。识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习以为性或自己观察判断的错误,是自己心识上的惑乱。这根境识三种惑乱,在世间知识的进步下,都能觉察而加以纠正。
②世俗所不能了解的惑乱:例如愚痴凡夫认为,出现在我们认识上的桌子、身体是那么真实,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佛却说这一切都从因缘而生,都是依种种因缘条件的关系而决定它的性质、形态作用,依因缘所生起,必归于灭无,一切是不停地生灭生灭(uppada-vaya),在生灭不息中相似相续,不是真实,也不是没有变化。凡夫(a-nariya)把一切事物误以为没有变动、没有变化、是独存的实体:见到红以为是真实的红,见到白以为是真实的白,见到花、见到桌子,以为有真实的花、真实的桌子。总以为有真实的事物、真实的自我,总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有特定的实体,不知一切从因缘所生。凡夫由于不能了达生灭不息的变化、不能了解无常(anicca)的法则、不能了达相依相待的关系,因而不能了解无我(anatta)的真相,这就是没有般若正智。
一般人的认识是透过感官知识为依据的,感官直觉到的,便是含有根本上的惑乱,不能了解无常无我的真相实相,所以人人有烦恼,人人有忧苦。佛以我们所能理解的知识,比喻那不容易理解的真理,引导到超越世间的出世间般若正智。人的身心由五蕴聚和而成,佛以色蕴如聚沫,受蕴如水泡,想蕴如阳焰,行蕴如芭蕉,识蕴如幻事。①[①《杂阿含》第265经。]来形容人的身心五蕴。阳焰是阳光照下来,地上的水分化成水汽而向上升起,远远望去如河中的波浪涌动一般,走近一看却什么也看不到。这就比喻那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念,虽然确实如此,而在真智慧的般若正智面前,却是一无所得的虚幻不真实。一般人能理解阳焰的不真实,佛就以阳焰比喻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那些我们觉得真实的事物实际上只是那样的虚妄。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再进一步从修行中,去根除惑乱而正觉世间万有的真相。
3.通达胜义的方便:佛说世俗的一切是虚妄的、含有惑乱性而与真实不符。佛法所说的胜义、如实,是圣人所体悟的境地。如实是如其本来面目,是诸法本来的面目,是什么就是什么。
佛依众生智能所能了解的,应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思想,引导我们,使我们能通向离语言、离文字、离心识的境界。圣者所体悟的胜义、如实,虽不是凡夫所能理解,佛却能善巧地从我们所能认识的,发现它的惑乱性而透出虚妄,到达诸法的如实,离种种烦恼,解脱一切忧苦。
佛陀教导我们依缘起有,解自性空的这个善巧方便,通达胜义、远离虚妄。这是说:我们所了知的世间万事万物(一切法)都是依种种关系、条件、因素、因缘和合而成立的,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物理、生理、心理的现象,绝不只是像我们所执着的那样。凡是从因缘和合而有的,就只存在于相依相待的因缘关系中,都是没有自性无我的。一切依缘而有、没有自性的空性,也就是无常性、无我性、无生性、无灭性的无常(anicca)、无我(anatta)、无生(asamudaya)、无灭(avaya)。空性是圣者(ariya)体悟的离言法性,虽不是我们所能了悟,却可透过因缘而有的方便法中,经修持实行来领悟通达。缘起有而自性空,指出了我们认识中,执着一法为实有自性的根本错误。佛陀以缘起说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以性空说明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法,其性本空、没有实体。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佛陀就是以缘起性空这种无所得智、无分别慧的般若正智,巧妙方便地说明般若正智的中道义。这中道法引导我们于一切法中不生执着,正知一切无定法可得,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相续无我、变易不定、空无自性的寂灭性,因而能离惑乱、离戏论,悟人圣者诸法空相的境地。空(sunnata)不是没有,它代表变易无常、假合不实。
4.忧苦的究竟解脱:要解脱忧苦,了脱生死,必须觉了认识上的迷妄惑乱。而觉了迷妄惑乱的方便方法,是从一切因缘有中,理解世间一切法空,一切都如幻如化。理解世间一切在世俗上虽然分明如此的有,却是幻有、非实有,事实上,一切都只是空无自性的假有。若能观照一切法自性空,戏论自然消灭。戏论是迷妄的根源,是对于一切法错误认为实有自性的惑乱理论。戏论生,烦恼就生,烦恼生,忧苦随之生起。反之,戏论灭,烦恼就不起,烦恼不起,忧苦也就能解脱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接着在广明一切法空后,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心经说明了照见性空的般若智慧可以究竟解脱忧苦。当然,要完成忧苦的究竟解脱是必须经历闻思修的实践过程的。
