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出离心的修法步骤是什么
2025-03-24 10:30

(一)出离心,这也有三个部分:1、应生出离心的理由;2、出离心的修法;3、出离心生起之量。

1、应生出离心的理由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如果没有真实无伪的出离心,那就没有办法寂灭追求三有大海中乐果的欲求之心,众生正是由这种对世间的贪著,而被紧紧地束缚在轮回中,因此应当首先寻求出离。

出离心和贪执轮回的心,正好是一对相违的心。对于一般凡夫而言,以贪不能止贪,只有以厌离才能遮止贪欲,因此,若不生起出离心,就不可能消除追求轮回的心。这样以贪执束缚,一直会在轮回中受生,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

颂词当中,所谓“有海乐”,即三有大海中的安乐,包括受用外在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的乐受,内在以禅定引生的乐受或舍受。轮回中的众生,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日夜所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些内外的乐受与舍受。低等的欲界众生追求五欲的快乐,高一点的,清心寡欲,目的是想求得上界禅定的乐受和舍受,没有一个众生会自己去追求苦受,就连旁生也有对苦受厌离的心。

由此可知,凡夫人都是追求有海的安乐,其实这是一种颠倒——把有漏乐受、舍受执着为真实安乐的颠倒,这样一种乐颠倒,在凡夫人的相续中串习得很深,它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被消除。换句话说,乃至还没有通过认识乐受和舍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引起强烈的厌离之前,不可能寂灭内心深处追求三有安乐的心,不可能放下各种对轮回所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宗大师说:“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只有首先对苦谛如理思维、看清楚三有轮回苦的本质,才可能厌离轮回,以这个厌离心才能放下对世间的耽著。最初不这样修好出离心,就不能从根本上遣除执著轮回安乐的心。没有出离心摄持,不论修什么、做什么,都不是以心趣向解脱,不算是解脱道的修行。

以前有一位出家人转绕拉萨“热振”神山的时候,遇到仲敦巴格西,格西对他说:“尊者转绕,固然值得欢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之法,那不是更好吗?”

这位尊者心想:读诵大乘经典应当比转绕的功德更广大吧!他就去经堂的走廊诵经。

格西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之法,不是更好吗?”

他又想:修持禅定应当比诵经的功德大。因此,他又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端坐。

仲敦巴格西说:“坐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法,不是更好吗?”

这一次,这位尊者想不出别的修法来,只好请问格西:那我应当修什么法呢?

仲敦巴格西回答他: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在这则公案中,仲敦巴着重强调“舍弃今世”,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转绕、诵经、坐禅这些应当说都属于是修行,但是单单这样做,并不代表真正在修学佛法。假如内心并没有舍弃对世间的耽著,不是以出离轮回为动机,那不论在做什么,都是造集引生死的业,结果还是落在轮回之中(除少数依福田力之外)。只有相续中生起了圣道的心要——出离心之后,所做的一切才开始趣向解脱,才真正具有意义。

宗大师的这个教言是对我们的当头棒喝,我们在生起出离心之前,先不必忙其它,否则虽然说是在学佛,基本上还是白忙一场。

2、出离心的修法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所谓出离心,就是认识到轮回毫无实义、自性是苦,从而彻底厌离轮回、一心希求解脱的善心。出离心的修法有四个,就是共同四加行——思维暇满难得、思维寿命无常、思维轮回过患、思维业果不虚。修习的结果是,以前两种加行可以遣除对现世的执著心,以后两种加行能遣除对后世的执著心。

(1)思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去除对现世的执著:

思惟暇满,是要真正认识到自己这个暇满人身的体相、它的难得和具有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大意义。我们的修行,是从认识暇满起步的,如果深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意义,就会百倍地珍惜人身,日日夜夜做有意义的事。否则,就会浪费人身,把大好的时光用到了搓麻将、看电视上面,甚至去追求世间八法、造下各种恶业。

这个思维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认识暇满人身的体相,②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③认识暇满人身的难得。这三个方面,关键是从缘起的方面思维,也就是,从暇满所具足的条件,可以观察到以其为所依可以成办何等的意义;从造就这些条件的诸多因缘上,可以见到它的难得。

① 认识暇满人身的体相: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身。而“暇满人身”并非一般的人身,而是人身之中很殊胜的一种——具有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

暇满的涵义是什么?“暇”是修法的闲暇或机会,“满”是圆满具备修法的各种条件。具体来说,“暇”有八种,是从远离八种无暇的角度来说明的。八无暇,包括不属于人道的四种情况——转生于三恶道和上界的长寿天等,以及属于人道的四种情况——出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出生在无有佛法的边地、六根不具、内心有邪见。这八种情况都是修行佛法的障难,只要具足其中一种,就无缘学佛。

