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2024-10-18 13:25

净慧法师

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安?有一些什么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不稳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很多,烦恼很多。由于烦恼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影响了我们的心,心安静不下来,情绪稳定不下来。

人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是什么呢?我想,人生最大的威胁、修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死问题。从我们一般人来说,生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所要面对的就是死亡问题。实际上,死亡问题和生存问题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两件事,在人的一生中,从在娘肚皮里面,一直到这一期生命结束,生与死,生存与死亡,是一刻也没有分离过。

看起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活蹦乱跳,能说话、能笑、能动烦恼、能做一切事情,实际上,与此同时,死亡也在威胁我们,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进行一切活动,死亡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

我们学佛的人,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直面人生。直面人生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要直面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到死亡就感觉到很恐怖。从佛教来说,死亡是客观存在,是因缘法,对每一生命来说是必然的事情。恐怖,它存在;不恐怖,它也存在。与其恐怖,不如直接地面对。怎么面对呢?了生脱死。

脱死不是免死,脱死不是脱离死亡。脱死是要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死亡呢?也不是。而是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对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要有高度的智慧来洞察,要有甚深的禅定来面对。要像佛陀那样,如来如去。来也如,去也如。

四祖讲到,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怎么办?空。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把一切都看空,把一切都放下。死亡来了,空掉它,放下它,就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怖。

正像《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最大的苦厄就是死亡。五蕴皆空了,苦厄就可以度脱,死亡就可以得到解脱。

要从死亡中得到解脱,就要不被死亡这种现象所控制。我们在死亡面前不能自在,就是被死亡这种虚幻的现象所控制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何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宿,死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

从迷惑的个体生命来讲,从生死中来,还回到生死中去,也就是在轮回当中不得休息。所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实际上,从那个地方来,还回到那个地方去。这是生命必然的归宿。

修行人怎么面对死亡呢?修行人既然是把一切问题都看破了,看破了就是参透了,看破了就是对一切问题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识得不为冤。怎么看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有般若有智慧,才能看清楚。

看清楚了,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有大根机的人能解决问题。根机不够的人,腊月三十日到来,还是会手忙脚乱。所以在看破之后还要能放下。

怎么样才能放得下呢?有禅定才能放得下。没有禅定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字说起来很轻松,要实践这六个字,要用一生的精力去磨练。

死亡既然是人生的一大威胁,人在平时应该怎么训练面对死亡呢?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俗话说,大睡如小死。熟熟地睡一觉什么都不知道,就如同死亡一样。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的这种状态,不过我们完全是被动的。

人的一生,从出娘肚子,一直到最终咽了气,没有一件事是主动的,每一件都是被动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养成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的能力,我们就会很自在。

各位想想看,所有的烦恼都是由于不能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所造成的。没有钱,想钱;没有房子,想房子;房子小了,想大房子;没有车子,想车子;有了大众的,还想奔驰的。都是妄想!

得不到的时候怎么办?苦恼!整个生命就是在欲望当中,在欲火的焚烧当中度过这一生,不能够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存环境。

佛教讲一切随缘。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生死怎么办呢?随缘。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能够随缘,认识了这个规律,生死事也就了脱了。

随缘两个字谁都会说,但是要把这两个字理解清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千难万难!我最近总在思考这两个字的含义,还思考不透,稍微体会到一点点皮毛,但是还用不上。

人在生存当中,千万不要有改变任何现实的想法。想要改变现实,有力量的人也许暂时能够看到他发挥的作用,但实际上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我们眼所见、耳所闻,无一不是我们想要从被动变成主动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千万要认识生命的这种被动性,体会怎么来适应这种被动性。修行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在一切逆境面前能够有欢喜心,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人?这就是大修行人。这就像布袋和尚所说的: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人人都有这种精神,人人都有这种作风,人人都有这种雅量,是不是和谐的社会呀?是不是和平的世界呀?