闻慧(suta maya panna)是从经论去研求、从善知识(kalyana mitta)去请益,明确了解执有自性是迷妄的根元,明确了解自性本空是悟入圣道的不二法门。
思慧(cinta maya panna)是深入思惟,使空义更深切明显,因而决意(adhitthana)精进(viriya),趣向菩提(bodhi)。
修慧(bhavana maya panna)是再进一步止观双修,于正定中,了了观照,进修不已,彻底离去惑乱戏论,悟入真空,现证圣者离言法性的境地。如同心经所说:心无里碍,无墨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正是没有烦恼、没有忧苦的境界。
生死解脱是自利利他的完成。能从法性空寂中,广行利益众生的大行到觉行圆满、得无上菩提成佛,就是自利利他的圆满。众生在迷妄中,执常(nicca)执我,受情意迷惑,引生内心无限的忧苦。解脱忧苦的根本是智慧,是通达缘起性空的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正智就可以:
1.以智化情:了达缘起的事理真相之后,不再被境相的惑乱诱惑。由于怕老怕病怕死,才会忧苦,既知老病死为世间必然的现象,就不会再忧苦。既知眷属的聚散也各有因缘,也就不再痴情而自沉苦海。
2.以智契理:想要以智化情,解脱忧苦,就要以智契理而远离迷妄。缘起性空的真智慧就是契理化情的重要依据。究竟解脱的圣者阿罗汉们,凡事只感到无常力大之外,心地永远宁静安祥、平和不动。
3.以智兴悲:一旦能照见一切皆无自性,也就能了达一切如幻如化,知道幻化的一切从因缘而有,也就能引发无我的、同体的悲心,从无我智慧中发起的慈悲,才是真正的大慈悲。大乘佛法以普利一切众生为目标,就是从缘起性空、悲智一如的般若正智而来。
以智化情、以智契理、以智兴悲,应用在自己的解脱忧苦,就是自利。应用在为人、为世间解除忧苦,就是利他。世间的一切忧苦,问题在于我们自己,而自己的问题所在是烦恼,烦恼的根元是惑乱戏论、没有正见。佛法救世的大慈悲是要根治世间错误的见解迷惑,引导众生从忧苦中解脱出来。
二、集谛(samudaya sacca)
集谛说明苦因、生死轮回(samsara)之因是贪爱、爱欲(tanha)。
佛陀开示三种贪爱:1.欲贪(欲爱)2.色贪(有爱)3.无色贪(无有爱)。
1.欲爱(kamatanha)是感官上的贪爱,贪着感官的享受,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欲求,也就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若能善护诸根,就不会产生欲爱,欲爱在证得阿那含道(anagami不还果)时,才完全断除。
2.有爱(bhavatanha)是对生存的贪爱,贪执有生,是对有(bhava)的执着,是在轮回中重复不断地出生。这是与常见俱生的爱,常见相信有恒常不变的灵魂,会从一个生命体轮回到另个生命体。从地狱的有情到最高天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共有三十一种有(bhava),或称之三十一种生存的状态,包括:①欲界(kamaloka)的四恶道及七善道;②色界(ru-paloka)四禅的十六天;③无色界(anrpaloka)的四天。①[①有情生命的趣道有三:欲界、色界、无色界。
1.欲界四恶道:(1)地狱(niraya);(2)畜生(tiracchana-yoni);(3)饿鬼(peta-yoni);(4)阿修罗(asura-yoni)。
2.欲界七善道:(1)人(manussa);(2)四天王天(catummaharajida)是天界最下、四大护卫天神及其随众居住;(3)三十三天(tavatimsa忉利天);(4)夜摩天(yama),夜摩为去除痛苦者之意;(5)兜率天(tusita)喜乐之天神;(6)化乐天(nimmanarati);(7)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此界天人利用他人的创造为自己服务。
3.色界四禅十六天:
初禅地(离生喜乐地):(1)梵众天(brahma parisajja)大梵天王之随众居住;(2)梵辅天(brahma purohita)大梵天王之大臣居住;(3)大梵天(maha brahma)大梵天王居住。
二禅地(定生喜乐地):(4)少光天(prittabha);(5)无量光天(appamanabha);(6)极光天(ab-hassara)。
三禅地(离喜妙乐地):(7)少净天(parittasuha);(8)无量净天(appamanasubha);(9)遍净天(subhakinha)。
四禅地(舍念清净地):(10)广果天(vehapphala);(11)无想天(asnnasatta),无有意识、意识暂停;净居天(suddha vasa),是一还果或不还果居住,他们在此证得阿罗汉,以此天为住,直到寿命结束。净居天又分:(12)长久天(aviha);(13)无烦天(atappa);(14)善美天(sudassi);(15)善现天(sudassi);(16)究竟天(akanittha)。