怎么来认识无暇呢?这就要对自他众生的心识做观察。“趣入佛法”,是指这个心能趣入;“无法趣入佛法”,也是不能让心趣入佛法。如果在一个有情的五蕴身上,暂时无法引起修法的心念,这就是无暇之身,非常可怜。

三恶趣的众生痛苦太深,千万年中难得发起一念修行之心,即使稍微发起一点,也没有力量趣入修行。所以,即使他们的寿命再长,在其心识中再怎么生起各种各样、不可计数的分别念,但是在这个当中始终产生不了一种很强的追求修法的心。

天界当中,欲界天人心识完全散乱在五欲当中。他们内心的贪欲遇上外界具有强大引诱力的欲尘,就象火焰遇上大风一样,无法把心识向内收摄起来让心趣入修法;无色界天人除了在出生和死亡的刹那存在心识的活动之外,其它一切时间当中,心和心所都不起现行。因此,这些天人寿命虽然长达亿万年,却生不起一个修法的念头,非常可怜。

如果得到人身,相续中有邪见障碍,这也无法趣入修法。如果生在没有佛的时代,生在没有佛法兴盛的地方,这样听不到佛法,也不知如何取舍才能趣入。虽然生在有佛出世的时代,生在中土,但是如果六根不具足,也同样不知道取舍,在愚蒙的状态中,无法把心引入修法。

以上对有情的身进行观察,看到八类众生都不能引起修法之心,因此,都是无暇之身。

三恶道和天人的情形,我们以肉眼见不到,但是我们依靠佛经也可以了解到,通过类比的方式也能知道。比如,冰天雪地里,冻得皮肤发紫,浑身颤抖,或者七天不进食,身体虚弱,没有一点气力,这时几乎生不起任何修法的念头,即使有一点念头,身心也没有能力修行。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终其一生都是在监狱中做很重的苦工,人身自由尚不具足,谈何修法。由这些比喻,可以推知地狱、饿鬼和傍生中,并不具备修法的可能。或者这样观察,一个人在毒瘾强烈发作时,心识完全被迷乱的习气所控制,这时连正常人的理智都没有,只有随着被业力走,没有修法的能力。在人间受这样的痛苦时,尚不能生起一点修法的心,何况痛苦深重千万倍的恶趣众生,所以恶趣众生必是无暇之身。天人的情况,大家可以从人间“富贵不修道”这一点来类比,这里就不多说。

人间的三种情况——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生在没有佛法的边地、六根有残缺,也使学佛缺乏必要的因缘。无佛出世的时代当然没有佛法,即使是在有佛出世的时代里,出生在边地也听不到佛法;如果身体有很大的缺陷,眼盲不能看经书,耳聋不能听法,精神错乱不能思维观察,即使佛法就在眼前,也没有能力学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固执于自己的邪见,也是学佛的一大障碍。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叫闲暇人身,即有自在修法因缘的人身。

下面再看“十圆满”,包括自己方面的五种圆满和他相续方面的五种圆满。

五种自圆满是①得到人身,依靠人身,修行非常方便、快速,所以是所依圆满;②生在中土,即佛的教法和证法兴盛之地,这是环境圆满;③六根健全,有能力趣入修法,这是根德圆满;④业际不颠倒,就是身口意三门没有造作违背正法的大恶业,这是意乐圆满;⑤相信佛法是出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的所依,这是信心圆满。

五种他圆满是①佛陀出世;②佛已经宣说了正法;③教法住世即佛没有入涅槃之前,在修行者的相续中还有对法的修证;④法住随转,就是还有持法者对于有缘众生转*轮;⑤有他人悲愍,即有人对自己修法提供衣食等的助缘。

②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

暇满人身的意义极其巨大,因为利用它可以摄取到无量的功德宝藏。是哪些方面的宝藏呢?就是增上生和决定胜。

比如一个人具足八暇十满的条件,他的前途是无量的,对这位善缘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修行方法,在他的相续中,引起无常观、因果正见、皈依心、信心、出离心,或者愿行菩提心,甚至有机缘直指本性,开发他本具的智慧,也能发展出无误了知种种差别相从而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而这一切都需要以暇满人身才能成就得了。

