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素问阴阳别论》)可见,要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就必须调和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人体生理的阴阳和谐。
然人体阴阳失调以致发生疾病,何以辨别和调理?对此,《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作了系统阐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和五行,脉和阴阳。所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治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
从《黄帝内经》关于人体阴阳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领略如下原则,这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平衡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内在动力;阴阳互转、阴阳互补是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条件;人体生命存在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相互关联。以此言,《周易》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合充分的体现。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黄帝内经》将《周易》的四时方位象数变易的宇宙通变理念运用于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分析,提出了诸多颇具创见性的医学理沦。在《黄帝内经》看来,宇宙通变是复杂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方位、不同象数各不相同,各有差异。因此,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也是复杂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方位、不同象数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首先,以时令言。察于日,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便半慧,四季甚,下晡静。(《素问藏气法时论》)察于月,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阳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存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察于四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素问藏气法时论》)这是因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肢;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眷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看病在四肢。(《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以,善言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者,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素问移精变气论》)故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素问玉机真藏沦》)。在《黄帝内经》看来,向然界的时令变化,关系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藏气法时理论。
其次,以方位言,《素问五运行大论》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气交变大论》再言: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栗洌,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而且,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奉于下,故右热而左湿。两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所以,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湿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将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及金木水火土等气候、物候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在《黄帝内经》看来,自然界五方六气五运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
其三,以象数言,《黄帝内经》不仅将《周易》的象说运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而且将《周易》的数说推广到了医学领域,构架起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从象看,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就是观察识别人体所表现出的病象,其病象的表现就是神色形态。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深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可见,《黄帝内经》的所谓施治就是辨象。只有辨象施治,才能对症下药。从数看,《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善言始者,必合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而道不感,所谓明矣。何谓之至数?《素问三部九候论》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冈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因而,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素问针解》)而且,《黄帝内经》还认为,数与方位亦有联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是以知病之在头也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是以知病之在内也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数六。是滑得道。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的数论实质上是以全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四时五方和人体内在的三部九候的不同变化来揭示人体各部位的病理信息,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易数理论。
就此可看出,《周易》关于宇宙通变的理念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充分的借鉴。
End
生命到底要什么人生很精彩,每天都出现很多东西,我们都想抓住。特别是这个时代,选择很多,这颗心很热烈,可能抓的很多。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抓一个掉一个,但都没有抓到主线上,没有抓到你的聚宝盆上。所以要抓就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问:佛教能够解释宇宙之由来否?(黄大川)李炳南答:佛即为解释宇宙人生之迷,出现于世,岂仅解释而已,破之、立之、运用之、转变之,无不自如也。凡研究法界缘起者,类能道之,惟非初学所易解耳。
