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通智胜佛--烦恼即菩提
2025-03-17 07:03

我们应常作如是观:我们不是予佛法还不够了解,就是没有如法下功夫修学,要不就是对生命之存在本质洞悉得还不够清晰。这些,才是我们烦恼的根本。然而,一个人若彻底没了烦恼,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没烦恼的众生是诸佛,有烦恼的众生是我们凡夫。讲白了,凡夫要修行,那还得感谢烦恼,因为菩提不能无中生有,它是由烦恼转成的。是烦恼促使我们修行解脱,它是我们修行的最佳资粮。我们修行的实质,就是转烦恼为菩提,从而得到永恒的大安乐,大自在。

试想,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有谁能够永恒地找到幸福和快乐呢?不出离三界六道,这一切都仅是一种痴心妄想罢了。人生一世,难道我们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一生中都只对我说好听的话,做合我心意的事吗?那样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在世俗的追求中,许多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无论构建在物质基础之上,还是构建在精神基础之上,抑或兼而有之,都无一不是“拿来主义”式的,即便有付出,我们也只会讲究我们自以为对的标准之下的“公平或合理” 。然而,世上本无统一与绝对的标准,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标准,皆是心识强行所分别的结果。况且予人予己还极有可能是双重标准。所以这世界,唯有人的凡夫心在大妄想大纠缠,处处是人与“我”,物与“我”,其幽微和深邃之微妙,真是令人不可言状。这一切,已注定我们对自身及宇宙万物在感知上的不可究竟,除了体证自己的妙明真心,通达真如的本体,否则,谁开口回答一切存在,谁就堕入不究竟和悖论的泥潭!谁执著于这一切,肯定就是苦海无边。

唯有圆满才是平等一相和本来,可我们一直却在缘起与妙有、妙用中,认幻为真,以假为识,迷失本性本觉,试问何来大自在和永恒的安乐呢?那么,从终极上我们能去哪里呢?我们当然可以离苦得乐,大烦恼就是大自在,大自在就是大智慧,是永恒,是涅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转化和体证。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因无明而暂时迷失了本觉,可迷失不是没有和丢失,它永远都在,关键是我们暂时还不能知道不能认证,因此才会为生命分段进行的生死形态,世事的无常而不能自主。修行,不过是我们为了彻底解决一切问题,毕其功于一役而应付出的代价。

如果人生几十年,注定要付出这样那样的代价,我们真还不如将这代价用在修行的这个刀刃上。这才是真正的一本万利的事呵。佛法讲来讲去,不过是告诉了我们一种思维的方法,以及实证上的可能性与自由度。一个人不能通达自身性命与心灵的全部秘密,再用这种“残缺性和先天不足的凡夫心” ,将“我” 之外的一切对象化,那就注定对一切的认识天生有了“残缺” ,尤如电脑程序“补丁”过程的一种轮回往返!从根本上无补于事。

别说世俗的哲学思辨和语言高度、艺术的通灵和科学的精密了(它们总是不可能完全扫描包罗万象的人心,不能全息认知和映现一切),连释迦牟尼都会说,你们说我传过什么法不对,说我没传过法也不对?那就是因为实相般若在他“传法” 这一活动中,也只能假借文字般若而依存。实质上它本身也在因果之中,胜义实相唯有亲身实证才能登堂奥。

对于修行人而言,我们若要检验自己是否有进步,完全可以体察自己的烦恼是否减少了,是否内心越来越充实、稳定,是否对神异感应之类已毫不在意?因为我们初得佛学的利益,往往就是从身心健康,减少烦恼来体现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到很大的苦、很大的冲突,遭遇很大的困境?它们从何而来?老认为是因为命运不好、运气不好,环境不好、身体不好、健康不好、头脑不好、周围的人不好,所以我不好,把所有的问题都导向外在。仿佛如果外部问题解决了,我就会变好,但事实是如此吗?这其中有很大的盲点,我们自己没有觉察、没有观照自己内心思想、情绪、欲望等,即是没有“觉知”到我执与法执在遮蔽本性。因此,在解决外在问题时当然就会纠缠不清,如此素质,我们如何证道?

当我们内心打开来时,我们就有觉醒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敞开,就无法觉醒。是人都会有着许多情绪、思想、愿望,这些都是遮蔽住我们觉知、觉醒的障碍,所以须将这些障碍排除,内心空灵,那觉知、觉醒才会出现。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我们会发现实是自己整个的思绪都会被某件事所占据(心随境转),我们总是设法将一个状态、现象改变成另外一个状态、现象,而不是去看它的本质,这就是没有觉察。一个有觉察力的人,他能从现象中因觉察而走向觉醒、醒悟,导致一种照见、明白、观照。