所以暇满人身的宝贵在于只要肯努力,连佛道都可以成办,在这以下的增上生等等,自然不在话下。

认识到人身的价值之后,就应当珍惜分分秒秒,每天至少积累一些福慧资粮,这才对得起自己。

这个地方应当从缘起上观察,正面观察在暇满的十八个条件积聚时,以它能成办哪些大意义;反面观察十八个条件不具备时,成办这些大意义有没有可能性。这样一一在心里认识清楚,这样才会引生定解。

实际上,在暇满具足时,小的方面增上生的身体、相貌、财富、寿量、眷属、种族等等,其中每一项的每一分,都可以运用人身来成办,以人身能力做布施、持戒、礼拜、供养,能行持各种恭敬的行为、利他的行为。对这些方面,反观自己的身,衡量它是不是具有这些功能,是不是六度都有能力去做。大的方面,决定胜的三乘解脱果位,上至成就佛三身四智等的无量功德,都可以依靠人身而成办。所以,下等、中等、上等的利益,暂时、究竟的利益,自利、他利方面的利益,总之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利益,确实都可以以一个人身来摄取,这就是暇满人身的巨大意义。

那么,为什么它具有这样大能力呢?因为极难得到的内外十八种条件都已经圆满积聚了。如同飞机升空的因缘已经积聚,就可以操纵它飞向蓝天一样,获得暇满人身时,确实依靠这个身就能超出恶趣、超出轮回、超出两种生死。

反面观察,如果不具足暇满,虽然也有一个蕴身,但却非常无能,即使是增上生所摄的最小、最少的一分利益,也没有办法成办,比如一头老猪,以它的身体连发心做一点小布施也无能为力。通过正反对照观察,就能体会到暇满人身具有何等巨大的利益。

这样,一点点觉悟过来,只要在哪方面能深刻体认人身的大意义,就会在那一方面引起摄取心要的欲乐。比如,认识到人身完全能成办增上生的圆满,而且当下就能种因,只要自己精进,日日夜夜都可以摄取实义,这样就会立志日日夜夜以人身断恶行善,这是引起了摄取下士道心要的欲乐。当然,如果能进一步认识到以人身完全可以成办解脱,就会产生摄取中士道心要的欲乐,把身心投入在成办解脱利益上;更进一步,如果深信以人身可以摄取佛果,更会精进地摄取上士道的心要。

逐渐加强这些摄取心要的欲乐,就可以有效遮止对现世的执著。因为一个人的目光已经重点关注后世、关注解脱、关注成佛,对于更高、更广、更大的利益生起了欲求,自然对现世那一点小利益,完全可以放下来。

③认识暇满人身的难得:

佛经上盲龟值遇轭木孔洞的比喻,我们都很熟悉,佛说,好比一个汪洋大海当中,有一根带孔的轭木在海面上不断漂浮,海中还有一只双目失明的盲龟,每隔一百年,才从深海当中浮出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时,正好钻入了轭木的孔洞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而我们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就象这样难得。

这不是一种方便说法,实际就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从因来衡量,获得暇满人身至少需要积聚三个方面的因缘,就是守持清净戒律、修积布施等福德资粮和发清净愿。比如,我们现在是人,能知言解义、能思维,这是过去世守持五戒的结果;现在有闻思修的机会,一生有许多时间能用于修行,这是过去世修习福德的果报;不愿意行持无意义的世间法,很愿意行持各种圣法,这是往昔发愿常随佛学的结果。所以,要方方面面的善因缘积聚,才能成就这样一种珍宝人身。

观察当今时代人类造业的状况,有多少人在真实修集这些因缘呢?恐怕一万个当中难得有一个两个。人道以外,恶趣众生和天人,要能积聚善的因缘,更是难中之难。所以从因衡量,获得暇满人身是极困难之事。

再从果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或许觉得人的数量并不少,尤其城市里的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但是和夏天一小块草地上的小虫相比,就会发觉人类的数量是多么稀少。而在人身当中,暇满人身更是极其难得,我们可以统计一下:中国十几亿人,有多少人信佛;在信佛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具足正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具足正信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在如理地闻思修行?这样看来我们这样的人身确实难得。

认识到人身难得之后,就不能浪费时间。这一次得到人身,就像一百年只能吃上一顿饭一样,如果在无意义当中让它空过,以后再想现前这样的良机,恐怕要到千万劫之后去了。

对于暇满的难得,也应从缘起上体会,暇满人身各方面的条件,不是无因无缘能产生的,显现其中的每一种都需要由诸多善根因缘。如果对于自己身心方面及外在助缘方面的圆满,一分一分地来体会,就连一天当中有一秒钟自在修法的机会,也是许多因缘积聚而现前的果报,一生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秒,这样综合起来观察,才知道暇满确实是无量善根、因缘聚合的果报。又比如说,现在在喇荣沟,要听闻一个法要,上要有法师、有传承教法,下要有僧众聚合,有安住下来的福报,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下至听一节课,也是无量因缘聚合的果报,我们怎么能不珍惜呢?

