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道家十大人生天机,说尽人间至理
2024-12-02 11:13

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我们深入传统,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浮躁的时代,学一点道家智慧,活的更通透!

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风雨无论多么来势汹汹,最终都是会停下来的。

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请千万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挫败和低谷终将过去。

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彩虹也会出现。所以说,生活中出现的狂风暴雨,也许就是光明的前奏。

二、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大丈夫持守质朴淳厚的大道,不行虚华无用的礼仪;行为忠厚朴实,摒弃浮华浅薄。

贵真守真,不离纯朴,这是老庄所倡导的最重要的人格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有失厚道、虚伪待人,总是想着千方百计的利用别人,占一些小便宜,以满足自己的私利,最终只能为世人所不齿。

不居其薄是要求我们信义为上,厚道做人。不居其华是要求我们莫虚荣浮夸,笃实立世。做到这两点,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成为有德之人。

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谨慎行事,小心处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一说。

慎终如始听起来有多简单,做起来就有多难。如何才能在数年工作的苦乏之后,仍像一个实习生一样富有干劲与热情?如何在荒废学习多年之后,依然像个青少年一样对知识常怀探索的激情?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仍希望诸君尝试并坚持,做一个慎终如始的人。

四、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

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两者相倚相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福事的时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能一味地沉迷于其中,将福事变成祸事。

同样的,情场失利、职场失意,也不必一味消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难事都是从容易做起,大事都是从细小开始的。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

得进一寸则进一寸,得进一尺便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大事终成。

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耍小聪明的人,心事重重、斤斤计较,整天想着以言语攻人,劳心伤神,生活也并不快活。而智者则是言语简单美好的,令人受益。

所以说,君子择善而交,受益多多。

七、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这是庄子从大樗看起来没有用而免于被人砍伐得到的有益启示,也是现实生活中马上可以借鉴的处世之道。木心先生就曾说:无为是一种为,不是一种无。同样地,无用也是一种用,而不是无。

许多时候我们太过功利,却不知道把无用之用当成活着的必备策略。正是这些无用,使我们成为了有趣且丰富的人。

八、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

世人,尤其是权贵之人,总是喜怒无常,他们真实的心思总是深深地埋藏在虚假的表情后面,让人捉摸不透。了知人心比预测天象还困难:老天爷尚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序和昼夜更替之常,人心确实在是难测。

社会上笑里藏刀的人不少,虚情假意的更多。千万别以为别人当面对你热情,就是真心相交的。阴一套、阳一套,内外相乖,这是太多人惯用的手段,要学会识别。

九、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

一个人欲望过度,则会相应地少些智慧和灵性。

热爱吃喝嫖赌者,胸中必无丘壑;推崇钱权名性者,性灵必不单纯。

人活于世,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欲望,这并不构成问题。可怕的是过分沉迷,迷失心智,一味追求不懂得节制。这样长久下去,人生的种种危机就会接踵而来。

歌德《浮士德》就明确说过,能克制者始能成事。不懂节制,只知耽于嗜欲,终难成大事。

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

祸患痛苦的来源都是因为不知足,灾难险恶的来源是因为贪欲过分。

当今世界,物欲滚滚。很多时候我们迷茫、痛苦、焦躁,其实并不是命途多舛、生活实难,而是都是因为自身的不知足导致迷失了方向,从而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哲学家伊壁鸠鲁就说过,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不必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追逐身外之物上面,清心将得从容,寡欲则会多寿。

End

可走出做人的十大败局

一、不要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而贬低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必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比较,也不必经常自叹某某处总不如人,因为没有谁可以号称完美。人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刘素云:亲人间不欠的四种债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有的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有血缘、亲情做纽带,因此大难袭来的时刻,他们会挽起手臂,共同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有的亲人之间

人间三千事 淡然一笑间

◎ 慧 南一、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妙 婷 幸福是什么,由物质决定还是精神决定?毫无疑问,由精神决定,幸福在于自身心态。物质财富只能解决一部分现实问题,使心灵获得暂时的满足。俗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万万不能

法舫的人间佛教观

◎ 杨曾文(一)何为人间佛教按照法舫《人间佛教史观》的原意,佛教将有情众生分为十个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法界的众生属在凡世的众生,称六凡;后四法界的众生

人间胜事 无如念佛

◎ 印 光《譬喻经》云:昔有夫妻二人,祷天求子,妇即怀娠,生四种物:一旃檀米斗,二甘露蜜瓶,三珍宝锦囊,四七节神杖。其人叹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物?天神问曰:汝欲得子何为?其人曰:吾欲得子,将来望其养育

人间英雄

林清玄英国作家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里,这样界定人间的英雄:大勇无畏,勇中有温柔之情的人。独具慧眼,达于永恒深处的人。以生命火,来照亮真实之光的人。甘于沉默,不爱自我炫耀的人。情智交融,有似云

十大碍行

十 大 碍 行◎ 妙 叶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姚冬梅净土,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净的刹土。人间净土就是要在人间建立清净的国土。这种观点似乎很让人向往、振奋。然而,仔细思维,却是站不住脚的,何以见得?首先,要建构净土,就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向人间苦难行去

证严法师三十五年来,慈济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息,未来的路还长远,更要步步踏实勇往向前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我都充满了感恩,尤其在慈济三十五周年的这个时刻。第一、要感谢父母恩。感恩与父母有缘,有幸生在台湾、生在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

化人间为净土

化人间为净土◎ 戴胜德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

《老子》:十大天规,不可打破,君子知命不算命!

一、流水不争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做事不能靠一

道家经典五十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易经》9句话:明利害,知进退,断天机

1君子以恐惧修省。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因心存恐惧,而自觉地修德省过。心存畏惧,行才会有所止,才能反省改过。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别人争相送鱼给他,但他坚决不受。他认为,收了别人的鱼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

道家内丹功,《洗髓经》静功日常练习!

仙山之中有座雲行草堂,住着海龟师公,一云、一鹤、二位道长,兔龟龟、熊龟龟等道童,挂单一颠僧,耕种着十亩地、守护着道家智库。干活之余,兔龟龟和一云道长开着道家云车游山访道。《洗髓功》原是道家内丹功《易筋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学佛的十大行愿

佛曰:如实修行是真供养故。如果你们用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的话,那就是真的修佛修心了,如实就是实实在在,没有半点虚假的用真心修,你就是真的在供养佛菩萨。想想看,你们学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是不是在供养菩萨

相见恨晚的好书!十大名著早就该这么读

流传越广的著作,人们对它的误解越多,造诣越高的著作,人们对它的不解越多,无数学者为名著经典着迷,却没有人敢说真正读懂了其中的深意。一定程度上,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比名著本身更占据我们的记忆,所以理解经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着就行了!

一、灵独觉法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

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大师一语,在近世中国佛教徒中颇有被降格滥用之嫌,甚至被当作对比丘尼的专称。其实,大师(梵语Wastr)在佛教中本是一个相当高级的称谓,按《本事经》解释,是指证到须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圣僧,此等人出现世

羊卓雍错:人间仙境里的一抹蓝

羊卓雍措,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羊卓雍错面积6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441米,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湖水均深20-40米,最深处有60米,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

道家十大人生天机,说尽人间至理

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我们深入传统,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浮躁的时代,学一

神秘人生定律,破解祸福天机!

一、天道定律修行真正的进步,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越来越遵循天道承负、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天道(因果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