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大医”思想2024-11-26 11:52
精气之说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由此可以看出这谷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同时也兑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经络之说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笃字在老子帛书中写做督,就是指督脉。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并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他不单发现了经脉,同时还发现了经穴,他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以观其所徼。这个微字无论从形象、意义、读音来看,无疑是窍穴的代用字。从守督和观窍联系起来分析,这个窍穴就是尾阆穴,实践证实确有众妙之门的作用。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经络是老子发现的。经络系统的发现,比起我国四大发明来其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养生方法
老子少私寡欲的养生观。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这一观念,提出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等养生之道,并将它深入发展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会议宣言中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劳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四大基石,和2500?多年前老子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养生观是完全一致的。在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若能超尘拔俗,回归自然,进人物我两忘修身养性的境界中,这对净化心灵,强身健体当然是大有裨益的。老子的养生方法除了天门开阖、绵绵若存的调深呼吸等服气方法外,着重是凝神人气穴的神守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心使气曰强,首先提出了神气关系说,为神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心包括了人的意识,也包含了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
主要有三种神守方法:
1
守督观窍法
这个窍就是指人的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也是督脉二十八个穴位中的最后个穴位。我把经络系统的督脉称之谓纲,而尾阊穴则是纲的绳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督脉是脊髓紧紧结合在一起,而脊髓又与脑千相连接,所以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的机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2守腹法
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至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意守下丹田。神守小腹对于培育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功能有很大好处。
3守中法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指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中在何处??有的说在脐,也有说在中院穴。根据《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神气可以理解为中院之气,后来唐代孙思邈也把脐上三寸的中脘穴说成丹田。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练功实践证明,神守中院穴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既是其根本法则。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净无为、返璞归真、归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老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来自于母性文明的虚静养生观与源自于父权文化的体育锻炼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更是必须合为一个整体,相互并存的。
大道教育出天才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渭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够阐明的道,是具体的道,不是本来的道。能够定义的名,是具体的名,不是本来的名。称名是人赋予的,宇宙的初始阶段还没有人,故无名。人要认识万物,必须给它命名、定义、描述,故有名,万物之母。常以直觉和灵感来做决定,就是不用眼耳鼻舌身,以观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本体的奥妙。保持明确的认知目的来制规划,就是用眼耳鼻舌身,观察有边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表象。妙与徽,慧与智,顿悟与认知,同出一源,但因视角、方法、立场等不同,其运作结果即得出的命名、定义、观念、思想等就会不同。
《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虽智大迷,是谓妙要;去甚、去奢、去泰:去彼(为目、华、自见、自贵)取此(为腹、实、自知、自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无欲、无为、不争、不盈、下、朴、慈、俭、守雌、昏愚顽鄙、婴儿赤子。这些都是大道的元素。复命,从人性上讲,就是回归父母生我前的天性。我们的天性,应该是取有余以补不足,而后天的人性则是取不足以奉有余。
命,就是要如婴儿赤子,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这就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本性回归。有了坏习惯,就开始惹祸、生病了。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无欲,就是开发和训练慧的方法。
慧的开发,最佳年龄是0~3?岁,这是人生的无欲期(这时的欲都是生物的,三四岁是概念形成期,孩子开始说不,就有主观的欲望了),也是早教理论的精华所在。从出生到一二岁,是秩序敏感期。是否聪慧,全在此时能否建立秩序。如果这一阶段他所接触的环境杂乱无章,日常行为颠倒混乱,母亲的命令朝三暮四,他就不可能建立秩序,他的一生必定杂乱无章、颠倒混乱、朝三暮四。二三岁是语言敏感期。能否有良好甚至过目不忘的记忆功能,能否有运用语言的高超能力,能否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全在这个时期。这时,大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像一个刚刚格式好了的电脑硬盘,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对于外界的一切信息,周围环境的人、事、物的刺激,他们可以像照相一样,不加选择地全部储存,成为自己智能的一部分,并成为其日后学习的基础。
这是构成其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人类从出生到三岁以前吸收获得的知识,相等于大人花六十年拼命学习后所获得的信息量。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咿呀学语儿童的拿手好戏。他们有用之不竭,而且是越用越强的记忆力。你不主动让他背有文化内涵的东西,他就会去背天气预报,去背广告词。如果在这时不给他的大脑录人经过筛选的、有文化内涵的、准确无误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的大脑就会被小猫小狗之类的无聊东西充斥,大脑的沃土就会变成杂草丛生而又无法开垦的荒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接触的暴力、惊吓,还会进人潜意识,成为日后不得不靠心理医生用催眠唤醒、驱除的恶魔。