有些人常说,我知道我在生气,我知道我自己业障深重,我知道我命不好,我知道我的修行不行……这实际已是“诸行有常”了。诸行无常,三世因果,我们当真有那么大的智慧洞见自身的一切么?再说,知道了又如何?学佛乃大丈夫行径,知道了岂再能让自己无能为力,身不由己?换是我自己,连“我”还处在当下这个困境里,状态里也不行,我一定要改变,要做自己的主。播下解脱的因,必得解脱的果。

在做功课,训练禅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如是观照,我们应同“自我”、心灵、宇宙与大自然、社会、他人、他物,一切的一切取得“和解”,取得相容、取得“复位”。因为,存在的本来即是如此,法尔如是,物我原本一体。一切内外在的冲突,全都源自于内因,在于心。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要“得到、占有、支配”,如果内心清净,无所挂碍,我们早已证得菩提了。佛经上说:“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根尘万缘一概放下,过去未来一概不想。内心直观当下念头,往来起灭。勿随顺,亦不断除,只静静看著——如是日常中练心止妄,如是功课中训练禅定,我相信一切人皆能此生便成就无上菩提。

我们应该看到,有一些学佛人是空有修学之心肠,因其佛法知见似是而非,故不能起用正知正见照见平日实际的修持用功,导致学人长久无甚明显的进展,从而起退心并生出新的烦恼。要不便由此执取顽空后予修学无所着力,满口戏论,不能如是做到如法而不著法。更有甚者,尤如禅门大德所述,折腾来折腾去,还是关在黑屋里做鬼活计。修证不得力,自然身心、生活都不受用。

修行人的烦恼,一般多为宿世、今生业障所致,还有就是不如法造成的,无论干什么点点滴滴心里都在挂碍。老实讲,佛学虽在于身体力行的实践,但此前掌握的知见和义理正确与否也事关重大。我时常强调(也时常鞭策自己),一个学佛人若对般若空性,中观、唯识等义理无有一定的解悟,恐其修学境界不会太高。我们如果总是予真俗二谛无法辨析、把握,自然在生活与修学中,不是执空便是执有,试想,何来正确的止观双运?假设修止不得力,修观就更不会得当了。没有正确的禅定,智慧德能肯定就打不开。

我们应该明白,修行就是为了解脱和自在,为了放下,如果我们凡事内心崩得太紧,应境对人时,凡事都要格外冒出一些是非对错的观念来替一切言行“验明正身”,这恰是大烦恼。放不下“我”,舍不下“我”,自是烦恼多多。有些人一直在做功课,也在尽量地利益众生,内心却苦恼不已,一会儿在意功德,一会在意别人,说到底还是放不下“我”。我,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呵。其实,别说是做功课和行善积德,哪怕就算我们真做错了什么,有了什么不对,不外乎马上认真忏悔、反省,能立即提起正念、正见就是了。否则我们就不是在修行,而是在“增加痛苦和烦恼”,我们还不如不修行哩。修行就是为了放下,为了自在,为了智慧解脱。

只要我们不是刻意纵容自己,只要是一直在努力进取着,心态上就一定要轻松一点,把心量打开后,或许生活与修行的效果都会更好些。再说,我们无始以来不知熏染了多少业力习气,一下子就做完美了,我们岂不一步到位地成佛了么?各位,先把我们的心打开,观想它如蓝天、大地乃至虚空一样,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一切尤如平静的水面,澄明地映现一切,了无挂碍,如是如是……

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修行一定不会在别处,烦恼在何处,修行就在何处。修行并非是一个离此依彼的对立概念,禅本来在当下,修行本来在当下,智慧解脱即是依身边事。诚如《维摩诘经》云:“一切尘劳,即如来种。” 《中论》有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诸法性空而有缘起,有种种缘起显现万法,关键应知法性本空。学会以如如不动的“我”,看住五蕴假我之攀缘心的一切升灭,只要我们加紧努力,创造条件,定能改善因果。要知道,克服一点就算过一次关,生生世世,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六道轮回中滚打,染著了多少不良习气与生命信息。正因为不好才要修正自己,肯定有反复、起退心的时候,这种情形很正常、很普遍,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与现实生活相隔离,应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良习气和烦恼,坦然面对一切恶果和逆境,坚信自己只要一心向善,道种永存,不断修正自己,一定就有成功的那一天。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们千切又别枉过了此生。

人生短暂,光阴似箭,我们不要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了,不要再让“心”总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打转转。我们本心是主体,心念是客体,我们历缘对境时,常跟着心念走,这就是反客为主,自己如一直觉都得这一切很正常的话,这就是错上加错了。无论做功课,还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佛法的行持是不二的。凡事都有主次,在未开悟见道之前,我们一定要以自我的修持与完善为主,尽可能不计人我是非。六祖慧能有云:“他非我不非”,一直在计较和在意他人的是非,只会增加自己的邪见和嗔心,事实上,一个人既然有时间管闲事,妄论是非,还不如将心放在自己身上用功。修行人应心量广大,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自私立场下的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讲实在的,人们常说神通和功夫,我看这才是最大的神通和功夫。

还是那句老话,初学者千切不要动辄运用佛学的义理和心要一一对照、应证自己的日常生活或修行状态。佛学的义理和修证境界浩瀚无边,多姿多彩,在一个台阶只能领悟一种高度的风光,我们既然不能一下子站到最高处,我们的许多感觉、判断、思维就未必正确。太执著了会生出多余的烦恼或魔障。只要我们坚持做功课,多看佛书,攒积善业功德,心性和人格就会自然完善,同时生活上也自然会趋吉避凶,烦恼、坏毛病与不良习气、行为便会日渐消减。一定要坚持“此消彼涨”的原理!