布袋和尚说的几点,只是一种精神。人要具备这种精神,要用这种精神的喜悦心去面对一切挫折。一个具有欢喜心的人,具有感恩心的人,不会有人来欺负,不会有人来诅咒,不会有人来打击。这种被动的精神最有力量,这种被动的精神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种精神精要的口诀就是随缘。

佛教两千多年来,总结了一切问题,得出随缘二字,来奉献给当代人。当代人有时候会从消极面去理解随缘二字,实际上随缘二字是最积极的。随缘二字就是不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一切事,就是大修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表现。

我们在禅七当中,每一位都来实践随缘的精神,都被动一点儿,不要太主动。要我们听招呼,守范围,阿弥陀佛!每天这么做;要我们不讲话,阿弥陀佛!不讲话;要我们一切都安分守己,阿弥陀佛!非常好。以欢喜心、感恩心,来面对这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就真正能够从被动中得到无限快乐,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End

随缘自在

◎ 庞玉梅 人们常提起随缘,我对随缘的理解是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若事事加以计较,总会显得很琐碎而没有意义。 随缘自在的人生一定是有主

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净慧法师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我们的心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随缘随愿

随 缘 随 愿依 空 信愿行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历代的高僧大德要成就菩提道业,莫不立下恢宏誓愿,循序实践,方得圆成。立愿之重要,可见一斑。清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

元音老人: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

于凌波:随缘——随的什么缘

随缘随的什么缘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

一日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随缘是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随缘的性格,更要秉持不变的操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一日禅:随缘自在

修行是一条路,而路的尽头是智慧。修行就是修心,修持一颗平静的心,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当下;修行其实也很简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体现修行,修行时时处于生活。生活的不如意,

宽见法师:随力随分随缘做善事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当我走在路上,看到许多的垃圾在地上,我观察:首先是我自己怕脏不想拾起,其次是垃圾太多,没有时间捡完,弟子如何处理呢?释宽见:有时间随力随分随缘去做善事(比如去捡垃圾),但不要为做

静波法师:佛在心中 随缘自在

那就是因为不能够经常提起精进心来。有几句话或许能够证明: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两年学佛,佛在佛堂;三年学佛,佛在天边。所谓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人们开始学佛时,总是精进、努力,尽管满身佛气,尽管很笨,但是

随缘的简介

出处南朝·宋·宗炳 《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 唐·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 所得奴婢,尽免

佛说:随缘,是最好的成全

生命在于进取,人生在于努力,随缘是一种豁达。尽人事,听天命;不是放弃,不是软弱,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真正的随缘就是在一番努力之后的坦然,是一番拼搏挣扎之后的看开,所以,谋事之时,随顺因缘,尽力而为,知

放下执念,就是最好的随缘

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很多东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把什么事看的太重,往往最容易失去,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住,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都是

“随缘”二字作何理解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是随顺自然把握机缘的意思,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随”是随顺其自然环境、自然法则,“缘”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随缘”就是不怨不悔,

佛家讲“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

真正的“随缘”是什么?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半取决于我们主观的认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然后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离不开我们的感觉,离不开我们的经验,离不开我们的需要,

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随缘”吗?

随缘出自佛教,我想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都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随缘。要想了解随缘,先要知道什么是缘?佛教是讲因缘的,从佛法的角度说,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因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缘就是次

人生路上,随缘吧!

人生路漫漫长,坎坷曲折少不了,生活这场戏,悲剧总避免不了。人活一辈子,总不能事事如愿,你若耿耿于怀,负累的是自己;你若悲观沮丧,痛苦的是内心。生而为人,就要学会包容大度,做到不争不气,面对得到,不高调

卢志丹:佛度有缘,随缘摄化

佛度有缘,随缘摄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如今,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俗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

释德禅解答如何随缘自在

如何随缘而自在?智慧随缘即自在!莫在事为上着相,当在无心所作中了过。莫在人世间攀缘,当在脚下生安处顺应。智者,非常即平常,一心无二意。凡夫,执求非常,不甘于平常,心不安分。若能明平常心是道,时处当下皆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

黄龙宗禅诗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5187页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彻见

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三篇随缘经营家庭〈篇头语〉人想要随缘成长,必须先把家庭经营好。因为家庭的缘是基础,是孕育气势和心情的地方。家庭的情趣好,不但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著正向的策动作用,对于子女的心智发展,长

郑石岩:随缘成长 序

随缘成长郑石岩序人生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人要不断的成长和学习,才能累积经验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挑战。能不断成长和学习的人,才有信心,自我认同才会完整,心理方能健康平衡。当然,在更高层的精神

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一篇 随处都在学习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一篇随处都在学习〈篇头语〉人的一生,除了学校课程所提供原基本知识之外,大部分的能力和经验,都是从日常生活、工作和遭遇中学来的。因此,你若不把握随缘成长,随处观察学习,无论是在专业、视野

郑石岩:人生旅途要随缘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策略是随缘。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