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孔雀明王造像2024-11-19 09:17
◎ 燕 然
四川安岳与大足四处孔雀明王造像在中原很少见,几乎在传统的佛教史上看不到,只能归于密教之类。中原地区常见的明王像是佛和菩萨的愤怒像,简单说是露出的骇人面目,这是佛教中威慑的力量所在。只有孔雀明王例外,虽然叫明王,确是菩萨的慈祥装扮。孔雀明王顾名思义,不骑狮子不骑大象不骑马,骑着一只大孔雀,辨识度极高,就是造像的平衡度不好把握,上面莲台、神明肉身和背光又大又重,孔雀细腿底盘小,好比骑个奔跑的大鸵鸟不太稳,根本无法平衡。
骑孔雀的神仙不止孔雀明王一个,佛教五方佛中的西方阿弥陀佛也是骑孔雀,在北京世纪坛展出的敦煌285窟(西魏538年)的壁画中,有鸠摩罗天的形象,骑个孔雀(或大鸟),他是摩醯首罗天的儿子,形象来源于印度教主神湿婆的儿子,在印度很有名,算是现存比较早的骑孔雀的神祗。四川石窟中的孔雀明王造像多是宋代,全部是单独供奉,这种骑鸟的佛教造像很受四川人民的欢迎,一般的神仙都是踩着云代步,给人慢悠悠的感觉,菩萨穿戴复杂不能像猴子一样翻跟头云,瞬间十万八千里,所以,以大鸟为坐骑是很炫目的造型,在空中自由来往,这样孔雀明王有比其他菩萨造像更明显的优势,这就是所谓品牌营销中的最大亮点,在四川地区开花结果。
关于孔雀明王信仰的依据,有关新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简介:《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是最早在华土汉地翻译和传播的密教经典。其汉译本有六种之多。收录于元藏、清藏、中华藏等大藏及日本之《大正藏》、高丽王朝之高丽藏。流传在民间的各种经折本、手抄本、石刻经、经幢以及出土的遗迹残卷等,分布地域之广,遍布大江南北,时间历各朝代。其中唐义净三藏翻译的《佛说大孔雀咒王经》、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翻译的《孔雀王咒经》算比较早的译本,中原地区有罕见的泥塑像,但是遍布大江南北的说法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事情,现在只有四川石窟保留着孔雀明王信仰的精华。
1、四川安岳孔雀洞,该石窟开凿于北宋,洞高4.7米,宽4.3米,进深2.7米,造像超过3米。孔雀漂亮而体型比较大,可惜腿以下的造型消失了,可能和大佛湾一样,没有造型。明王造像也是四肢手臂造型和谐自然,各持宝物。明王脸和身上的那些黑色,有说是彩妆颜料经长期氧化而成,有说是香火熏的,并不影响明王的整体形象,反而显得古朴。明王的宝冠与安岳地区同时期的菩萨头像一致,冠上有佛像,以为是明王的真身。孔雀明王身后墙壁雕刻的是孔雀明王经变图,左右各有一护法武士像,上侧各刻绘一组跟班眷属神像。左壁残,对应右壁刻仅有一组天帝战胜阿修罗的经变图,阿修罗的造型很酷,对阵很激烈,艺术表现性极强。
2、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孔雀明王造像,开凿于南宋,龛高5.9米,宽5.6米,深2.6米,造像高超过4米,这龛造像是最大的孔雀明王,孔雀明王身后窟壁分三层,以半圆弧面展开圆雕的经变图,很难看明白。有榜题文字描述经变故事最多,可以说是孔雀明王的模范样板。比如左侧石壁沙底比丘被蛇咬的故事,榜题文字:大藏经云,有一苾芻名曰莎底,出家未久等,这是孔雀经的缘起故事。另外有孔雀采女的故事,有天胜修罗的故事,这些故事单体造像较大,缺少些传神的灵气。
3、大足北山孔雀明王造像,开凿时间有年款题记,孔雀明王造像基座上刻字丙午岁伏元俊男世能鐫此一身。应是北宋靖康元年(1126)。这是一座可以称为石窟的造像,进深有6米,最深的明王窟,高3.47米,宽3.22米。孔雀明王造像位于窟内正中,好像代替了中心柱,窟内二面遍刻诸佛,共950尊,四周可绕行中间的明王造像,整个石窟是 完整的孔雀明王曼荼罗。在《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中,包含诸如七佛、大梵天王、帝释天等等八百多位。这八百多位佛菩萨、天人鬼神同共宣说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真言,护持佛法。孔雀经仪轨又将此庞大的阵容化简为三界道,六十多位诸神。佛菩萨和众多的鬼神共赴一会,类似水陆大法会。我们在铁栏杆外拍摄,看不到太多的细节,非常遗憾。
4、大足石门山孔雀明王造像,此龛开凿于南宋,是四处孔雀明王像中最小的一龛,也是完整的孔雀明王曼荼罗,明王像背上有巨大的背光,从造型上看不平衡,实际上明王不是骑着孔雀,只是宝座前有一只展翅的孔雀,装样子,石壁后面是孔雀经变图故事,三列小造像比较分散,看不出互相呼应的关系,据说和宝顶山的内容差不多,表达方式比较呆板,明王四肢造型僵硬,保存完整,适合近距离欣赏。
四处孔雀明王造像龛(窟),粗看都是骑着大孔雀,细看各有特色,没有相同的地方,记住这个四只手的明王像,没有明王的威慑,只有菩萨的心肠。
摘自《四川石窟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