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2024-10-27 08:46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

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精华也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础也是菩提心,所以,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叫大乘佛法。小乘佛教为什么不叫大乘佛教呢?就是因为没有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最关键不一样的就是在于菩提心。所以,我们都是学大乘佛教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北传佛教,无论是显宗、密宗都是大乘佛教,既然是大乘佛教就需要菩提心。

我们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我们个人修的法是不是大乘佛教呢?那就不一定了。比如说我们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去读《华严经》,学《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是小乘佛教。

因为我们的发心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没有想到要利益众生、没有想到度化众生。所以,虽然我们学的是《华严经》,虽然我们学得是《六祖坛经》,虽然我们学的《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但是我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这样的话,佛经是大乘佛经,佛经我去学的、做的,不是大乘佛教,就变成小乘佛教。所以我们需要发菩提心。

什么叫做菩提心呢?我们曾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为什么讲这么多次?因为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都不清楚大乘和小乘是什么区别,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学的是大乘还是小乘也分不清楚,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学大乘佛教,但是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还是很茫然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大乘佛教的重点是什么,必须要知道这一点,然后我们要去做。

菩提心离刚刚学大乘佛教的人,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现在要发一个非常真实不虚的菩提心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有心想学,就可以一步步的让距离慢慢缩小。这样的话,总有一天我们会发一个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只要我们努力的话完全是没问题的。

今天,不管是一个真实的也好,是一个造作的也好,主动的也好,被动的也好,都没有关系,反正我们要就是要发菩提心。今天我们要发的菩提心的本质是什么?菩提心是一种利他心。

但是利他的方式比较特别,它考虑的比较远,考虑的比较广,就是想天下所有众生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这不是光说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天下所有众生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还不叫菩提心,叫慈悲心。这只是一个心愿而已,还没有一个实际的行动。

菩提心上升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光是发愿还不行的,我得有一个实际的行动,我要去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我希望天下所有众生成佛,虽然发心很好,但是实际上起不了到太大的作用。所以我要有一点点实际的行动,我要去做这样事情,这时慈悲心就上升到菩提心的程度了。

菩提心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要有慈悲心。我们愿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这是菩提心的一半。另外一半,我光是愿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还不够,这只是一个心愿而已,还没有实际行动。我要去做这件事,让天下所有众生都离苦得乐。有了决心之后,慈悲心就上升到菩提心的程度了。

这时候我们一定会想,我要去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我怎么让他们成佛呢?实际上,现在连我自己都没有成佛,怎么样让他们成佛呢?这时我们会去寻找让所有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方法。

方法想好了以后,最后会找到的一个答案是:首先,我要成佛,成佛后,像当年释迦摩尼佛成佛度化无量众生一样,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成佛,我可以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当然不是一下子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逐步逐步地的能够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梦想会实现的。

那怎样成佛呢?想要成佛就可以成佛吗?当然不是,首先要去创造成佛的因素。

成佛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需要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成不了佛,最多是阿罗汉。然后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光是有慈悲心也不行的够。慈悲和智慧,叫做智悲,在大乘佛教里叫智悲双运。

这两个我都需要,我既需要慈悲心也需要智慧,这两个都有了,我就可以成佛了。明白道理之后,然后我们去发慈悲心,开始学智慧,一步一步的学佛,我们正式进入了很正规的大乘佛教。

所以今天我们也要这样发菩提心。我一定要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为了实现我的梦想,首先我自己成佛,成了佛后,立即回来帮助一切众生,这样发心。

为了成佛,我今天学习。学完以后就修行,一步一步的修行,这样的话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成佛。要有这样的心,这也叫做大乘佛教的核心--菩提心。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听课,任何一个时候一个行善,包括烧香拜佛都离不开菩提心,如果在菩提心的基础上烧香拜佛,这也是大乘佛法。

菩提心的基础上修路补桥也叫大乘佛法;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去做慈善、福利等等方面,也叫做大乘佛法。比如建学校、医院、做义工等等也叫大乘佛法,所有的这些都成为成佛之因。

比如说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修路补桥做慈善,比如建学校、医院、当义工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成为成佛之因。如果没有菩提心,我们关起门天天都打坐修行,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这是不能让我们成佛的。

什么是大乘佛法,什么是小乘佛法,是菩提心来决定的。菩提心特别重要,希望大家首先要在菩提心上下功夫。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件事情,请大家要发菩提心。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