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证严法师佛经中有一则典故。佛世时有一位修行者,他觉得修行是为了离开乱世,除了自修也要教育众生,让人人的心能开解。他很认真修行,但愈是修行,对社会的乱象愈是觉得忿忿不平,一直觉得怎么大家都那么傻,每个人
界诠法师每一个人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不是他脑子不好使,也不是他生不逢时,我告诉你,这就是福报。福鼎有个居士,福报很大,福报大得实在是挡不住,他建的房子是单独在那里,后来公路正好通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 证 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修道不容易,哪怕做好人也不容易。一般人不会犯身业,杀盗淫不会犯,但是最容易犯的却是口业。一个人是否富贵,就看他的口业如何。所以口业很重要,尤其是对女性,许多福报都是通过嘴巴给损了。有的人说,我什么坏事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那人见老六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六讨要一个
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以出家法师最好,而且在寺庙精舍为宜,因为打七要有时间、地点、主人、道友、经费、说法等等缘分,出家法师就容易做到。如果偏僻处请不到法师,也可请一个在家人代作。但不管请出家
问: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李炳南答: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于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么能够专
◎胡小林了凡先生说要一心忏悔,昼夜不懈。是说要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分白天黑夜。你如果给自己找辙、给自己找台阶,那就是二心、就是三心,因为你不真。一就是一切,一心忏悔就是至诚,至诚就能感通、就能格天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从前,有一位国王率领大军奔赴沙场,来到一位觉者住的地方。他戎马倥偬,却不忘向圣者请教。他恭恭敬敬地走向圣者礼拜,问道:我的时间不多,朝不保夕,也许今天就葬身马蹄之下。因此,请告诉我佛法的真理。圣者望着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能找好处的人是大富贵的人◎ 睦香学佛后,还是有习气,包括做义工的。也有的会抱怨,观音寺义工不多,管理也不好,饭也没得吃。不像其他寺院,义工待遇很好。我想,义工不多,活多,这样我们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事情
应对顽固不化的人夏坝仁波切你的孩子,处于逆反时期,特别不听你的话,你怎么办?是孩子不对吗?不是。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出了点儿问题。但不用丧失信心,只要你学会以善巧的方法和他沟通交流,并且持之以恒,不要太猛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有一位高僧酷爱陶壶,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一只龙头壶。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他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
郭海东临济禅师向他的师父黄檗禅师辞 行,准备去别的地方参学悟道。黄檗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 呢?临 济 禅 师 回 答 说: 去 河 南 或 河 北。黄檗禅师站起来,狠狠地打了临济 禅师一拳,之后,
净慧法师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
一句弥陀,就路还家。 可惜痴人,弃金担麻---- 彻悟大师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
◎无 心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在讲经说法时没有点灯,学僧能忍问为什么不点灯,洞山禅师就叫侍者立刻点灯。然后对能忍说:请你到我的前面来!能忍依言来到洞山禅师座前。洞山禅师对侍者说:去拿三斤点灯的油来,送给这
亲和力怎么样才能用菩萨的精神和方法改变你自己呢?你要把这种精神,拿来在外面实际生活中应用。我一贯主张:学佛法不能停留在脑子里、不能停留在观念上,一定要让佛法对你的身心世界产生影响、产生震撼,才能让你有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索达吉堪布我在看一本叫和平的书,里面有段话很精彩:人一旦想到自己,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即便是小问题,也会变得很大。然而,只要你开始想到别人,心中的视野就会变得
所以传统文化从哪里下手?从那个你最放不下的东西,先难!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抛家弃子,你不要到时候怪到我头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碍,不要执着,那不是责任放下。有时候说话不容易就在这里,讲了人家理
圣严法师人生中,我们扮演着许多角色,尽责尽份,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也能增加许多与他人相处的和睦感。保持着虚心学习的状态,多看他人的优点,不与人比较,进而能够与自己的内心独处,深切了解自我。将吃苦
佛说:懒惰或是喜欢怨言的人,果报将来会是长相丑陋,身材矮小!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一天率领他们的军队刚好从佛陀讲经的地方经过,波斯匿王无意间听到有一位出家师父在念经
◎ 弘 一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佛法非迷信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做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 陈泰先世界上,自欺比欺人要容易得多,只有诚实面对自己,坦然接受自己,才能不被他人所左右,做好真正的自己。明朝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佛在《法句经》中说: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又说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善知识说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是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便是长进
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
《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但是一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通过体悟以下《道德经》两大根本智慧,可以让
大概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一定会变得内敛,不张扬。因为已经历过风风雨雨后,他终于会发现,张扬引起的不过是一种喧嚣。它是外在的,如梦呓般虚妄不真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个回忆高峰。多半是在中年或老年时期。
朋友圈是我们的社交平台,是我们的个人名片。朋友圈是我们的生活日记,是我们的回忆录。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圈,我们可以更了解我们的朋友,甚至发现很多问题。这样发朋友圈的人,人品不错,值得交往。01从不消极抱怨
微信头像,简单直白,直抒胸臆,是一张无声的名片。有些人很活泼,头像换得很频繁;有些人很内敛,头像一直都不换。更换微信头像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具体什么样子,但多少能看出他的心态变化。不爱换微信头像的人,通常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着苍蝇会找到臭水沟,跟着蜜蜂会找到花朵,跟着蝴蝶会闻到花香。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交圈。你的社交圈,同时也决定了你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意义的社交圈很重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道德经》这部不朽著作,即是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道教的代表之作。老子在短短五千言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
知足者富《道德经》里讲: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有个人在岸边钓鱼,他钓鱼的技术十分高超,一会儿就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可是钓者却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围观的人十分惊
01对立统一的思维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世界上越是发达国家,纸质书的销量就越是巨大;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不敢大口呼吸,难以张开肺叶;读书是遥远的对话,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对话一般来说是太多了,这并不利于心身健康。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任何一句都可作为至理格言和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我们从这
1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像水一样柔中带刚,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
《道德经》智慧包罗万象,随手摘录,都是至理。今天只说说当中的一段话,七种智慧,足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地,指选择恰当的地方,即
什么样的人与道有缘平常日积月累,功德够了,法缘自然就来了,仙真自然来接引。如果功德做的不够,那么在这方面就要吃亏。很多的法缘你就要费时很大的力量去争取。一、出离轮回皆由一念之差遂致报对升沉,轮回展转,
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