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皈依三宝了,就要听佛的教导,修持佛所教的方法,跟着这些僧众、善知识们学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自的愿望:求世间福报的一定能得世间福报,远离世间的这些恐怖;求自我解脱的一定能获得自我解脱,远离轮回之恐怖;求证菩提佛果的一定能证得佛果,远离二边的恐怖。
你仅仅在那儿坐着等加持是不行的,你还不明白什么叫皈依。皈依就是皈投和依靠。
皈依佛,就是以佛为究竟的导师,听佛的话。“我只听佛的,不听其他的”这个决心叫皈依佛。明白了吗?不用说天魔外道,家亲眷属,世间的国王、总统、领导,连我自己的也不听,只听佛的!大家有没有这个决心?如果有,这才叫皈依佛。
大家嘴上都说“皈依佛”,结果还是一意孤行,你们什么时候听佛的话了?哪怕你今天要承办世间的利益,今天想发财,也要听佛的,这样你才能成就这些利益,否则你没法得到这些。即使你现在得到了,也是以前修的,这是在消耗福报,将来要堕落恶趣。
如果你要求自我解脱,要圆满成佛,那就更要听佛的了,只有佛才能教给我们断烦恼断我执的方法。为什么说我们唯一的皈依处就是佛?佛是智慧,听佛的话就是听智慧的,这样是不会错的。

皈依法,就是指按照佛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修持: 将来继续得到人天福报的方法,获得自我解脱的方法,能二资圆满、获得佛果的方法。你要到人天处,或者要到解脱的彼岸,或者要获得佛果,佛法是唯一的道路,唯一的方法。
皈依僧,僧为究竟的道友,是我们学佛修行中的伴侣,他们已经不退转了,若是跟着他们学修,我们也一样能成就。所以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跟随他们认真修持,最后就能获得究竟的果位。
皈依三宝要有这三种决心,有这三种决心才能获得戒体,才是真正的皈依。若仅仅是在形式上做个皈依,然后就在那儿守株待兔,最终一定会大失所望的。皈依不是举行个仪式,领个皈依证就可以了,皈依是要得到戒体,你下决心了才有戒体,有戒体了才有力量,才有动力。这叫皈依佛法僧三宝。
以皈依导师、道路、道友的方式皈依三宝,这叫因皈依;从心里下决心,一定要获得三宝的果位,这叫果皈依。最后的果皈依只有一个,就是要获得佛的果位,因为佛的果位是最究竟的。
大家心里有没有下这样的决心?若下了决心做了决定,相续中就有戒体了。有了戒体才可以说是皈依三宝了,皈依三宝的同时才算是真正走进了佛门。

End
达真堪布:这样念佛才有用学佛修行的过程一定要如理如法,明理很重要。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础的修法都没有,还去学佛信佛,这都是迷信,都是盲修瞎炼,永远成就不了。很多人学佛修行很长时间,但是始终达不到效
今天的道人不懂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法,不得不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道路。一类人是修炼那些随处可见可学的道术,可这样的道术,却很难修成正果;另一类人的修炼,迷茫于难遇的修真法门。1今天人们知道道门崇尚修命
壹特异功能,其实就是人的本能。通过修行,人人都可以拥有。我知道,很多人练过气功,对修道、宗教等事情很感兴趣,可是练了多年,也没出功能。这里原因有两个,一是你没得真传,二是你目的不纯。没得真传这个原因好
一、天道定律修行真正的进步,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越来越遵循天道承负、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天道(因果
近几年,各地纷纷出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成就不坏肉身的报道,似乎坐缸成为肉身不坏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很多佛教信徒也特别热衷于坐缸,把坐缸看成佛教传统及检验修行成果的手段,故有必要就此问题作一厘
释迦牟尼佛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逢此佛出世,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得燃灯佛受记,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燃灯佛到底是什么佛?由于燃灯佛曾是释迦佛因
来自:佛光大辞典: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
我们就生活在因果里,今天的果,是因为昨日的因,今天的果里,又含藏着明日的因,因和果相互牵连,有因就会有果,因和果本为一体,果里含藏着因,因里含藏着果。因和果循环不断,互为牵连。世间万物,因因缘和合而成
说起佛教中的“三藏”,就要从佛教典籍的分类说起了。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
佛教的“舍利”有种种不可思议之处,“舍利”在一般人看来是颇为神秘的。而且,舍利也不只是身体内的产物。有些得道者……直指人类自身最后一块神秘之处。为什么只有佛法的大修行者、成就者才能留下多多少少、大大小
舍利子是一种结晶体。舍利,梵文(śarīra),译为设利罗,是指人的遗体、尸骨,而舍利子就是从遗体烧出的结晶体。舍利子是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结晶,也是说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见证,可以坚定弟子修行。因此佛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劫”这个词儿,在佛教中并不是灾难或磨难的意思,更不是玄幻电视剧里“度劫”的那种说法。佛教里的“劫”,来源于梵语Kalap,其实是古印度的一个时间单位。佛经中,有一些时间跨度超乎了普通人的想象,无法用
我们皈依三宝了,就要听佛的教导,修持佛所教的方法,跟着这些僧众、善知识们学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自的愿望:求世间福报的一定能得世间福报,远离世间的这些恐怖;求自我解脱的一定能获得自我解脱,远离轮回之恐
坚牢地神也就成为密教之中份量最重的护法诸天之一,善无畏大师翻译出的地天仪轨一卷,则明细的记载地神对于众生的不共加持,谓“富贵无极七珍无限,速成一切悉地。”然实则世俗之中不乏多有修持坚牢地神乃至善持地神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饿鬼道是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众生。又作饿鬼趣。按鬼类中有夜叉、罗刹等具大威力者,故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多称饿鬼,盖鬼类中以饿鬼最多之故。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
确实,木制佛像又烧不出舍利,那只是佛的象征。佛在自性之中,心中有佛是关键,礼佛、供佛、定时课诵确实算是一种形式。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作为提醒和保障,时间一长,还有几人能够确保自己学佛的初心不改呢?好比一
禅定分三种:1、凡夫行禅定;2、义分别禅定;3、缘真如禅定。1、凡夫行禅定:耽着明乐无分别的觉受。耽着:耽搁,执着。明乐无分别: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沉迷执着在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妙味里面而观修,称为凡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不恼害众生是持戒,这若是在外境上修,在外境上达到圆满,那肯定是要把这些鱼、龟、牛、羊等可怜的受苦众生都迁移到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在世上再也没有一个受害者,再也没有一个受难者,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谁也做不
在藏密中,有一尊能赐给信众财富的财宝本尊,这就是宝生佛,梵名Ratnasambhava,又称宝生如来。在一些显宗经典中,祂又被称作“南方宝幢佛”或“南方宝相佛”。由于显宗经典对祂的记载很少,所以汉地的
成佛的时候,布施波罗蜜已经是圆满了的。要圆满布施波罗蜜,不是在外境上修,而是修这颗心。若是在外境上修,在外境上要达到圆满,这是不可能的。比如,财布施就要遣除三界一切众生的贫困,那么往昔的诸佛,包括我们
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的时候,对于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无有差别同等施舍。因为众生最可怜的地方,不是没吃、没穿、疾病这些暂时的困难,而是众生愚痴
不净观,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之一;不净观与数息观,合称二甘露门;此外,观身不净,来也是四念处自之一。不净观通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