问: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个?谁(哪一个宗教)是唯一真理?(黄圣吼)答:此问题颇笼统,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从何处说起。兹可说,各事物各有真理,若归纳之,有一个总真理,所谓万法归一。此万法归一,名一真法
问:自开天辟地以来,宇宙间是否有所谓造物主宰,如耶教所说天父主宰宇宙造物等?(谭成章)李炳南答:众缘和合,同业所感,唯识所现,而有假相。成住坏空,刹那不停,本无实体,生灭无常。基上理论,知宇宙非为天父
问:广大之宇宙是何原因造成的?(妙元)李炳南答:来函中言,常与朋友谈佛,每遭不易解李炳南答,故来质问。居士学佛未久,何能先谈此等问题,莫若埋头读书,到时自能明了。就以此问而言,详细则连篇累牍,简要恐不
◎圣 严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
赵朴初大德赵老的这篇文章,真可谓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是众生从迷返悟、离苦得乐的醒世良文。期盼有缘者得读此文,并思之、行之,从此趋吉避凶,幸福安乐!1.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
◎ 蕅 益五蕴身心幻化物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别有与神我何异?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虽然一切皆有定数,老天自有安排,不是什么都不去做,只有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个中的玄机。道祖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如此看来,定数也是由道所生,从虚无中来;易经讲象数,象在数前,象是无穷变化的,数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你的力量,与外在无关,与人类通常所认为的强势和控制无关。你的力量,在你内在,是你的独立与自信、是你的爱、是你的自我掌控能力,是你全然自我的本源。找回你的力量当你依赖于外在,无论是他人,还是为外界对你的
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我们时代里三位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的美国再生医学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主任RobertLanza博士,写了一本《生物中心论》,里面有个爆炸性的结论: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而会永远活下去,
宇宙最小的粒子--能质粒子我们的空间中存在一种宇宙最小的粒子,这个粒子叫能质粒子,这个粒子是不可再分的。能质粒子构成的能量叫能质能量。为什么叫能质?因为这个粒子同时具有能的属性和质的属性。可以说宇宙的
任何人患癌,精神都会产生巨大压力。近日由国外医师写的《癌症不是病》一文在网上疯传。其观点完全颠覆了以往观念。癌不是疾病的真正来源。成年人,每天有300亿个细胞死亡,其中有1%到10%,是癌细胞。换言之
放松是最复杂的现象,它非常丰富,多层面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它的一部分:放开来、信任、臣服、爱、接受、跟着那个流走、跟存在结合、无我和狂喜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它的一部份,如果你学会放松的方式,所有这些都会
一、道家养生的三大超越道家养生的成就,突出体现于道家文化对人类三大科学文明的超越,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三个终极,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解放。1成丹的过程最好的物质是什么呢?是车吗?是房吗?是高楼大厦吗?这些都是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道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道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道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
佛在《起世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四洲,并非凡夫所见世界,是与凡夫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观察宇宙银河世界并不矛盾。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
艾叶和白酒调配专治:颈肩腰腿痛,神了!艾叶和白酒调配专治:颈肩腰腿痛,神了!艾草又叫:艾蒿、灸草、医草;纯阳之物,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
生活中有个小毛病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患病后我们往往急于采取吃药治疗,其实一些常见病简单的热姜茶就可以解决。下面我们来看热姜茶可以治疗的12种常见病。口腔溃疡用姜汤代茶漱口,每日2至3次,一般6至9次溃
一个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有怪癖之人,还是聪明之人呢?我的母亲告诉我:在我幼小的时候,人家把肉类放入我的口里,我就立刻吐出来。当时她有一种见解,以为食肉可以帮助我的发育――许多母亲都是如此的想法――因此
医禅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条支脉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不但具有神奇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深幽古奥的医学理论。禅医,是在佛教禅宗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医学流派,故此人们俗称它为禅医。它不但有中国传统
(一)从宇宙起源的科学学说认识佛说宇宙在过去的数百年当中,天文学界对于宇宙源起的研究,是从哲学上的推测趋向于科学观察与求证,而扬弃了宗教的启示。甚而引起一般对科学与宗教及哲学都只有一知半解之流走上打倒
因果律是个既简单又相当复杂的宇宙物理运动现象。古代澳州人有一种打猎用的工具叫作飞曲尺。它是用木棒制作的,造型近似中国汉字的人字形,这种飞曲尺,经现代航空学家鉴定,认为这是一种设计十分精确的飞行器,打猎
一、 一九八七A超级新星的诞生这件今年一九八七的天文界大事,就是在二月十三日之夜,无线电天文望远镜电脑收到了大麦哲伦星云(Large Magellanic Cloud)从十七万光年外发射的光芒!今年一
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偈句云:「三世一切说,菩萨分别知: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如是无量世,觉悟相不同,方便究竟行,具足诸佛智。」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第卅二
设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群集了世界顶尖核子物理学家。其中以义大利核子物理学家卡洛,鲁比亚博士(Garlo Lupia)为领导的美国与西欧各国科学家一百五十一人,于一九八三年宣布从实验
当代的尖端太空科学与尖端物理学,已经从精明仪器观测与高能实验室的实验,把宇宙的膨胀发展历史倒卷,一直追溯回到源头,证实了宇宙是从一点空虚发生大爆炸膨胀而形成了这物质宇宙的,时间大约是一百五十亿年之前。
提到释迦牟尼,一般读者大都知道他是佛教创始人,是西天佛祖,后世也常以如来佛称呼他。但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与后世所说的佛及如来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等同。释迦牟尼是佛,是如来,但佛、如来并不就是释迦牟尼
一、前言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
佛陀对整个法界的形成,称为缘起,缘起的主要内涵,佛陀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意思是说,整个宇宙的形成,都是观待倒立,待彼有此,待此有彼。以大自然界言:待上有下,待下有上
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扩开去,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再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