所以,在一切机会当中,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最为难得。我们常常会讲“把握机遇”、“把握商机”,这些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此生像昙花一现一样的修行机会,这是一切机会中最重要的机会。把握好了,今生就能截断轮回,把握不好,就可能万劫沉沦,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件事更要紧的了!

无量劫以来,通过精勤积资,我们才获得宝中之宝的暇满人身,如果自己把握不住,随意把它打碎,则是最愚痴之事。

古代有一位伊庵禅师,是我们珍惜暇满人身的榜样。他虽然每天精进,但每次睡前都会哭着责备自己:“今天又这么空过了,不知道来日如何。”

以前噶当派的金厄瓦格西,十分珍惜暇满人身,他从不睡眠,日日夜夜就是一心修持善法。

他的上师仲敦巴格西对他说:“你还是应当休息一下。”

他回答:“应当是要休息,但这暇满人身实在难得。”

金厄瓦格西以无比珍惜人身之心,一生精进不睡眠,他在一生当中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可以想象,这位大修行者一生中的分分秒秒,是如何在摄取生命大义之中度过的。

以上这些道理了解起来并不困难,修行的方法也不复杂,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反复缘着法义如理思维,经常告诫自己“人生实在难得,这一生一定要好好修法”,只有通过这样不断串习,珍惜人身的善念才能逐渐得以坚固。

所以,关键是自己要用心串习,不是佛法知识化,而是要佛法人格化。

(2)思维寿命无常遣除对现世的贪执:

这是按照三根本思维寿命无常的道理,通过再再串习,引生无常的真实体验。

所谓三根本,就是必定死亡、死期不定、死亡时除了圣法之外其余都无助益。从这三根本,会引出三种决断:决定此生修法;决定现在修法;决定以法作为依怙。

① 思维死亡决定:

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的规律,有为法就是如此。不论是圣者还是六道凡夫,不论生活在虚空、海洋、山峰还是平地,一切有寿命的有情,在死主到来之时,都无法逃避,威势、财富、美色、药物无能遮止,药师佛灌顶加持也无济于事。所以,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谁都免不了的。

做为出生在五浊恶世的凡夫人,我们的寿命短暂到不足一百年,在这期间,生命在刹那刹那飞快流逝,没有一秒钟停住,也不可能时光倒流。有限的百年光阴,没有丝毫增添,不间断地又在减少,最后必定寿量消减穷尽而死亡。

每个人衡量自己,往前看,三四十年已经在毫无实义当中度过,到了晚年,精力衰竭老苦缠身,根本没有能力修行。中间大约二十年当中,一半是在睡梦的迷乱中度过,剩下的一半,要准备三顿饮食,处理各种琐事,遇到生病,在床榻上也要消磨许多时光。所以,计算下来,真正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少之又少。西藏有一位大德这样说:一生真正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实际不到五年。这是针对古代西藏的情况来说的。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恶浊的环境当中,工作如此繁忙,竞争这样激烈,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恐怕一生修法的时间不过两年。如果这样的两年不能分分秒秒珍惜,反而随意浪费,那“了生死”的大事怎么能成功呢?

到了临死的时候,这一生的所有圆满——财富、权力、名誉、地位、高级享受等等,都成了分别念忆念的影像,这就如一场好梦,梦中虽然贪恋追求,也曾经陶醉、欢乐,但是梦醒之后,连一个微尘那样大的法都得不到,一切已经荡然无存。有智慧的人应当尽早抉择清楚:哪些是对自己的后世真正有利益的法,哪些是欺诳性毫无实义的法。既然追求现世的圆满,最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那么现在就应当学聪明一点,不必要去追求这些无意义的法。

好好抉择自己一生的道路,死亡必定要到来,而且没有任何阻挡的方法,现在贪执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现世八法有什么意义?因此一定要下决心修持正法。

② 思维死期不定:

我们所转生的地方,是娑婆世界中的南赡部洲,这里的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寿量没有定准,随时有可能死亡,没有绝对的保障。

