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
2024-10-23 11:09

九十岁老和尚在客堂对一群出家众开示:在胎、卵、湿、化四生中,我们每个都曾去做过,在别道中受完业报,投入父母胎中转为人身。所以,今天我们所得的这人身是从哪一道来的,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业障来,若不知归命佛、法、僧,持斋、戒杀,勤心念佛,此身受报尽,将转入何道,自己也懵然不知,带着新的罪业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难保了。

出家人与俗人究竟不同,粗衣淡饭,行住一切从简,以去贪念,消除业障,若是再斤斤计较吃好、穿好、住好,则令智慧昏昧,徒增妄念业感,色、声、香、味、触、法,还是属于六道沉沦中事,是以出家人,食但果腹,衣但蔽体,不要汲汲于衣食事,因那是属于四生的种子。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争夺心,同是一件东西,譬如我手中这顶帽子,如果我说这是一顶帽子,大家都不会要,如果我说这是一件宝,大家就过来争夺。出家人的宝并不在这娑婆世界,而是西方金银、琉璃七宝合成的极乐世界。

不要说这色身是我,这色身是要来受这娑婆劫的,而这个心是要拿佛心出来应对一切。

菩萨度众生、感应众生,都是以无形相的方式,在不知不觉、自自然然中度的,并不一定用语言或行动有相地度众,像佛殿中的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端坐无为,却度了许多众生来拜佛。

修行成佛,行菩萨行,乃至广度众生,都是靠我们内心的愿力,如果内心的愿力坚强,必能度过重重难关而心不退转。如果确实是脚踏实地,有行持到那个程度,自然佛菩萨及天龙八部都会感应拥护,而达成愿望。

摘自《广钦老和尚语录》

End

访友人不遇

◎ 李咸用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摘自 《全唐诗》

若要人不死,先下死工夫

病后始知身是苦, 死后方知错用心。这是众生的通病,在没有病时,满以为在世间非常快乐和满足,到有病的时候,不能动,也不能吃,一切都不自由了,再加上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觉得原来这个身体是令我们苦的,可是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

九十岁老和尚在客堂对一群出家众开示:在胎、卵、湿、化四生中,我们每个都曾去做过,在别道中受完业报,投入父母胎中转为人身。所以,今天我们所得的这人身是从哪一道来的,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业障来,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觉醒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送白云》诗歌,这首诗歌在禅门中流传久远,成为历代赞叹出家人悠闲生活的名诗。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

初学佛人不能闭关

◎ 智 海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日渐风

学佛人不求哪10样东西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译文:思惟身体不求没有疾病。身体没有疾病,贪欲就会生起。贪欲生起,必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

一日禅: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吃药就吃药,该打针打针,手

哪些人不适合修禅

第一种,心理不健康的人。佛法一传给他,他就把佛法扭曲了。这种人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接收负面的信息,不接收正面的信息。学佛修道途中必然会出现境界,明明是处在好的境界中,他首先想到的

净人不可为僧团去攀缘

僧人以乞食为生,可以乞化饮食,以维持身命来修道,除此之外不攀缘、不化缘,随缘度日。因此作为僧人身边的净人或护持居士,绝不能以供僧的名义去向外攀缘,以免被人误解是僧人变相委托他人为自身谋求利益,从而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