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2024-11-09 09:35

◎ 张梓波

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法过程中携带汉文典籍、留下汉文碑刻等,这在义净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中有许多记载。

关于第一点,据道宣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敕令玄奘与道士蔡晃及成玄英等共译《老子》为梵文,传至印度。虽然在翻译过程中,玄奘和道士们就老子之道的梵语译名发生过一些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官方指定的翻译活动应该是历史事实。当然,此《老子》梵文本在印度的流传情况,由于史料阙如,已经很难考察了,但类似翻译活动在往来于中印的僧人中应不是孤例。

关于第二点,通过义净的记述可以了解到,在唐代,一些西行求法的高僧随身携带着大量汉文典籍,并在佛教圣地造立汉文石碑,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道希法师。

道希法师是玄奘之后、义净之前西行求法的高僧,他在游学期间随身携带了唐国新旧经论四百余卷,所谓新旧经论指当时最新的玄奘译本和玄奘之前的汉译佛典。这四百余卷汉译经典是其学习佛法的重要参考书,伴随其周游诸国,并最终留在了那烂陀寺。

道希法师还在大觉寺造唐碑一首。大觉寺即摩诃菩提寺,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菩提伽耶,相传最初是阿育王为纪念佛陀在此成道而立的大塔,塔基旁边即是著名的菩提树和金刚座,后来逐步发展为寺院。大觉寺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在这里造一块唐碑有重要意义。在大觉寺立碑从初唐开始逐渐成为一种风尚。188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此地发掘出多方中文石碑,均为五代至北宋期间西行印度的中国僧人所立。可见,在大觉寺建造碑刻的风气不绝如缕,至少持续到北宋年间。这些碑刻的造像风格与制作工艺融合了当时中国和西域、印度的特点,以此为载体,中国的文字、艺术以及宗教信仰方式等在印度得到一定传播。

道希法师生前蒙庵摩罗跛国王甚相敬待,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他圆寂之后,其住所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后来的求法高僧的重要巡礼地点。《求法高僧传》大乘灯禅师一条中记载,灯公因道行之次,过道希师所住旧房。当于时也,其人已亡,汉本尚存,梵夹犹列,睹之潸然流涕而叹。义净本人也曾到访过这里,《求法高僧传》记:后因巡礼见希公住房。道希法师圆寂后,他所携去的汉文典籍与其收集的梵文典籍一起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供人查阅。

《求法高僧传》共记载西行求法高僧46人,其中明确提到携带汉文经论者有5人。除道希法师之外,还有爱州(今越南清化)大乘灯禅师,他在西行求法途中亦持佛像携经论;高昌人彼岸、智岸二法师,缘海路西行,途中遇疾俱卒,所将汉本瑜伽及余经论,咸在室利佛逝国矣;新罗人慧业法师,在义净到那烂陀寺前已圆寂,义净至后因检唐本,忽见梁论,下记云:在佛齿木树下新罗僧慧业写记,梁论指梁代真谛法师所译《摄大乘论》等所谓旧译唯识学论典。

从上述几位求法高僧的经历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现象。首先,除了道希法师是齐州人之外,其他高僧皆非古代中原王朝核心区域的人,而是来自中南半岛的爱州,西域的高昌,以及朝鲜半岛的新罗等地,说明当时汉语和汉文经典在这些地方是比较流行的,这些人在义净看来和自己拥有共同的文化,而与印度文化不同。可见,在唐代,汉字和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广泛传播,我们今天所说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在彼时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这些求法高僧所携带的经论大多属于唯识学一系,包括《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这与唯识学在当时的兴盛有关。由于玄奘及弟子窥基等人的弘扬,唯识学在中国盛极一时。至义净西行的时代,唯识学依然是这些僧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玄奘的新译唯识学逐渐成为主流,但旧译经典并没有被淘汰,这些西行求法高僧往往新旧经论同时携带,而旧译的一些观点也一定随着这些僧人在印度有所传播。