4.无色界四天:(1)空无边处天(akasanan cayatana);(2)识无边处天(vinnayancayatam);(3)无所有处天(akincannayatana);(4)非想非非想处天。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这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3.无有爱(vibhavatanha)是因断灭见而生的贪爱,是贪着无生,是对无的执着。这是断灭见者不相信死后还有来生,妄执人只活一生,而且死后一了百了、一无所有的邪见(micchaditthi)。因为只活一生,所以断灭见者都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尽情享乐。无有爱在证得预流果时(satapanna须陀洹),才完全断除。
欲爱、有爱根源于贪欲(raga),无有爱根源于瞋恚(dosa),而愚痴(moha)则供给能量给予贪欲和瞋恚二者。
每个人都有欲爱,有了欲爱就会有有爱或无有爱。因为每个人不是爱求生存,就是因断灭见而生起尽情享乐的爱求。
贪着是一种烦恼束缚,这种贪欲是潜伏在一切众生内部的强大精神力量,它是绝大多数众生痛苦的根源。无论大贪、小贪都使人们执着于一切存在的形式,都会导致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有)的出生,引导众生再生于娑婆世界。有(bhava)缘生(jati),生缘老(jara),死(maranam),于是在轮回中,重复不断地生死。
佛陀在《谛分别》(saccavibhanga)中,以十种爱欲烦恼来解释集谛。这十种烦恼障碍,将人束缚于轮回之中,它们是:①我的邪见;②怀疑佛陀的教法;③执着仪式和典礼(戒禁取见);④欲贪;⑤瞋恚;⑥色(界)贪;⑦无色(界)贪;⑧慢;⑨掉举;⑩无明。
预流者(sotapanna须陀洹果):破除了我见、疑、戒禁取三种束缚,人于能导致涅槃之流,他最多再七番生死,便可解脱了。他已确定不再生于地狱、饿鬼(peta)、畜生、阿修罗的四恶道。
一来者(sakadagami斯陀含果):欲贪及瞋恨两种束缚减弱了,他再返回欲界(人天)一次,便可解脱生死。
不还者(anagami阿那含果):欲贪及瞋恨两种束缚破除了,不再生于欲界。
圆觉者(arahant阿罗汉):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五种束缚也完全破除了,他不再生于任何世界。
贪爱是苦的根源,在《大念住经》①[①《长部》第22经。]中,佛陀告诉诸比丘,可以在下列十个阶段,详细观察觉知(satima)身心世界(五蕴)贪爱的缘起(paticcasamuppada),并依之灭除(niro-da):愚痴凡夫(anariya)在日常生活中,①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②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③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④对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六触;⑤对六触生起的受;⑥对六尘生起的想;⑦对六尘生起的行;⑧对六尘生起的贪爱;⑨对六尘生起的寻(vitakka),寻求思考专注,因为心已固在一个目标上,贪欲、瞋恚、昏沉掉举、后悔、疑惑的五盖就不会生起;⑩对六尘生起的伺(vicara),心对所缘对象的继续思惟。由于对这十种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接触(phassa)、感受(vedana)产生贪爱,也就是由接触产生苦(dukkha)或乐(sukha)的感受(触缘受),再由苦乐的感受产生贪爱瞋恚(受缘爱),贪爱(tanha)生起滋长后就执取(爱缘取),由执取(upadana)而有有(取缘有),有了生命之后,而有老、死、愁(soko)、叹(paridevo)、苦悲忧(domanassam)恼(upayaso)(有缘生老死苦悲忧恼)。于是带来愈来愈多的苦,苦海无边,轮回不已。
一般凡夫只知对这些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接触与感受产生贪爱,对这些不断生生灭灭的变化却茫然无所知觉,所以没有正念(samma sati)、没有觉性、没有洞察力、没有智慧去观照身心五蕴的无常、苦、无我、寂灭空性的实相,一颗心随着喜恶贪瞋的妄想打转,不断迷惑贪恋于愉悦诱人事物的接触或感受,因而产生烦恼痛苦。
身心五蕴本是以无明(aviija)贪爱为因而轮回出生的结果,惟有断除无明贪爱,才能停止五蕴身心生命的出现,不再轮回生死。
欲望是极端强烈的贪心,被无知无明所驱使,愚昧众生的欲望是仇恨及其它痛苦的原因。贪瞋痴三毒虽然不是核子武器,但比核子武器给予人类的破坏更大。愚痴凡夫(anariya)不断滋养官能、满足官能的贪求。圣者(ariya)努力摄护控制自己的根门欲望,减轻每一根门、每一官能的贪心,保持心境的和谐安宁,如同乌龟在感官受到危险时,立刻缩回所有的肢体一样。
六根引起的贪欲冲动,在身心五蕴中,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使人偏离正直安宁的道路。一切在燃烧,一切都是火焰眼根在燃烧,可见之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以眼触为缘而生起之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受、彼亦在燃烧。彼等与贪火、瞋火、痴火、与生老死忧悲苦恼一起燃烧。同样地,耳根在燃烧鼻根在燃烧舌根在燃烧身根在燃烧意根在燃烧。意境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受在燃烧。智者见此,对眼根、可见之境、眼识、眼触、受、无欲。对耳鼻舌身意无欲。对意境、意识、意触、受、无欲。①[①《毗奈耶大品犍度》。]
