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追求身心和谐。既要有心灵上的健康,也要有身体上的健康。
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的一大疑难,迄今未获妥善解决。
当前,现象学、医学、生命科学已在此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身心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甚至很难严格划分身心的界限。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使国人没有走上身心对立的错误道路,这典型地体现在道家养生上:它既推崇精神的修为,又不忽视形体的修炼,两者相辅相成,无一偏废。因此,道家养生与现代科学的前沿存在相合之处,以身体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注重身、心间的良性互动。
人生活在身心的内外往复之间。然而除道家(教)外,以往的各家哲学或宗教常偏重心灵,而忽视、轻视甚至贬低身体的意义。民国学者梁漱溟先生年近不惑方晓悟,道家在人类生活中自有其真价值,并谓之身学: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趋向于此身之灵通而造乎其运用自如之境。道家(教)的确格外看重身体,并善于从身体入手来解决身心问题。身是心的物质载体,身为本,心为上。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自古以来的道家传统智慧。《黄帝内经》指出,心理活动是由身体产生的,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还主张脏腑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身体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状态,甚至人生命运。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之所以能凭借顽强意志创造奇迹,正是其意志所属的脏腑核心功能健全。体若不健,心必难宁,这在生活和科学上已不断被证实。
若无好身体,无论如何开朗,也会意志消沉;再怎么努力,终究一空。有人认为,作为脑力工作者,肢体发达与否无所谓。其实,就连教书这类似乎不用体力的活,也同样需要健康的体魄,如此才能带来平和的心态。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物质或能量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闪出一些邪恶的念头?这是因为其背后有种负面的能量,或所谓邪气,若将邪气清除出去,邪念自然就没了。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身心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生存焦虑。对于这类身心疾病,西方医学已难于应付。面对诸多心理问题,现代心理学亦颇感棘手。其实,许多心理疾病不只是由主观因素所致,很多是由生理问题引发。像抑郁症,就多由身体的失序而导致心绪的紊乱。因此,除了心病治心、身病治身的老路之外,心病由治身入手,身病由治心入手,或者身心同时兼治,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传统心学养生从最高的统一原则出发,先建立一个心性形上学以提升人的境界,进而通过心力来调节身体。道家则在融摄心学的同时,注重从下向上的身学路径,以实现由身体到心灵的升华。这两种路径分别适用于世上境随心转和心随境转的两类人,但前者极其难得,后者则占绝大多数。后者的身学路径与现代思维模式颇为一致。就现代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美国哲学家丹尼特比喻是吊车型,前者是举重机型。
心学与身学正好对应以上两种思维模式,它们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对立统一,互为其根,最终目标都是提升身心和谐的境界。其结果虽一致,过程却不同--吊车型思维往往需要做过多假设,这就导致其路径往往并不顺畅;举重机型思维则从身体的本质需求出发,由低到高地逐步推进(如精气神依次转化),不需要做太多假设,这就导致其技术更为牢靠,道路更为通畅。
道家养生,是一种在身心和谐的基础上,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的健康生活方式。它理念先进,同时兼具现代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当代呈现出新的活力。
End
问:永明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更加殊胜?李炳南答: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劝告那些参禅人的,因为禅的境界高远,而净的方法稳当,所以有禅有净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净入禅不是人人
问:何谓福慧双修?(唐桂兰)答:身戒杀盗淫,进一步不惜劳苦,作一切有利于众生之事(不必财力,身出力亦同),此身善矣。口戒妄语两舌绮语粗暴言,进一步专说利于众生之语,此口善矣。意戒贪嗔痴,进一步时存有利
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
◎ 广 行 在寺院如厕也是有讲究的。进厕所后,须三弹指,提醒坑中啖秽鬼,及时回避,这样就不会触怒它们,彼此都不骚扰,并且心里默念一偈: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一遍)。 不能隔壁与别人
有无数道友要拜师学道,又有多少人能觅得真师。那种看一眼就说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学道奇才,并交付与你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再十块钱结缘一本失传已久的旷世绝学,这样的事儿你信吗?笔者以道门中人的身分,用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是的,生活需要一点形式主义的仪式感,但真正的仪式感,并不仅仅是买几件漂亮衣服,晒几套网红化妆品,在装潢不错的咖啡厅拍几张照,读几本畅销书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不信道教!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敢说你不打太极拳,你不拜财神,你不接受传统方法养生,你也从不祭祀祖宗先人?甚至,你连豆腐也不吃?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内容,早已渗透到全民族的骨子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 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己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
居家信士如何修道奉行呢?这是很多信士想了解的问题,我们对此做一些讲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居家信士要注意养生,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1妥善安排有规律的
01/16道教十六条铁的规矩无论是信士还是居士还是道士,见到出家人或正一派火居道士一定要尊其称之道长仙长道师法师师父等,或称职位主持监院等,年长的可称呼道爷,知道姓的无论坤道。乾道。可称呼爷。万不可称