另一方面,从因上来考虑,如果使人存活的因素很多、致死的因素很少,那维持人生存的可能性就很多,时时处处有很多因素有益于他的生存。但事实上,对此方人而言,导致死亡的因素非常地多,而存活的因素却很少。所以,时时都没有生存的保障。佛经上把人的寿命比喻为广场中的一盏微弱油灯,只要哪个方向吹起一阵小风,油灯就会当即熄灭。而这样的风,随时都有可能吹来,支持油灯继续燃烧的,只有那么一点油,而且不会增多。使油灯熄灭的因素,则是来自广场四面八方随时刮起的任何一阵风,两方面的因素比较下来,确实油灯连一分钟不灭的保障也没有,随时风吹来,随时就息灭。

导致死亡的因缘,内在的有四大不调和所导致的疾病,地水火风四大种在人体内,如同四条毒蛇共住一笼,经常发生冲突,冲突了就会生病,严重的就导致死亡;外在的有洪水、海啸、地震、台风、车祸、瘟疫、战争等等灾难。这些为数极多的死缘当中,只要出现一种,死亡就会立即降临。所以,人命危脆,朝不保夕。

一般人每早起床,都认为今日不会死。因此心会懈怠拖延,并且以耽著现世的习气,把人生浪费在追逐世间的名利之上。但如果能想到今日会死,修法的紧迫感就会生起,会想:今天不好好把握修法的良机,为死亡作准备,死亡今天到来该如何面对,凭什么来度过这一关呢?这样能鞭策自己当下就修行。所以,汉地寺院上晚殿时,大众要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也是念死策修。

另外,《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教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想这是此生的最后一次。起床时,要把无常死想提一下,心想:这是此生最后一次起床,生命只剩一天,必须用来修持正法。乘坐公共汽车,也想这是最后一次,必须抓紧时间修法。来此处听法,也想是最后一次,应当努力。照这样反复串习,最终会形成坚固的意念,一提及今日会死,心就趣入修行。关键是通过串习,在相续中引起一个“今天必死”的正念,由它的作用力,可以遮止心缘现世八法散乱。如果内在的正念引不起来,单凭口头上说“无常”,当然起不了这样强大的作用。

③ 死时除正法之外一切无益

这也要事先通过思维决定好。一个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追求,所追求的不见得有真实的利益,如果一生追求的都是毫无实义的东西,那人生就白白空耗掉了,真正是枉活一世。那么,人生当中到底什么法有利益、什么法没有利益呢?这在死亡面前就会检验出来。死亡的时候,现世一切的圆满下至一根线也带不走。一生倾注了大量精力所追求的东西,比如妻子、儿女、名声、地位、财富、住宅,在死亡时,都会抛弃我们,连与生俱来须臾不离的身体,也要留在此世,无法前去,更何况其它的身外之物。真正伴随而去的,只有业力。从这里应觉悟,自己一心追求、经营的世间法,在死亡时竟然毫无利益,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下去,最后必定会落得一无所获。

但是如果能换一种方向、换一种生活方式,以法为所求,日日夜夜忆念法、思维法、串习法、讲授法,这样,到临死时必定能获得安乐。死亡降临的这一刻,法是真正的依处、是真正的亲友、是真正的资粮、是真正的明灯。对于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没有忧伤、没有悔恨、没有恐惧、没有迷乱,一生的修行已经成办了,只是结束过去、现前更安乐的未来。

通过比较则明白:现世的各种圆满原来都是具有欺诳性的法,对于死亡没有任何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因此,从内心深处决定,此生唯一的所求就是正法,唯一的依怙就是正法。

(3)思维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遣除对后世的执著。

单单依靠前两种修法,还不能遣除对后世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更深入更广大的认识还没有生起。虽然内心不贪执现世,但在没有确认到整个轮回流转的苦相之前,还不能消除对后世的爱执,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对轮回的过患和业果不虚的道理进行观察。只有总的观察生死的自性为行苦,分别观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纵向上由十二缘起观察轮回流转的规律,透视生死苦性。只有这样认识苦,才会彻底厌离三有,不仅厌离今生,对于后世也无任何希求。

有的人不知道思维苦是一个重要修法,也不知这样思苦和转变心态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不思苦就不会产生厌离,不会希求解脱,不会生起悲悯众生之心,不会生起皈依心,也不会精进断恶行善。思维苦是佛法一项重要的修行,一个人对世间的认识和他的心态密切相关,如果看轮回只见一片安乐景象,则只会贪著沉迷在其中,难以生起出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动机,即使能修一点,也只是以佛法成办生死中的圆满,把佛法作为获取五欲安乐的工具。这样不论做什么修什么,都只是积累转生轮回之业,并无半点是趋向解脱之因。