因为无欲,贪欲灭除(nirodha)。因为贪欲灭除,心得解脱。心解脱时,得漏尽智。漏尽即痛苦烦恼的灭尽。
受苦受难(dukkha)的人生,人人都希望幸福快乐(mangala)。已经享受幸福快乐的人,要求永恒(dhuva)或更多更高的快乐。这种贪欲之乐,贪得无厌,永无休止。贪爱愈多,受苦也愈多,忧伤怖畏就是我们为贪爱付出的代价。由爱生忧,由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②[②《法句经》第216偈,《四十二章经》。]
苦是爱欲的结果,爱欲是苦的原因。因与果、种子与果实,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现象。爱欲是维持生命、使生存火焰持续不断的燃料,就像贪爱的河水淹没村庄一样,爱欲之河,由于转生而继续不断地奔流。圣者脱离了生死轮回,断尽了一切贪爱,干枯的河道中,爱水不再奔流,生死的巨轮不再转动,这就是苦的止息涅槃(nibbana)。③[③《小部尼柯耶》。]
(一)生死轮回与心识业力
爱欲带来的流转生死,与心识业力有关。爱欲是苦生起的最显着助缘。爱欲好比种子里的温度,它是使业力(kamma)产生五蕴(苦谛)的强力助缘。若是没有爱欲,业力就无法产生身心五蕴,这是佛陀说爱欲是苦因的理由。说到爱欲就包括无明与取,一再变得很强烈的爱欲就是取,由于有无明,所以爱与取才能生起。无明(avij-ia)、爱(tanha)、取(upadana)是业力的助缘。业力是善行(kusala sankhara)或不善行(akusala sankhara)的影响力,虽然善不善行生起后,就立即灭去,但它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在精神与物质(名色)相续之流中,因缘成熟,就能产生五蕴身心。
业是意识(vinnana)作用,这种力量源于欲爱、有爱、无有爱的三种爱欲的贪爱。人有了意识就透过身语意活动的表现,在行动中反应出来。爱欲产生行为,贪爱的行为产生结果,又带来新的欲望、新的贪爱。这种行动和反应、因和果的自然规律,不需授与者或外力或上帝来惩罚恶行、奖励善行。人总是在善恶中变化,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不依靠他力。这种业力、这种意志的行为,在此生消亡后,在未来生中结果。根据佛教的教义,死是一期生命的结束,业和转生携手并进,循业转生是必然的结果。
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没有一个灵魂,没有一个自我或固定的实体。虽然人是由物质单位和精神的身心五蕴所构成,但是,精神、意识或心识,并不就是灵魂或自我。这是一种力量(bala),一种不仅仅此生,而且是过去生中,记忆储存、相继不断的能量。佛陀并不强调有一个有情或个体、或自我或神或灵魂的存在。佛陀强调,人只是物质和精神、身心生灭变化、因缘和合、相续不断的过程而已。这种精神(心)和物质躯体(身)不断地变化,每一瞬间创造新的精神和新的物质,为未来的躯体过程保存潜在的努力,在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之间未曾间断。我们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在生死生灭,生命就像大海的波浪持续不断地来和去、起和落、生和灭(uppada-vaya)。
这种精神和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在生命死亡时,并不停止,而是不停地继续。这是意志的潜在力量继续在起作用,这就是贪欲、欲爱、愿望、渴求构成的善恶业力。就是这种强大力量的生存欲望,维持生命继续不断,不仅人类的生命如此,整个有情世界的生命也都是如此。
现在的生命是由过去生贪爱、执着、爱取的业力而来。现在的贪爱、执着、爱取的行为业力,又造成来生。众生是自己行为的继承者,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他们的行为是他们出生的孕育处。①[①《中部》第135经。]只有透过自己良善的、道德的身口意行为,才能重新改造自己,使自己从罪恶中获得解脱。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过去的行为,加上现在的行为,再加上外力原因的总结果。
没有恒存的实体或灵魂或自我转世。生命是身心五蕴的作用,身心五蕴一直在不停生灭的变化中,从来就没有前后相同的两个刹那。这种生灭变化的作用,只是能一量。在身心和合相续中,看不到任何常存恒存的实体。长大的成年人既非原来的幼童,亦非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个人,只是一种相续不断变化过程的关系。身心的结合或精神与物质的能量,死时不会失去,它经历变化,在新的条件和合下,又重新组合,重新复位,这就是轮回或转生。由于身心的一度崩坏,根身与情识的相离,一般都不能记忆前生的经历,以致不知生从何来,死不知所去。三世业感的轮回,往往难为一般人信受。然而,不能记忆,并不就是没有,何况身心曾一度崩坏,又何况死时曾是陷于闷绝的状态。身心以外的业力,仅是依于因果法则从业受报。从外表看来,是从一身心系,移转到另一身心系。若从深隐的内在来说,是从一业系,移转到另一业系。就像海水的波波相次,就像灯炷的焰焰相续,这就是佛教诸行(sankhara)无常的生死流转。轮回在佛陀时代已广泛传播,却没有普遍被接受。佛陀没有创造轮回说,他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证(abhigama)而如是说。