对于其他时期的成年人,慧的开发和训练,必须首先去欲,或者叫归零、空杯、绝圣、绝学、弃智、静定、守一、观止。如果不做去欲的清洗杀毒工作,大道思维难以进人成年人的认知思维。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三十岁以上的人不要跟他谈哲学,说了他也不会懂。
首创知病无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却以为自己无知,这才是最好最高明的;?不知道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就是病呀。人只有把病当作是病,那才不会有毛病。圣人之所以不生病,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防病于未病之时,所以他们没有病。
灾病同理。《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进而提出大医医国的思想,强调要治未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在稳定的时候,还容易保持原状;?问题还没有显示要变化的征兆时,还容易谋划对付;?事物在还脆弱的时候容易化解;?事物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而治理国家要在未发生混乱之前进行。
老子的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辨证法,并据此提出要防患于未然的处世原则。老子主张做事情要提前准备,及时进行,不要等事态严重之后再去亡羊补牢。老子的这一思想为现今的年轻人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课,许多年轻人就是没能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和缺陷,而父母和社会也没有对一些不和谐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及时矫正,才导致一些极端的案件发生。
身为道体
人体生命犹如一个复杂的机器。在这台机器中,有许多组成的零件结构。如《道德经》中,即有口、目、耳、筋、骨、臂、精、气、神、欲、形、身、心、魄等。这里,有有形的身体,也有无形的神灵。形神组合共同构成生命的整体结构。以现在的观点,身指具体的血肉之躯,与心、灵、神无关,而《道德经》所说的身,不仅限于具象之形骸,且含摄了与主体心灵意识互相依存影响的互动关系。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十三章又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在这里,他不但把人与道、天、地并称为宇宙中最值得称道的事物之一,而且还将身体的概念,从已身的场域空间扩展到更大的宇宙整体,在此历程当中,不但向内虚化了自我,使自身处于无身状态,同时也完成了身体与自然的同体,明确了身为道体的重要理念。
神在体外
在《道德经》对道的众多阐述中,最能体现《道德经》?神学思想的,是善与德的观念。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五十-次说到善,四十四次袋到德。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善与德并非人体内部因有的存在,乃是来自于体外,只有上土才会切实去领悟,去实行。《道德经》自己十八章以后,重点论德,称之为德经。道落实体现于天地和人即为德。德是天地人的本质。面德的基本特征就是善。善的意义远远超越仁、义和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简,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就是善。利益让给别人,自己生活筒朴,大公无私,容纳万物,尊重万物,这就是老子之道,老子之德,老子之善。在老子看来,儒家所谓的善,是忠信不足,以礼充之。而道家的善,是通过天地人的体认醒察而自然产生的文化自觉,而既非出自人的动物本能,也有别于儒家的父权礼教,实在是大宇宙的密码,是人天相通后所获得的至贵之宝。在宇宙赋予我们共同的生命和资源面前,中下之土只知道如何去占有它、享用它、固化它和消耗它,而只有上士是真正尊重它,并懂得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化作无限的能量,成就伟大的事业,与天地共尊贵。
善的医疗观
1
治神是治形之本
老子《道德经》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从生命的精神层面人手的,关心的不是身体的生理现象,而是法乎自然的运行规律,以精神内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歌的追求,不是采用物质的医疗的方式,是透过精神对形体的积极作用,达到除疾康复的医疗目的。
《道德经》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又有何想?认为造成众多疾病和苦难的根源乃是来自于身体的存在。《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服,羽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先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则更进一步指出:?身体之外形的保养,需要实败,需婴强保,而精神的保养,却婴使心灵虚静,使心志柔啊。放弃名利的竞争与追理的同时,是生命能量的强大和提升。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祿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的诊疗方法,就是形与灵合、魂与魄合,精神与肉体要调和一致,使人体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阴阳,在符合天理与阴阳的运作法则下,达到与道无离的抱一境界,从有欲提升到无欲的身体状态,追求的是人合乎于道的生命状态,以人内在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回复原本清净圆满的心性,破除后天种种心知与欲望的病因,展现出法天贵真的归根本质。
2
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老子以水来比喻善的作用,如谓上善若水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于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的德性。水德的善最大的特征在于不争,就是不自以为主,随着自然的作用来滋润万物。人对身体也该如此,有如水般的自生自长,不沽名钓誉也不炫耀己功,更不会执著于外在善恶的形式,所谓处众人之所恶,即要求人不要自命清高,在众人所讨厌的低下与污臭之地也能忍辱负重,以相应于道的造化之功。
老子还提出七种以至善治身的水德工夫:
第一,居,善地:?让身体随时都能成为至善的所在;
第二,心,善渊:?让心灵都能保持有如深渊的玄默沉静,如水与百川的兼容相合,展现无比的包容能量;
第三,与,善仁:?让生命都能保有着仁德的至善心境,如水利万物的无私雅
第四、言,善信:?让身体的言行都能符合诚信的至善作用,似水如实地呈现所照之物,无虚伪造作的私情;
第五,政,善治:?让身体有自我整治的至善功绩,如水的涤除尘埃,清新宇宙的生命;
第六,事,善能:?让身体有着应对万物的至善功能,如水的柔弱胜刚强,能顺应自然的法则,无心而自化;
第七,动,善时:?让身体有着运动自在的至善变化,如大海不违天时的涨落顺序,合乎自然时势的运动法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医疗的目的在于关怀人的生命,这种关怀不能只偏重在物质性的身体,还娶重视其社会性与心灵性的种种生命活动。老子的医疗观与医疗手段从表面来看与现代医学是格格不人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是,这种认知正是重科学的医疗体系所不足之处。老子的诊疗法是将身体纳人到心灵的精神活动中,以无欲来化解掉有欲,进人到至善的生命境界中去,使身体在战胜情欲的基础上获得无疾无患的生存利益,使有形、易损的身体成为无形、长存的道体,从而达到形神兼治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