佛成道之后,最开始就是转四谛*轮,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这本身是圣者的智慧所照见的轮回真实自性,真正的智者不是回避这个苦,而是要直接面对轮回,观察它的自性,从而决定好自己生命的方向。

如同黄连遍满了苦,没有丝毫甜味一般,轮回本来就遍满了苦,没有丝毫安乐。遗憾的是,无始至今,日日在轮回,却不认识轮回,由不认识误以为有安乐引生贪著,由此把我们长劫束缚在生死之中。因此,再不能枉受分别念的蒙蔽,要下功夫认清轮回的苦性,只要能认识就会彻底厌离,从此,对轮回不存任何希望,一心希求解脱,这才是真正踏上了解脱道。因此,对于思维苦应高度重视,不是只了解一点知识,而是应生起透视轮回、看破世间的大智慧,从这里才会引生圣道的第一个心要——出离心。

轮回的痛苦展开来有无量无边的表现,实际上,娑婆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件,不论苦乐升沉,不论中外古今,不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也不论社会的演变、四季的变迁,器世界的成住坏空、有情的生老病死、物质的生住异灭,尽其所有统统是在演说苦性。把这些苦相归纳起来,佛陀在经中演说了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瑜伽师地论》更广泛地讲述了一百一十种苦,真正要认识苦谛,应当按照佛菩萨的经论,深入细致地思维观察,由此会深刻洞见轮回的真实本相。这次只是简略讲解,具体应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教典。

佛菩萨讲述这么多苦,是要引导我们看清轮回的本质。凡夫人无始至今,一直都有一种把轮回苦性执为安乐的颠倒,就是这个乐颠倒为障,使心无法出离轮回、趣向解脱。如果不能顺着佛的教法认清苦性,则仍然会被自己的分别念所欺骗,无法放下世间追求、全心全意投入解脱道的修行。

一切轮回的苦,可以归纳为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三苦再摄为行苦,能否通达苦谛,关键看是否能透视到五蕴为行苦的自性。

地狱众生受寒热之苦,饿鬼有饥饿不得满足之苦,旁生有互相吞食受人役使之苦,阿修罗有战争之苦,人道有寿命短促、爱别离、求不得等的痛苦,天人有堕落之苦,这些六道痛苦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都是由烦恼和业造成的。只要是属于以烦恼和业之力所变现的五蕴身,则决定是苦性,是从这里显现出六道各种各样的苦相。

须认识的重点是:五蕴身一直受着烦恼和业的支配,生命无自在,只有依随业和烦恼所决定的内容,不自在地迁变流转,就像河中的木头被动地被大水冲漂一样,这就是行苦。

可以说,只要还未生起出世间的对治道,我们必然是不自在地生不自在地死,死后又继续不自在受生,受生后又要不自在地死,这样生生死死相续不断,是为流转之苦,从这一角度而言,三有之中,轮转之苦是周遍的,是不间断的,也是不见边际的。

所以,要认真学习“苦”,研究“苦”,了达“苦”,实际上“苦”是轮回字典中,最需启蒙及认识的一个字,也是佛来世间为人天众生开示的第一个真谛。只有透视到苦,才能开启自己的心眼,见到出离轮回的意义。

思维业果不虚,就是通过观察业与果之间的必然关系,找出以何种业产生何种果的规律,经过反复思维会在心中生起因果不虚的定解。由观察业果,可以透视轮回苦的本质,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以业果愚为根源,造十恶业,业不空耗,必定会变现三恶趣的痛苦;第二,以真实义愚为根源,见不到轮回苦性和人我无自性成立的空性,必定由后有爱和人我执造集引生死之业,终不能免三有受生,即使生在天界,感受的也是行苦,天福尽后,还有无量无边的痛苦。

这样思维因果,心里可以确定,以耽著轮回之心不论做什么都是集生死业,无由趋向解脱。换言之,了解了因果之后,更能确切地认识到,世间众生,要么是以耽著现世的心,造集非福业,结果只有恶趣,决定是苦苦;要么是以耽著后世的心,造集福业和不动业,虽生善趣,也不出坏苦和行苦。由此从因果上断定,只要对轮回的圆满还有耽著之心,决定无法出离生死,而落于轮回上下的任何生处中,唯一只有感受痛苦,连针尖许的安乐也找不到。

所以,能思惟认清因果,自然不愿再贪著轮回,转而会对解脱生起强烈希求之心。

3、出离心生起之量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如果在修习以上的四种加行之后,内心对于轮回中的各种圆满,一刹那也不生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都是希求获得解脱,这时候,就是已经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