三因素结合受孕①[①《中部》第38经。],指的是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和属于精神的结生识(patisandhi-citta)在不可思议的(anupameya)瞬间的互相结合。业有是能量,在现生之外,成为未来无止境的生命相续。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东西,从一次生命过渡到另一次生命,它只是一种相续不断的动势。有情在这里死去,在他处投生,既非同一人,亦非完全不同的另一人。②[②《弥兰王问经》。]以最后一刹那思维(sankappa)为缘,生起下一刹那的思维,心识就以这样的方式生起又息灭,新识取代旧识。生命是识的一种形式,此识长期一系列地相续不断,一直到生命彻底断灭为止,就像证得阿罗汉的不受后有。
生命最后思惟的一瞬间,称之为死。生命最初思惟的一瞬间,称之为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发生在此识流之中,它是一系列相续不断的思惟瞬间。
佛教相信个人的意识创造了自己的业力。比丘们!我所行为业,众生通过意念由身口意作业①[①《增支部》第3品第415页。],业(kamma)是自己一切身口意所造作的有意念的善恶行为。这个由人的行为、语言、思想所构成的业,生生世世、相续传承,在不断的轮回中,依自己的业力在六道里崇高或堕落。业力是人一生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多寡,在某种程度上,使业力的轨迹改变。业力是一种能量表现,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存在意识或身体之中。它以身心为依,根据某些特定因缘的结合而产生,它是缘起的,在机缘成熟时,自然表现出来。就好像芒果并不是事先收藏或存在于芒果树的某一部位,芒果是芒果树在一定的时节、一定的气温、土壤、阳光下,才能开花结果、挂在芒果树上的。②[②《清净道论》第17章。]也好像风火电流不是被贮藏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只是在某种特定因缘的存在。整个业流。的力量,依据强大的心识之流(citta-santati),在因缘条件具足、时机成熟时,就以各种各样的现象形式显现出来,一个意识流向另一个意识,一个意念并入另一个意念。业由一生传至另一生,在构成一个人的性格上,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佛教,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物质的色蕴和精神心识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共五蕴所组成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的身心五蕴,不停地生灭变化,它们没有一个片刻是相同的,它们组成了身心和感官。当佛陀分析身心感官时,只发现五蕴中识的力量,并没有发现灵魂的存在。一般人对识产生错觉,以为这种无形的、可直接感受到的、川流不息的识,就是灵魂。事实上,识也无法单独存在,它是依赖受、想、行而存在,每一意识也一样不断地生(uppada)住(thiti)灭(vaya)。每一短暂的意识消失后,它的全部能量和深深烙印在自身的所有感受,全部传送给它的接替者。每一个新意识是由前一个意识的潜在能量和另外新增加的内容所组成,因此,意识迁流不受阻挠。后一刹那既不与前一刹那完全相同,也不是截然不同,仍然属于同一生命之流,虽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有情,但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具有共同性。
佛教哲学称个人为santati,即持续之流之义。在业力的引发下,精神和物质的身心五蕴,无休无止的迁流延续,乃至无始无终。心或意识是有情的核心部分,心识是过去一切业力的累积,就像流动的清流,它是生存延续的关键因素。当一个人进入无梦的酣睡或苏醒时,多多少少可以感验到一种消极而非积极的意识。
人们的心被贪瞋痴慢疑五种障碍左右,识受到了限制,因而无法识别往世。如同一面镜子被灰尘蒙蔽,照不出影像。如同在太强的阳光中,看不见星星,并非星星不存在。我们无法回忆往世,是因现在的心一直负荷过重,我们对每天遇到的许多事情,生起种种思虑,导致心的真性被蒙蔽了。
