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道医的易道渊源
2024-12-03 13:05

欧洲中华道学文化研究促进会主席熊春锦说:老子五千言,向上承载了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的法道文化,向下引领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两千五百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4 月版)。可以说,熊春锦主席的这段话,对我们破译《道德经》的文化,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思路。

易有三义: 简易、变易、不易。《道德经》认识并尊重宇宙规律、道法自然的思想承载了伏羲的易道文化之精髓,在中华五千年的政治、民俗、医学、术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

一、简易之易: 道法自然

老子是伟大的生态智慧者。老子伟大的、大易至简的生态智慧,是《道德经》在方术派方面最大的贡献,对我国古老的食养、养生等道医流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在食养方面,《道德经》认为,道是淡乎其无味。道是平淡的,是朴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道甚夷,是平坦的、公平的。道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是居中的,无过与不及。是包容的,知常容,容乃公。是易知易行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人应当按照道的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合二为一的。效法自然,知止自足,不以财力累心,不以声色乱志,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就可以长久。

《道德经》提倡简单,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过分追求嗜欲。它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它要求不贵难得之货,认为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人应当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味追求锦衣美食,企望过盗夸的生活,不能养生,适足以害生。

二、不易之易: 身国同治

古代的房屋或者官殿,都是面南而建,君臣相见之时,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立,所以有南面称君,北面称臣之说。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统治术或者统治方法之义。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说得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以知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守,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在这里,虽说班固所谓的君人南面之术针对的是整个的道家,但《道德经》该是他作出如此概括的主要依据。

陈景元,北宋著名道教学者,著有《老子注)。在其《老子注开题》中,陈说:此经以重渊(薛本作玄) 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治国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则民自朴; 治身则塞其兑,闭其门,谷神不死,少私寡欲,此其要旨可得面言也。对陈景元来说,其注解《道德经》的要旨就在于: 治理身体与治理国家的道理是同一的,也是万古不易的真理。治身是治国的出发点,身体治理好了,将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于治国,国家一定治理的井井有条,天下太平。这一套理论。是典型的易学,是将生命原理应用于政治管理的身国同治学。

《老子注》还说:圣人之治,先治其身,然后及于家国也。夫圣贤之为治,必先身心而度之,自近而及远也,不下庙堂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当食而恩天下之饥,当衣而思天下之寒,爱其亲知天下之耆老,怜其子知天下之有稚幼也。人君要牢记,得道则存,失道则亡:水离土则散,影离人则灭,物去物则空,人失道则亡,唯善审者几乎全。正因为如此,人君不能不实行道治。

陈景元的身国同治学说是黄老道的核心精神,由它而产生的大医医国思想,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无论在统治者方面,还是在民俗文化中,都始终作为不朽的民族精神而光彩四射。

三、变易之易: 乐天知命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最原始的统一体,统一体分裂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进而发生更大的变化而产生万物。《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又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悬之始。过向前发展,产生万物。万物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于道。礼制教化下的社会,是儒家人为制造的社会,这种社会,是后天之伪,并非真实的、科学的社会。只有自然而然、遵道而行的人生,才是乐天知命的人生,也才是真实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雕饰和矫情。在这方面表现最鲜明的就是命理、占卜和风水等术数系统于民俗中的应用。

首先,在命理方面,人在生活之中,总会遇到意外事件,如灾害、人祸、疾病等。对此,一是要有正确的宇宙观,正确看待生命原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顺利时要有忧患意识,困难时要能抓住时机。二是以平常心对待,既不被困难压垮,也不为机遇狂喜,保持镇定态度,其安易持。尽早发现意外事件的苗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几微之时做好预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及时破解,避免造成大的伤害。

其次,在风水方面,生活起居效法自然就是效法阴阳四时之运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云: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遵生八笺》说: 夏季摄生。惟宜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热矣。其他季节亦应顺应其特点,自我调息。《抱朴子 极言》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高濂引用蔡季通《睡诀》说:睡侧而屈,睡觉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奥妙。

End

南京三藏殿讲席渊源

金陵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南京市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亲朱元璋和母亲而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 238-250)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建初寺

佛教艺术的渊源

佛教艺术的渊源◎ 阮荣春佛教在它的原生地印度兴盛繁荣了几个世纪,精妙绝伦的佛教艺术是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最好见证。那么,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和西亚各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中国,是在何时迎来并接受了这种外来

道医的易道渊源

欧洲中华道学文化研究促进会主席熊春锦说:老子五千言,向上承载了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的法道文化,向下引领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两千五百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

降龙罗汉与道济禅师的渊源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嘿、嘿嘿嘿嘿,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哪里不平哪有我。”“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疯,笑我颠,酒肉穿肠过……天南地北到处

关羽和佛教的伽蓝神的渊源

2016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十三日)恭逢伽蓝菩萨圣诞。在我国民间,关公被佛教徒称为“伽蓝菩萨”,是中华民族忠义、仁勇、诚信精神的代表。关公原身为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为世代

菩提的宗教渊源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

佛顶骨舍利的历史渊源有什么

佛顶介绍佛顶,也称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献记载,佛的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这种形象是在常人中所无法见到的殊胜之相,表示此种功德的佛像即称佛顶尊。释迦牟尼佛涅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渊源

大乘佛像我们从大乘和小乘的都走起源和内容及理论来分析,两者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不但是理论不同,其修行的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大乘和小乘本身都是佛教,其信仰的基础都是相同的,都信奉佛陀提

大白伞盖佛母的文物渊源

文献记载大白伞盖佛母心咒在藏经里被称为大白伞盖坚甲咒。依《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白伞盖佛母持此咒能灭淫欲,消灾第一,是修持佛法者不可或缺的功课之一。据载:此尊现佛母像,三昧耶形为大白伞盖,所以称为大白

禅茶的历史渊源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禅宗文化:禅文化的渊源及其现代启示

引言:佛教本质上不是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升华和超越。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人生的本体,觉悟宇宙,洞察一切法界的本源规律。禅是一种思考,是思维修,禅文化是一种表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禅宗的传承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