最后,这些求法高僧所携汉文典籍大多留在了那烂陀寺或室利佛逝。那烂陀寺鼎盛时期有上万僧人在此共同学习交流,寺院藏书九百万卷,这里面就包含道希法师等西行求法高僧所留下来的汉文典籍。室利佛逝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从义净的记述中可以了解到,当时许多从海路西行求法的僧人都会选择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学习梵语,然后再前往斯里兰卡和印度本土。义净本人就曾长期在此从事翻译与著述,《南海寄归内法传》和《求法高僧传》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公元8至12世纪这里一度成为大乘佛教传播的一个中心,涌现出很多著名的佛教学者。那烂陀寺和室利佛逝都是佛教传播的重镇,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求法高僧们留下来的汉译佛教经论在这里流通,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思想的交流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同西域、印度乃至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中,佛教一直是重要内容和媒介。最初,佛法是由西域或印度来华的胡僧传入的,这一时期从佛经的翻译到义理的讲解大都是由这些胡僧主导,到东晋时出现法显等西行求法的僧人。到了南北朝末期隋代初期,汉译的佛教经论已有相当规模,中国的高僧们开始系统总结佛教的义理和修行系统,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至唐代,中印佛学交流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西行的僧人固然仍抱着学习的心态前往印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佛学思想回馈给印度佛教界。可以说,自唐代起,中国佛学不再仅仅是对印度佛学继承与吸收,而是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出许多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又通过来往于中西方的高僧传播到西域和印度。

总之,中国古代西行求法的高僧,不仅将印度或西域的文化传入中国,同时也将包括中国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传入西方,促进了文化的双向交流与学习。唐代东西方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十分频繁,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从东亚汉字文化圈扩展至西域、印度,乃至更远地区。

摘自《中国宗教》2020年10期

End

唐代诗人咏云际寺

题云际寺上方诗 卢纶松高萝蔓轻,中有石床平。下界水长急,上方灯自明。空门不易启,初地本无程。回步忽山尽,万缘从此生。游云际寺 喻凫涧壑吼风雷,香门绝顶开。阁寒僧不下,钟定虎常来。鸟啄林梢果,鼯跳竹里苔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法显——万里求法

命中注定,法显不是尘凡中人:他的三个哥哥均是几岁便夭折,于是他刚到三岁,便由伤心已极的父亲决定做了小沙弥。只是年岁尚小,暂时养在家中,谁知住了几年,病重要死,家人赶忙送他回寺院,一夜之后,病就好了。自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行中求法

行 中 求 法◎ 张俊明 贫穷布施难,我不久前看到的一句话,也是某个时刻心情的写照。因缘际会,我成为了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涿州无相布施组的一员。回想起来,自2015年起参加了山西应县、浑源县的贫苦老人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唐代西域汉化佛寺

◎ 荣新江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新罗僧人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是我们研究八世纪前半叶印度、中亚的宗教、政治形势以及中印关系史的重要依据,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自罗振玉以来,整理、校注、翻译者,代不乏人,且

唐代石窟造像特征

◎ 阎文儒盛唐以来,人民创造的财富,多为封建地主阶级所霸占,这就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安史之乱,又破坏了社会经济,大量的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客户、逃户和稳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统治者为了减少逃

唐代长安寺院的饮食

◎ 孙英刚 长安佛教寺院的饮食是完全区隔于一般物质史或经济史的做法。围绕着长安城中偷盗僧食和破戒饮酒现象,笔者试图从佛教戒律、寺院生活、宗教想象、灵验感通故事等出发,探讨寺院饮食问题,进而在隋唐长安城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大颠禅师教化唐代大文豪韩愈

唐朝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朝廷上下都非常护持佛教。韩愈看到当时儒学的衰微,为佛家所代替,于是以儒家道统自居,自比为孟子之拒杨墨,以尊儒排佛为己任。当时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

道教与唐代女性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道教对女性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这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法国道教学者说: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三种基本教义之中,道教在观念上对女性最抱有善意。  道家理论肯定了男女的平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第二部分西域记游【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其在西域的行程。这里所用的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指《汉书》卷九十六所说的,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法显在其表述中,将「西域」与天竺

刘元春:西域佛教漫谈

西域,是见诸中国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文取狭义的西域,即指我国历史上的新疆。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东西方社会交流的枢纽,境内山峰盆地夹峙,沙漠与绿洲相间,西越帕米尔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一、慧能求法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

慧可(神光)与初祖达摩的因缘要追溯到当年达摩在建业(今南京)与梁武帝萧衍论佛之时。当年,达摩在建业和慧可会见时,慧可傲气十足,极不谦虚。而当他在神人的点拨之下,识破达摩的祖师身份后,历尽千辛万苦,追随

二祖断臂求法的典故

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期间,有一位僧人来访,这个人就是慧可大师。慧可大师是河南洛阳人,相传出身时有神光照室,故名光。他少年时博览经籍,尤其是老庄之说。但感叹老庄尽管高深玄奥,却依旧不能极尽妙理,于是出家为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