因为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这一刹那过度到另一刹那,也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的东西,可以从今生投向他生。生命只是刹那变化而相续不断的一个系列,只是一连串的运动,就像彻夜长明的灯焰,焰焰相续,从初夜到天明,焰焰既非同一焰,也不是另一焰,它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后一个生命阶段依托于前一个生命阶段。
一个小孩成长为80老翁,这80老翁与80年前的婴儿不会一样,却也不是另一人,细胞虽已彻底变化,却共为同一生命之流,老翁仍需对他孩提时代、年青时代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宇宙只不过是能的不断流变,儿童的身体与心智机能都非常娇嫩柔弱,却含有成长为成人的势能。构成所谓众生身心的能,其中就含有形成新色身并使之逐渐成长并充分发育的力量。
肉体死亡后,业力再生,没有任何东西从这一生转生到另一生。这一生的最后一刹那消失后,即刻引起下一生的另外一刹那。新生,因为已经变了,所以既不是绝对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可说是同一业力之流,仅仅是特定生命之流的继续,仅此而已,更无其他。
蝴蝶的最早形式是一个卵,然后转化为小毛虫,稍后又成为一只蝶蛹,最后成长为一只蝴蝶,这种变化过程,发生在一生之中。蝴蝶不等于毛虫,又非截然不同于毛虫,它非一非二(na ca so na ca anno),它的生命之流在继续着。
同样地,一个人在此地死了,在另一地方又生下来。这两者既非同一人,也非另一人,仍是同一系列的继续。他们虽有明显躯体的物质变化,但无形的意识之流(citta santati)并没有受到死亡的破坏,而是带着从感官接受过来的一切印象(感受),继续迁流下去,新生的后者仍需对已逝的前者承担责任。
死与生的差别只在一念顷间,此生的最后一念顷,便决定了所谓下一生的最初一念顷,这下一生实际上仍是此生同一系列的延续。就在此生中,也是如此,此一念顷便是构成下一念顷的要件,物质的身体不再活动的时候,能并不随之消失,它继续形成另外一种形态,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另一生命的东西。
在生命中,每一心念,每一心识,都是生生灭灭的,这种刹那间心念的生灭都是一种生死。因此,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一秒都经历了无数的生死,只因为一个肉体在支撑着心理路程的延续而已,而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身和心的和合是构成单独存在的生命。
佛陀认为,我们妄称人为自我、自己、灵魂、人格等等,都属于假名安立,并没有真实独立的本质。灵魂只不过是一些感知感受的情绪与生活的经验互相作用的关系,若是一定要相信有个不灭的灵魂,就如同视绳为蛇,那只不过是个人心中的想象罢了。若执着自己、执着某些事物是永恒,就如同小孩想攀上天上的彩虹,小孩以为彩虹是真实的、美丽的,而其实彩虹只是光和水因缘和合而组成的幻相,彩虹的本质,只是一连串的光波而已。
因此,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死的问题不是什么大神秘,只要求生求存的渴爱贪爱、这种无明存在一天,生死相续的轮回将不停地流转。只有以智慧照见无常、苦、无我、寂静的缘起实相,将它的动力无明、贪爱、渴爱切断,轮回才会停止转动。如何未来不转生?由于无明灭,明生起,断爱欲,如是未来不再有转生。①[①《中部》第43经。]
死亡不是一种断灭,继续启造生命的力量并未断除,业力继续存在,不受肉体分解影响。一般来说,我们以为死亡就是身体活动力停止活动,当身体失去了活力,它就不再支持意识的活动。事实不然,只要对生命有一点点执着,有一个想继续生存的贪念,意识之流就不会因为身体失去了活力而从此停顿。当死亡一发生,身体开始毁坏时,意识之流在渴望生存的驱使下,再度进入精子卵子结合的生命体中,就这样,重生的现象在死亡后即刻发生。记忆之流或许中断了,感官意识也转变成另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生命开始后,又接着成长、衰老,以及另一次死亡。假如我们能够了解在今生生命的过程中,可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以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神我、灵魂而能继续存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了解在身体机能的活动停止之后,这些力量仍能不假于自我神我而继续存在呢。
前一旧意识的消亡,就是后一新意识的生起,但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从过去世传送到现世。正如车轮只与地面相触于一点,我们生存的时间仅为一刹那。我们总是生存于现前的当下,而现前的当下又不断流逝为不可逆转的过去。在此变化无常的生命行程中,每一意识的刹那逝去,就把根深蒂固刻在它上面的全部能量,传授给它的承续者,因此每一新意识包含了其前者的潜力,同时又有新的内容。一个人去世时,意识失灭(事实上,它无时无刻不在消失中),从而又在轮回中使其它意识得以新生。
业流当下显化的新一有情与前者非一非异。现前五蕴身心与前一五蕴身心有差别而非一,不过又不是彻底相异,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系列的业力迁流。虽然偶然在其现前过程中有了一些变更,在感官世界里,这种变化就形成了新有情的存在。