佛法本以救人救世,教人自度一切苦厄,免除奸诈残贼损人不利己诸恶,使人安心自在,勿起无谓恐怖,勿种无谓恶因,乃受无谓苦果,天下自然太平。太者普遍广大之意,如人人有平等观念,亦何至造杀盗淫妄诸业。但眼前种
问:如何福慧双修?答:修福就是修行菩萨六度里面的前五度,第六度是修慧。前五度的修福主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主要还是选择职业的问题。从佛法来看,选择的职业要对社会、对人类有实际的利乐作用
道教的修行及处世观,既不同于儒家的全讲入世,也不同于佛教的全讲出世,而是出世、入世兼行之。道教的入世即讲修人道,且奉行功德于民,功德于国终而功成、名遂、身退的法则;而出世即讲修仙道,主张清心寡欲、为而
道教法术与灵魂之谜研究道家法术,就必须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世界上是否确实存在鬼神?如果回避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工作就根本无法入手,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修习法术是从不回避鬼神的,这项技术就是要同鬼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
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追求身心和谐。既要有心灵上的健康,也要有身体上的健康。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
道教承载了国人太多的传统信仰,道教中的诸多神仙其中不乏历代忠臣、英雄等对家国兴亡做出重大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受国家褒奖、人民拥戴,难道我们也要嫌弃这些历史和传统称之为封建迷信吗?当年日本人占领台湾时,
01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风风雨雨仍屹立在历史的舞台上。学习道教经典已有不少时日了,我从最初的一个懵懂少年到现在的立志修者,经历了坎坎坷坷,在师父的严格要求指导下,终
清明将至,又到了一年中春茶最美好的时节,所以聊聊茶。不过要聊的是修道对茶行业发展的意义。历史上修道、乃至道教对茶的发展起过作用么?从后来者的角度看,显然是起过。比如传说中茶叶的发现者神农氏,再比如被奉
超度亡魂其实道教的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有所出入。所谓超度,就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处的意思,是依靠亡者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功德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光靠道士一个人能力,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份心力,才
●谭德贵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以西方文明的视角,从命运观切入,在理性与非理性、宗教与道德、哲学与思维三个方面,对道教易学中的术数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参考。 [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道教对女性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这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法国道教学者说: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三种基本教义之中,道教在观念上对女性最抱有善意。 道家理论肯定了男女的平
首先要得到师父的传法。其次是学而时习之。那么道教又是怎么样入门的呢?道教的入门也是皈依三宝,就是皈依道、经、师三宝,全称是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那初学者又通过什么途径来掌
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可是怎么吃元宵更健康呢?有没有哪些人要尽量少吃元宵?您会做改良版的健康元宵吗?凤凰健康邀请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秘书长谷传玲与你聊聊元宵养生的那些事。吃元宵讲究多每次不超5个为宜
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追求身心和谐。既要有心灵上的健康,也要有身体上的健康。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
张金涛,道教祖天师张道陵血胤后裔。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鹰潭市政协副主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作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
道家承袭古代辟谷养生之术,结合道教理论予以解释,并扩展其内容形成一门方术。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
文/宽运法师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与受用,所以现在修行人也好、念佛人也好,真正能得道的,就好像凤毛麟角毛一样,越来越少。因此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实在是
一月五号是腊月初八,不少人还保留着喝腊八粥的习俗。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创立教
菩萨佛雕像,放在家里也是增加我们信仰信心的一种方便法门。不过若放在家里,切记为了保持恭敬心和对佛菩萨的敬仰,有三个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卧室(有男女情爱)、厨房(有油烟污浊)、厕所(臭气污秽),所以最好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起步早而且较为成熟的中国佛教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事实,学者本来一直是认可的。但是,近年来,随着道教研究的开展,有些专门研究道教的学
送子观音的典故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音普门品》。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
一、提前沐浴净身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二、礼佛之前,勿吃荤食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三、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
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
关公是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在明清之际被追封为关帝财神和道教四帅之一,同时在佛教关公也是被称为伽蓝神,那么,你知道作为佛教伽蓝神的关公摆放有哪些讲究和禁忌呢?神位安放位置是否合风水,是影响非常
1、财神的区域讲究一般来讲,北方适宜供奉赵公明财神,因为北方五行主水,其色为黑,而赵公明财神正好是黑面长须;中原地区适宜供奉黄财神,因为中原五行主土,其色为黄,而黄财神正好肤色偏黄;南方适宜供奉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