经论中常常用火宅等比喻来描述真实出离心的状态。譬如,一人误入火宅,整个房屋被熊熊大火猛烈地燃烧,火宅中的人迫切寻求出离火宅之心的强度,相当于这里要求的出离心之量。

应当明辨,所谓的出离心,不是只对有漏的苦受厌离,而是对有漏的苦、乐、舍三种受都厌离;不是只厌离三恶道,而是普遍厌离一切三有,视人天圆满如同无间地狱;不是痛苦时才出离,高兴时不出离,不是只对轮回中的一部分法出离,而对另一部分法不出离,也不是等到世间的事情都圆满了再出离,而是已经看破世间,对轮回彻底失去兴趣,是彻底、完全、恒时地寻求出离。如果只是生起相似或少许的出离心,那就应当按照出离心的修法,继续努力修持,直到生起如量的出离心为止。

知道这个标准之后,可以衡量自己是否真实生起出离心,比如,

见人外表漂亮、声名显赫,或者事业有成、家庭富裕,心里还会生起羡慕,这说明出离心并未生起。

或者观察自己的心最重视什么,如果念念追求现世圆满,这和未入道的世间人并无两样;

如果追求的是后世的圆满,也不是出离心。

出离心是日日夜夜只希求从轮回中解脱的心。有些人只在疾病、贫穷、事业不成功或者感情不顺利时,心生厌离,但在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生活甜蜜之时却一点不厌离,这根本不算是出离心。

如果出离心的基础还没有打牢,法器尚未成熟,就迫不及待地修行高深之法,这样修行的证相难以生起,即使能生起一点,也难稳固增上,几乎都是建造空中楼阁而已。

End

获得富贵果报的四种修法

天机法师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一、应时行施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胡小林:改造命运有没有次第、有没有步骤?

我的朋友经常问我,《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了凡四训》四篇文章,讲得非常圆满。第一章「立命之学」,就告诉你命运怎么来的?命运怎么形成的?命运是怎么改造的?为什么要改造命运?理、事、性、相、因、果,这六

元音老人: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元音老人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我听后问他:“你修净

元音老人答: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

问:我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元音老人答:要注意三点:1、手印举起靠近胸口,手臂不能靠胸口。2、要呃气让它呃,泄下气就让它泄,打哈欠就让它打,不能屏住,呼吸要自然。3、身体往下弯会很疲劳。先睡

元音老人答: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元音老人: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是怎么修的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我们心中心法,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

元音老人:修法重在实修

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用功的人识得自性,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又能适应,具足受用,不用修什么法,只是在尘境当中转,磨练自己的习气就是了。但是,有的人不适应

元音老人:讲述修法见护法神的公案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之诀窍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

元音老人: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道教圆光术探秘,修法有成,可预测未来!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诵经的十二个步骤

文/净慧长老诵经十二步骤都要懂,就能诵到开悟。1. 专诵一经: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

静坐修炼的行功步骤与方法

静坐修炼的行功步骤与方法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

西红柿炒鸡蛋,少了这一个步骤,营养都没了

原标题:西红柿炒鸡蛋,少了这一个步骤,营养都白吃了西红柿炒鸡蛋,又名番茄炒蛋。是许多百姓家庭中一道普通的大众菜肴。烹调方法简单易学,营养搭配合理。色泽鲜艳,口味宜人,爽口、开胃,深受大众喜爱。其营养价

真言宗的修法手印

十八道契印是指东密修持四加行的基本手印,同时它也是通用于各种修法的十八种印。由于这是修东密四加行中的十八道法时所用的手印,因此又称为十八道契印,或单称十八道、十八契印。据说其中进行的方式,是依据印度人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

五智在护摩修法有何效果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果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凡夫之九识,可成如来之五智。

解决修行中妄念的步骤都有哪些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五大虚空藏及其修法

这五大虚空藏菩萨,亦即虚空藏菩萨之五分法身,即:“戒法身”——福智虚空藏菩萨;“定法身”——满愿虚空藏菩萨;“慧法身”——施愿虚空藏菩萨;“解脱法身”——无垢虚空藏菩萨;“解脱智见法身”——解脱虚空藏

释广超法师:数息观的修法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师父:是清静吗?),空气很好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垫。你盘腿的时候,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要全身肌肉放松的姿势。就是说,你在静坐的时候,身体的任何肌肉

四无量心的修法是什么

虽然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凡夫来讲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很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无论多么恶劣凶残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同情、悲悯、慈爱等善好的潜质,我们就是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启发和培