根据佛教,众生无数,世界无量。授精的卵子并不是惟一的再生途径。在宇宙中,小得微不足道的地球,也不是有情惟一可以居住之地。人类不是仅有的有情,浩瀚的宇宙中,总有一个适当的方位,等待接受最后一念。再生是在即时发生,正如一道发射到空中的电波,当下就被准备好的收音机接收到一样。心智之流的再生也是瞬间之事,落地的一点,总是准备好接受掉下来的石块。业力可以使这生命形态转化为人类或其它众生。
缘起轮回即业力,过去业造就现在生,而现在业加上过去业,共同缘生未来生。现在是过去的继承,又成为未来的因。
有情众生被无明所碍,被贪欲所缚,往复沉沦,其起始不为所知①[①《相应部》第2品第178页。],只有无明和贪欲这两种源泉被彻底断除,才能像佛陀和阿罗汉一样,生命之流停止迁流,轮回终结。若是一味错误地认为有男人(purisa)、有女人(itthiy-o)、有自我、有神、有灵魂的真实存在,就是无明。由于无明而有爱、取这些烦恼造下善业恶业(行)。由于善业恶业的力量,就会造成再度投生,产生新的五蕴而一再轮回生死。经多生轮回,寻找造屋主,(但未得见之),轮回实痛苦。②[②《法句经》第153偈。]
佛陀成道后说的第一部经《转*轮经》①[①《大品》第10页,《相应部》第5品第420页。](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讲述集谛时说:正是此贪引发轮回,在经末,佛说:此乃最后生,更无余轮回。在集谛,我们看到轮回的原因和条件。在灭谛,看到轮回的息灭(nirodha)。轮回只是一种身心五蕴的相续,就是生生死死、死生生灭。涅槃是这种热能的熄灭。
总之,业和轮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释和说明:
1.说明了产生天才和神童的原因。
2.说明了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苦负责。
3.说明了有些人具有非凡内在能力的原因。
4.说明了父母和子女之间道德智力的差异。
5.说明了初次见面时,欢喜和厌恶的本能。
6.说明了在同一家庭中,孩子的许多差异,虽说遗传可以说明相同点。
7.说明了为何高度文明修养的人会突然大发雷霆,邪恶的人为何突然成为圣者。
8.解释了人类不平等的原因。
9.解释了如何在我们身上发现了邪恶和善美。
10.解释了婴儿如何自发地产生贪、恨、妒等情感。
11.解释了非时之死以及命运意想不到的改变的原因。
12.解释了为何花花公子出于父母圣洁之家,圣洁的孩子生于放荡荒淫之家。
13.解释了为何双胞胎有同样的物质基础、同等的享受条件,却在精神上、道德上、性情上、智力上表现不同的特性。
14.从某一意义解释了我们的现在是过去的结果,我们的未来又将是我们现在的结果。从另一意义解释了我们的现在不完全是过去的结果,我们的未来也不完全是现在的结果。
15.最重要的,说明了为何会产生无所不知、尽善尽美的人间精神导师如佛陀,他具有无可比拟的相貌、慈悲勇猛的心智品质。
总之,每一众生因善恶之业轮回不断,此业由迁行不息的意识之流运载。意识在贮藏旧业的同时,接纳新造之业,深深烙印。一段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意识之流的终结,在死亡意识现前的刹那间,有形的身体因失去赋有生命的意识之流而丧失活力,但是意识之流再次找到自吉相应的色体因缘,继续不断地迁流下来。其运行的动力,来自内部本身,并非他力。如同一只滚动的球与另一只相同而是静止的球碰撞后,静止的球则按前一只球的动能向前滚动,而先前滚动的球则停止不前。因此,佛教的轮回是业力的轮回,而不是灵魂的轮回。佛教的无我是诸法无有恒常主宰的实体,而不是否认一切。佛教从真谛(paramattha sacca)上讲诸法无我,从俗谛(sammuti sac-ca)上说六道轮回,这是轮回(samsara)与无我(anatta)的相对统一。
(二)生死轮回的十二因缘
佛陀的教义,十二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说明造成生死轮回的缘起关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果依靠诸缘的聚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因能产生单独的果,也没有单独的果,能缘于单独的因而生起。十二缘起是一连串的因果,连结成一个由十二个环组成的圆形链子,每一个环缘起下一个环,而造成相继不断的生死轮回。十二缘起只是因果的组合,缘起法的讨论,只是针对这个世间的人类。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琢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所以整个苦生起。比丘们!此被称为集谛①[①《相应部》第2卷第19页。],这是佛陀以十二因缘解释生起痛苦之轮转动的方式。
由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全部苦灭。比丘们!此即名为灭谛。②[②《增支部》第l卷第177页。]这是佛陀以十二因缘解释痛苦之轮(cakka)停止转动的方式。如此,痛苦之轮转成解脱之轮,体验到涅槃的真正宁静安详。
