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燕珠:善念带来乐果
2025-04-02 09:28

善念带来乐果

陈燕珠

诸法意为先 意主意造作

若有清净意 或言语行为

人导致安乐 如影不离形

《法句经》(12)

佛陀居住在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少年婆罗门玛它昆达理。

玛它昆达理的父亲非常吝啬,从不布施,即使玛它昆达理是位独子,身上的首饰也都由他父亲为了节省制作工钱而亲自打造。他生病时,父亲也不请医生,才使他病入膏肓。玛它昆达理即将逝世时,父亲竟然把他抬到走廊,以免来探病的人进入屋内觉察到父亲的财富。

有一天早上,佛陀从禅定中看见可怜的玛它昆达理躺在走廊上,出定后,佛陀与弟子们来到玛它昆达理的家门口, 向玛它昆达理发出一道光芒,吸引玛它昆达理的注意。玛它昆达理由于身体虚弱,只能在心中表示自己对佛陀的信仰。当他的内心带着充满对佛陀的虔诚信心而逝世时,往生到忉利天。

他在忉利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于是现身在父亲面前,告诉父亲他已往生忉利天,劝请父亲与他人一起前去听佛说法。听了佛陀说法后,有人提问: 人是否可因心中信仰佛与信仰佛法,就可往生忉利天?这时佛陀邀请玛它昆达理以天人装束向众人述说自己在忉利天重生之事,听完玛它昆达理现身说法之后,大家都信服只凭内心虔诚的归依佛陀与佛法,也能获得往生忉利天的荣耀。玛它昆达理的父亲也在听了佛陀开示后,将大部分财产布施出来做善事。

善念造作善业带来乐果,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创造了自己的地狱和天堂,乐苦由自己承担。对人生有正确了解的人,才能脱离苦海。

摘自《妙吉祥》2007年第1期

End

陈燕珠:大念住经要义

自序佛陀临涅槃时,叮嘱弟子们以四念住为住.这观身念住、观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的四念住,是佛陀亲自修行的体验,是借着观察觉知当下身心内外生灭变化的状态,来体验所谓的我,是一连串身心现象不断瞬间快速

陈燕珠:善念带来乐果

善念带来乐果陈燕珠诸法意为先 意主意造作若有清净意 或言语行为人导致安乐 如影不离形《法句经》(12)佛陀居住在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少年婆罗门玛它昆达理。玛它昆达理的父亲非常吝啬,从不布施,即使

陈燕珠:佛法要义 佛陀

佛法要义佛陀(Buddha)佛教的创始者佛陀,姓乔达摩,名悉达多(Sid-dhattha Gotama),公元前6世纪(623B.C.543B.C.)①(①此为根据斯里兰卡的说法,亦为学术界争论后,大

陈燕珠:佛法要义 自序

佛法要义自序世人但感忧苦重重,却不明忧苦究竟从何而来。一般人认识世间一切,都是透过感官知识为依据,而感官直觉到的,含有根本上的惑乱。佛陀以缘起说明世间一切的一切都由众多因缘和合而生起,以性空说明众缘和

陈燕珠:佛法要义 切莫误解佛教

佛法要义切莫误解佛教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究竟,不能正确了解佛法本意。一些对佛法的误解,必要在此一提:1.人生是苦:佛以生灭无常、变化无常(anicca)来说人生是苦(dukkha)。人世间虽有

陈燕珠:佛法要义 究竟圆满的佛陀三德

佛法要义究竟圆满的佛陀三德人性中,也含摄一分佛性,将这分佛性扩充净化,即能与佛同等。佛教是宗教,但不只是信仰,更要学习,所以信佛也称学佛、向佛学习。佛所教的,我们所要学的,最主要的是戒学、定学、慧学三

陈燕珠:佛法要义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

佛法要义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一、有情的分析佛法以有情为根本。satta萨埵华译有情,就是有情爱的、有情识(vinnana)的、有精神的活动者,与动物相近。有情以情爱情识为本,由于是冲动的、非理性的对于环境

陈燕珠:佛法要义 学佛三要门

佛法要义学佛三要门一、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诸佛出世,无非为了引导众生回邪向正、回小向大、回缚向脱的大事因缘,引导众生趣入佛乘。诸佛所说的法门都是适应众生不同时代、不同根性、不同习尚、不同因缘而有千差

陈燕珠:佛法要义 四圣谛

佛法要义四圣谛佛教中,凡事理的真相(真),行为的正轨(善),究竟的归宿(正觉、理智与道德的最高实现)都叫法(dhamma)。释尊开示的正法,通常归为四谛(ariya sacca)。鹿野苑初转*轮(dh

陈燕珠: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

佛法要义中道的佛教一、缘起中道佛教的立教基本,是接受了当时公认的轮回说与解脱说,从踏实的立场,破除婆罗门教幻想的神我说,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的。佛法对轮回与解脱这些问题,给予一种理智的解答,这就是佛教中

陈燕珠:佛法要义 结语

佛法要义结语人的心终日为色声货利、名闻权位而向外驰求、贪求,虽终日追求,终日不得满足,内心永远得不到安乐。人心是无法由外境的一切得到满足的,茫茫的人生大海,若是漫无方向的乱闯,是一件极其危险而可惜的事

陈燕珠:佛法要义 三法印

佛法要义三法印佛是由觉证空性而得自在解脱的。空、无我、寂灭是大乘的甚深教义,这是世俗的、哲学的、科学的知识所不能通达的。这是超越世间一般的知识、是佛陀亲证的、无漏无分别的般若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