施食最简单的三步骤

三步骤:一:(取小杯子用七粒米以上加水,以右手拿之) 念 变食真言: (7遍)参考拼音:那谟洒尔乏。打他噶打。乏罗割得。嗡。三拔喇。三拔喇。吽[慧律法师教您诵读]二 .称四如来名号 (1遍)南无多宝如

四念处的修行步骤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

念佛三昧的修法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三昧”的修法(一)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皈依 发心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四无量心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

四禅八定的修行步骤

四禅八定,是佛学认为来世可以生到须焰摩天以上诸天的必修功夫。修者要从通用的坐禅功夫开始。所谓通用的坐禅功夫,就是不守任何一窍,一心专注于呼吸。第一步是调整姿势。刚开始修禅定的人,可以安坐在凳子上,不

如意轮观音修法

如意轮观音是佛教中观音的报身,在佛教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是六观音之一。它能帮助除去烦恼,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而如意轮观音咒也是非常的厉害的,经常的读诵是可以提升的智慧,可以提升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

菩提心略修法

虽然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非常巨大,可能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其实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说世间所谓的圆满,就是出世间声闻、缘觉等小乘修法,

林崇安: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

坚牢地神修法之地天神咒

坚牢地神,统领地上的神,山神、湖神、河神、饮食神、禾稼神、日游神、夜游神、门神、井神、树神、花草神、地神。坚牢地神,从字面上理解,像大地一样坚固安稳。坚牢地神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作见证,也曾发誓护持地藏菩

坚牢地神修法仪轨

在传统的水陆法会,水陆画中,坚牢地神是二十四诸天之一,与天龙八部一起护持佛法,利益众生。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她示现为一位具足大福报大威力的天人。但从密教经典中可知,她是佛菩萨的等流身。并且,佛陀成道前在

黄财神修法功德利益

黄财神为北方司财众部之首,掌诸宝库,故修持黄财神法、持诵其密咒,可消灭六道穷苦,增长福德、寿命、智能,以及一切物质与精神上的受用,财源茂盛,免除贫穷。黄财神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在藏传佛教中,黄财神为诸

红财神修法功德利益

红财神是萨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无比的财神。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均有相关仪轨,在萨迦派中,红财神的密修方法及教义尤其受到重视。萨迦派的招魂瞻巴拉,是红财神法的一种。此尊肤色红,故称红财神。红财神,有能招聚

黑财神修法开示

要获得财富圆满,最根本的方法是依靠上供下施。我们平常少量布施却希望获得大的回报,这是一种世间的布施,利益不大,只有出世间三轮体空的布施,才能获得最殊胜的超越世间的福报。臧巴拉(财神)不是因为悭吝心也不

修法黑财神的好处

他是五部佛中东方不动佛为救度众生远离贫穷困苦而化现的财神,是东方不动佛的幻化身。具信者虔诚祈祷,能遣除损耗、衰败等种种恶缘,消除贫苦,事业顺利、财富圆满,快速增上修行资粮。由于他的加持力特别迅速,因此

洪启嵩:中脉呼吸的修法

中脉呼吸的修法摘自《现观中脉实相成就》 洪启嵩 著中脉简介密法从现观法界众相的真实示现,回证如来的究竟体性,其次第是内外一如的。其以空的实相为根本,以大定、大智、大悲,来圆法界体性妙智,广度众生。所以

放生三皈依的步骤是什么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三遍)1、皈依:诸佛子!汝等不闻三宝,不知皈依,所以轮回三有,堕畜生身。我今为汝,授与三皈依法。汝今谛听!诸佛子等。(一遍)皈依佛,皈依佛两足尊,自皈依佛不堕地狱。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一节 初善的修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六妙门属于天台宗圆教的不定止观,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时可获得不同的果证。本通于世出世法,但据圆人修法无法不圆之意,故谨就向上圆门论此止观。“六”即数、随、止、观、还、净的六法,“妙”是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机,次论觉意三味,最后论十乘观法。一、次第三观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中善是修法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因以坐中为主,故先围绕数随二门作为入手功夫,其中亦贯摄止观等意。至于其余四门,另在后文中述之。一、数息法当气息已调至深长细匀后,息相绵绵虚微,此时心念便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一、坐毕收功法1、放心——把收摄在缘的专注心放开,将知觉渐渐引至根尘现实中去,不再想用功时的境界。2、调气——将气缓缓吸入脐轮,然后呼出并觉得散遍周身毛孔,似一个吹足气的透明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