同世间的道理一样,一切成功都是事在人为,对于修行人而言,有的人修一辈子便成功了(密法里还有七天就即身成佛的),有的人则可能生生世世都在修,有的人今世只求往生,有的人则在瞬间便可以开悟见道,有人对佛学半信半疑,有人只信气功外道,甚至沉湎于信持邪教,还有的人根本就对任何修行都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长命百岁、朝生暮死的心路历程是一样的,时间毕竟是相对的东西,谁不是为了“活”得更美满而存在于世间的呢?众生都有一颗求取美满和幸福的心,这个心,足以让我们都成为“有缘人”。

时间是相对的,而成佛却是绝对的事实——只要我们肯从当下努力地进取,如法认真地修行,不要只纠缠于暂时的“事相”和“因果报应”,肯痛下决心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大愿、生勇猛精进心,坚持从“因”上着手下大功夫,那么,人人都可以同释迦牟尼一模一样,获得关于宇宙万物万有,一切存在的大智慧、大觉悟,修证出我们永恒的无生死、无升灭、不轮回的“真我” 。祝福大家!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惠空法师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吃得快的人,吃完之后就静下心来,提起话头继续参,不让心思放逸。因此在等别人吃完饭的这段时间,一样可以用功!大

与烦恼相处

◎ 印 一如何与烦恼相处?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当前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些海量知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来面对这些物质沸腾后面的心灵恐慌?价值多元化后,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世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修行时要懂得扭转烦恼

◎ 宗 性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就是中随烦恼。意思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大不小,处于中间。这种情绪只有两种:无惭、无愧。我们常把惭、愧当做一个词,说某个人不知惭愧。什么叫惭、愧?在佛法里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不生烦恼的妙招

我给大家说这个例子就是说,我这个人就是能真诚傻到这个分上。要说假话,我也没说过,我不知道说假话啥滋味,反正我想最起码脸红,心里忐忑不安,大概应该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告诉你的都是真话,这样大家都会觉得很潇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断烦恼

◎宣 化烦恼没有穷尽的时候,但是你要断。这个断可以改一个变字。怎么变呢?你若有烦恼,你把它变成菩提。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断了烦恼,就断了菩提。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断,留着一点点,因为你若把烦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心怀感恩能减少烦恼,施惠心是傲慢心,也是烦恼

圣严法师佛教是一个报恩、感恩和怀恩的宗教,特别是净土法门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众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这种观念也就是度众生的基本立场。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慈悲所以要度众生。如果想要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林清玄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入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憨 山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紫柏大师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

不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

究竟是谁在烦恼

◎ 圣 严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果我们用佛法的观念,向自己的内心观照、思惟,就不会与烦恼相应;但若往外观看,贪瞋痴慢疑就会随之而来。曾经有两位泰国比丘来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杜大宁人是感性动物,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随时保持理性,总有遇到烦恼的时候,一些烦恼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它,可有些事情是我们解决不了的。当遇见这样的烦恼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郁

对治烦恼

◎ 星 云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句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烦恼与生活

净 慧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断烦恼二法

断烦恼二法◎ 圣 严  现在主义 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 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此偈是说,以菩萨的智慧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互相交错而不可分割的,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多生欢喜 莫生烦恼

◎ 梦 参一般社会上讲精神战胜物质,佛教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肉体我们可以战胜它的。用什么战胜?用佛教授我们的方法,放下看破,就会自在了。如果是你有病,三分病,再加你七分的挂念,完蛋了,你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烦恼尘尘了脱

◎ 虚 云古人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才说打七,明天就是解七了。依规矩,明天早上要考功了,因为打七是克期取证的方法。证者证悟,见到自己本地风光,悟到如来的妙性,故曰证悟。考功就是要考察你在七天当中的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烦恼的基本内涵

烦恼的基本内涵◎ 廖乐根到底什么是烦恼呢?在佛教中,烦恼具有扰乱的意思。《成唯识论述记》明确指出: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可见,烦恼会扰乱有情众生,使之身心不得安宁。烦恼虽然很多,但它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烦恼皆因强出头

烦恼皆因强出头◎ 杨 绛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心 律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得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