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2025-03-26 07:23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所以说禅定非常重要。

禅定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我们现在虽然学佛好多年了,但是心还是静不下来,定不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禅定有禅定的基础,还是基础没有打好,自己不会调整身心。心态也非常重要,身要依止寂静处,寂静处就是修法的环境。寂静处不一定是山洞或者寺院,哪里都可以成为寂静处。真正的寂静处是具足禅修因缘条件的地方,若是修禅的条件不具备的话,山洞、寺院也不算是寂静处。家里或者其它道场里也一样,禅修条件具备的环境与地方,都可以成为寂静处。大乘修行者,尤其是你们这些在家居士,不可能经常在山洞或寺庙里修禅,还需要在自己的家里、在单位,或者在生活、工作的地方修禅。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修禅定呢?也能修,因为条件、环境是自己创造的。

佛在经中也说过,修禅定需要环境——寂静处。若是没有一定的福德资粮,根本也遇不到、找不到这样的场所与环境,所以积累福德资粮也非常重要。

修七支供或者修前面的几个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禅定的基础。若是你把这几个内容都修得差不多了,修禅定就没有问题,就不难了。若是前面这些修法没有修好,修禅定也很难。

六波罗蜜多也是有次第的。很多经文里讲,它们是因果关系,前是因,后是果。一般的情况下,布施波罗蜜是因,持戒波罗蜜是果;持戒波罗蜜是因,忍辱波罗蜜是果;忍辱波罗蜜是因,精进波罗蜜是果;精进波罗蜜是因,禅定波罗蜜是果;禅定波罗蜜是因,智慧波罗蜜是果。前面的几个修法,都是禅定的基础,是禅定前提的修法与条件。

比如说我们今天讲禅定,然后你要修禅,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都修得差不多了,有一定的成就了,在这个基础上修禅定就容易了。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主要就是断除贪心和吝啬心。如果没有去掉对物质的贪着心,然后持戒、忍辱、精进这几个也没有做到,修禅是修不好的!

都知道禅殊胜,都知道修禅好,尤其是在内地,禅宗比较兴盛;但是很多人都修不好,修不长。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基础没有打好,前面那些没有修好。刚才讲得很清楚,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环境、寂静处也是修来的,没有一定的福德资粮是不会遇到的。在各地,圣地、山洞有很多;但是寺院、道场里面不一定具备修禅的机缘与条件,不一定是修行的寂静处。你得考虑这些。

简单地说,不追随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执着于现在这些六尘缘法,心不散乱于外境当中,心自然就能安住下来。进一步说,不追随过去,不刻意地去想过去的事;不迎接未来,不刻意地去想未来的事;不执着于现在,不刻意地去想现在的事,它自然就停下了。

什么叫禅定呢?以前也讲过,定是不散乱。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叫禅定。

禅定的支分,可以分好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就是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菩萨和佛的果位。也有有相和无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无相的主要就是无我、空性这些,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现在是观修阶段,一定要思维观修。有的人就不愿意思维,不愿意观修,就那么糊里糊涂地坐着,觉得舒服。有的人以前还学过一些不好的邪法,现在还有这个串习,改不过来,这个非常危险。刚才说的,这种人不能解脱。我们有观修,也有静修。现在是观修阶段,尤其是闻思阶段,以思维、观修为主。

修六波罗蜜也是有次第的,都要按次第来。前前是后后的因,没有前前的这些因,不会有后后的这些果。禅定哪有那么容易?你现在修禅有困难,心静不下来,无法安住,问题在哪里?前面那些修法肯定没有修好,肯定是这个修禅的因缘和条件没有具备。怎么办呢?抓紧时间,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真的,你们不着急啊?寿命是无常的,现在这个学法修行的机缘也是无常的。

我们这些人,都像是屠宰场里待宰的牦牛,都要被抓、被杀,都要死!屠夫来抓谁,抓男的还是女的,抓老的还是少的,不一定!真的,别以为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别以为自己现在忙,等退休以后再学修。你可以等,但死亡不能等你。学法修行的机缘也是,现在闻到佛法了,而且有这么好的学佛修法的机会,这个也不可能是恒常的,随时都可以变,随时都可能没有。今年我们很好,有学佛修行的机缘,到明年就不一定了,再过几年也不一定了。

现在我们有了修法的道场,有了法本,也有了上师、善知识,修行的条件都具备了。但这些都是无常的啊!说没有就没有了,说变就变了。真的,大家要抓紧,抓紧!到了明年就不一定了,再过几年就不一定了。修行不能等待,因为死亡不会等待你。为什么心态那么稳定,还不着急呢?是不是和阎罗王通信了?是不是告诉你了:你现在没事,别着急,等你退休以后学佛,修行得差不多了,我再来接你。是这样说的吗?这些都没有明白,还装修行人。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上师是你在镜子前映出的那张脸

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

达真堪布:这样念佛才有用

达真堪布:这样念佛才有用学佛修行的过程一定要如理如法,明理很重要。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础的修法都没有,还去学佛信佛,这都是迷信,都是盲修瞎炼,永远成就不了。很多人学佛修行很长时间,但是始终达不到效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陈兵:发现“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应该怎么办?

问: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个上师,道理讲得非常令人尊重,后来又发现这个上师还有神通,她就皈依这个上师。但后来发现这个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并要求她做她不愿意的事情,她应该怎么办?答:选择上师这件事情,在密

智敏上师:说戒律过时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智敏上师:凡夫说一切不执著 听起来高深但是假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智敏上师:不能断恶 即便修善也非真善

我们说佛的功德主要的分三科: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那么第一个断德是最重要的,在断(恶)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断的功德没有,你智慧再大,帮助你的烦恼,你悲心也不会纯粹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

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师肯定会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也一定有圆满的灌顶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上师与活佛的区别

上师有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的不同。传法上师具有一定的修证,可以传法,但没有灌顶的资格。金刚上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证量,并经过大成就者或传承的认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刚上师才具备灌顶、传法、引导的资格。藏

上师指的是什么

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西藏佛

上师是什么意思

上师两个字在汉语或汉地学佛群里真是个令人好奇、敏感、敬畏、带有强烈佛学色彩的词汇,很多人都对此很感兴趣。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

什么心态能对上师生起信心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上师的含义是什么

佛说:“谁想到我,我就在谁的面前。”现实中,想到佛的人很多,但见到佛的人却极少,是佛没有守约吗?有一个故事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创立唯识学的那位尊者无著,曾入山闭关十二年,专修弥勒菩萨观想法,期望见

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区别

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区别:我们皈依的师父、传一些佛和菩萨心咒的师父、传教显宗佛法的师父、讲一些佛法的师父、一般密法灌顶的师父,都可以叫作“上师”。上师不是上师宝,也不是根本上师,你拜了一位上师之后,还可以

上师对修行人的意义是什么

“上师”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

对上师如何称呼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名讳,《事师五十颂》中也说,对上师不能直呼其名,须冠以“最尊贵的”、“尊敬的”等敬语。同时在尊长面前,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从而藐视长辈。“称尊长,勿呼名”:我们在日常行为中,

上师是佛吗

上师两字在佛门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也非常大,而且想要修行变得顺利也是离不开上师指引的。因为上师对修行有很大帮助,也能为修行指引方向,所以有的人就想知道上师是佛吗?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以下的回答吧!显宗里

上师具备什么功德

所谓的具德上师,一定要具备如下的功德:第一、相续清净从未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三昧耶戒。相续中无比清净,这甚为殊胜。第二、博学广闻长时间清净地闻思修佛法,对经律论三藏的学习系统、细致、全面、深

十波罗蜜的介绍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