世间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主因(hetu)助缘(pac-calya)互相依赖、互相和合的因果关系。缘起是依缘而生起、起源于缘。苦是由因缘而生起,因缘灭,苦也就灭了。了解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因有A故有B,因有B故有C。无有A故无有B,无有B故无有C的因果关系,也就正确了解佛陀的教义了。十二缘起主要讲述生死过程,不是说明世界演变的哲学理论,它涉及轮回和痛苦的原因,解释每一事态依前一事态为缘的发展过程,帮助人们解除生死烦恼的问题,不是解决生命绝对起始之谜。
1.无明(avijja)缘行:以贪瞋痴等生死根本的烦恼为缘,生起造作各种善业恶业的行。无明是对过去、对未来、对缘起法的无知,不明事物的本质,不明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明覆盖了正确的知见,不明四圣谛:①不明苦;②不明苦之因是由于贪爱、渴爱、欲爱、愚痴才造成轮回;③不明苦之灭;④不明灭苦之道。无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愚痴,由此,我们在这个世界轮回不已①[①《经集》V730。],无明是转动生命之轮的主要动力,比丘们!此生死轮回相续,看不到尽头,众生之最初开始游荡与匆忙,包藏于无明之中,被爱欲束缚不可见。②[②《相应部》第3卷第149页《相应部》第2卷第179页。]想在过去无始中,寻找有始,是毫无用处也毫无意义。无明主导恶行而潜伏于善业之中,因此善行恶行都被统称由无明而生起。
无明生起,行的习性反应就生起,行是由贪爱、瞋恚、愚痴引发的身口意的习性反应,不论善业恶业都将推向苦和轮回的道路。了解无明缘行,可以破除妄执有某种更高层次的力量创造万物的邪见。
2.行(sankhara)缘识:行生起,心识就生起。缘于造作诸业的行,而有业识投胎。了解行缘识,可以了解是业识投胎,不是有一个我去投胎。行为五蕴之一,包括受(vedana)和想(sanna)。行蕴包括所有善恶的身口意的业行,要去除生命之苦,就必须具备没有贪瞋痴的行为,因此佛陀把佛法比作穿越生死大海的木筏。佛陀和阿罗汉的一切活动都不被称作行,因为已破除了无明。
3.识(vinnana)缘名色:心识生起,心(名)和身(色)就生起,缘于识而有身心。这里的名色但有胎形,却六根未具。了解识缘名色,可以改变名色(身心五蕴)是坚实永恒的邪见(micchaditthi)。以过去的行为条件(行)为因,再生意识(patisandhivinnana)联接了过去世和后一世。再生识是人们在受胎时所经历的最初意识,母胎中的胎儿是由此再生识与父母精卵细胞的结合而成。在这意识中,贮藏了此生命之流过去的一切感受、性格和潜伏力。
4.名色(namarupa)缘六人:名(心)、色(身)、生起,六根就生起。由六根未具的胎形,长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备的人形。了解名色缘六入,可以改变妄执我在看,我在听,我的邪见。欲界(kamaloka)和色界(ru-paloka)有名有色,无色界(arupaloka)中,只有意识的生起。
性别并不是在受胎时就已发展,只是具有潜在能力。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大脑、心等等也都不是在受胎时形成,而是具有潜在能力。
5.六入(salayatana)缘触: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出胎后缘于六根而与外境接触。触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是根尘识三种的结合。了解六入缘触,可以改变妄执根尘识就是我的邪见。
在胚胎时期,六根逐渐从这些具有无限潜在力的心理和物理现象中演变,从极微细胞进化成为复杂的六根之器。六种器官的人体机械,几乎是机械性地运行,没有任何灵魂或操纵者。六根有其各自的六尘产生六识:因为眼和色而生起眼识,因为耳和声生起耳识,因为鼻和香生起鼻识,因为舌和味生起舌识,因为身和触生起身识,因为意和各种法生起意识。
6.触(phassa)缘受:缘于出胎与外境接触后,生起苦乐的感受。了解触缘受,可以改变我苦、我乐的邪见。当物质与根身外境接触时,体验感受了今生、前生所作善业恶业的果报,除此,没有任何灵魂或主体的存在。
7.受(vedana)缘爱:缘于苦乐的感受,对境生起贪爱或瞋恨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爱欲。爱欲、贪欲有三:①欲爱,贪求感官享受;②色爱的常见,贪求永恒的生存;③无色爱的断灭见,贪求断灭、不复存在,也就是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不复存在,于是纵欲、尽情享受。对永恒的贪求、对不复存在的贪求,就是对色界、无色界的贪求,或对生、无生的贪着。
与六尘相应就有六种贪欲,当它们被认为有内外之分时,则有十二种形式。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就成了三十六种。再与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种形式的贪相乘,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