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佛寺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汉语音译迦兰陀竹园。 据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四处奔波宣扬教理,跟随弘法的弟子常有数百人。他们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住宿。而竹林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计分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是佛祖宣扬佛法的重要场所之一。
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载,有一大长者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布诸外道。见到释迦牟尼佛后,深起信心,乃将外道逐出,在竹园中建立精舍,请佛居住。
精舍在 王舍城北门一里余,用石头砌成,门向东开。佛陀在世时,经常在此居住,并说了数部经典,以导凡拯俗。佛寂灭后,弟子在此塑造了与佛真身一样大小的佛像。精舍东面有佛舍利塔。佛涅槃后,未生怨王分得舍利,持归后式遵崇建,而修供养。阿育王时,为舍利起塔,供养于内。附近还有迦兰陀池塘。至今,竹林仍然生长茂密。精舍遗址是一个小土丘,考古人员已经发掘出迦兰陀地毯,以及其它一些少量的文物,但学者现还不能确认。
另说竹林精舍是 频婆娑罗王为 佛陀捐施建造的。
还有一说是当年佛陀带了三迦叶兄弟和徒众千人,到摩竭陀国去,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虔诚皈依,并且在王舍城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
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初期,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来皈依,成为座下高足,追随佛陀弘扬佛法。他们原本都是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的弟子,无意间听到五比丘中的阿说示诵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知道有佛陀在世,随即到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后,就带领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来皈依佛陀。这件事不但成为佛陀时代的一桩美谈,更传诵至今。
除了供养护持佛陀与僧团之外,频婆娑罗王经常到精舍请示佛法。如在《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中记载,佛陀对国王宣说五蕴虚妄、三界不实,与一切无常的道理;频婆娑罗王当下证得法眼净,欣然请佛传授五戒。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般老百姓也都争相来皈依佛陀,求受五戒。
此外,如《持世经》、《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佛说转有经》、《佛说般舟三昧经》、《持人菩萨经》、《私呵昧经》、《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等,都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所说。
在印度苦行林修行的沙门,平常多半散居于各处,一到雨季,他们就得各自寻找安居场所;等到雨季过了,大家又回到树林去。当佛陀的教团越来越庞大后,就有必要为上千弟子找个安身办道之处,因此竹林精舍的辟建,实在是佛教僧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盛事。
摘自《鞍山佛教》2017年第4期
End
温庭筠禅房无外物,清话此宵同。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 橡霜诸壑霁,杉火一炉空。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 摘自《温庭筠诗词集全编》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书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诸体皆已完备,其中尤以东晋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文人书家在行草书体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魏碑笔法、体势的成熟为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了清中期以后碑学与帖学两种
◎ 李 澜目前所知,文献记载的雀离佛寺有三处:一处位于古代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处位于新疆库车的苏巴什遗址,还有一处位于北齐的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三个不同的地方都存在名为雀离的佛教
◎ 荣新江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新罗僧人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是我们研究八世纪前半叶印度、中亚的宗教、政治形势以及中印关系史的重要依据,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自罗振玉以来,整理、校注、翻译者,代不乏人,且
◎ 袁 牧 隋唐是汉地佛寺繁荣和定型的时代。唐代已有僧人所建的兰若,地方富人供养的山房、昭提,里坊、村落中的佛堂(邑里佛堂院和村佛堂),以及京城、八道、各州的官立寺院(敕建和奏请赐额)。唐代佛教宗派渐
第一座佛寺竹林精舍竹林精舍,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汉语音译迦兰陀竹园。 据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四处奔波宣扬教理,跟随弘法的弟子常有数百人。他们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
印心精舍释名自古佛佛道同,心心相印,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入世度生。自我释迦佛后,历代祖师及诸大德因之,皆当仁不让之意也。今吾人亦为此大事而设印心精舍,道场虽有大小之殊,宗旨岂有异哉。大事者何,明心见性是
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在中印度憍萨罗舍卫城南方。相当于今尼泊尔南境,近于拉波提(Rapti)河南岸之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祇树指波斯匿王的太子逝多的园林,给孤
精舍,是梵语寺院的翻译,无论大小的佛寺都被称作精舍。中国佛教道场,以精舍为名,是从晋代开始。精舍的本义,以佛教的解释乃是精练勤修的行者所居之处,称为精舍,精舍中的住众,没有一个是粗暴恶劣的,粗暴恶劣
精舍,梵语称为“Vihara”,又叫“伽蓝”或“僧伽蓝”,英文称为“Monsterises(僧院)”。起初,精舍为僧人的讲道场所,后来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其后逐步设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以今天印度的精舍
在舍卫城南郊二公里处,有一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然而这处园林属祇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即与太子商议,请他让渡。太子心中不愿,于是为难他说:“只要你用黄金铺满园子,园子就属于你
佛陀到各处宣扬教理,弟子很多,常有数百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住宿。频婆娑罗王是一位仁慈的国王,他笃信佛教。他希望佛陀和僧众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就选择一座清净的
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众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濡目染下心生欢喜,和三宝结了善缘。“多么庄严的佛
竹林精舍,是过去历代诸佛都会去住的一个精舍。灵鹫山的余脉围绕着, 竹林精舍里有清泉自然地流淌,青青翠竹,巍然清凉。释迦佛陀在竹林精舍修行讲法,教化了许多众生。还有灵鹫山,佛陀常常在灵鹫山月光岩说法台,
舍卫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莲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就证得阿罗
佛陀下了象头山后即往王舍城,到其郊外一所名叫善住的寺瑞安顿下来。在王舍城,佛陀的传闻愈来愈盛。摩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到善住寺拜访佛陀,一叙久别之情,并听佛陀的教法。国王感激而道:「当
浅谈佛教寺院殿堂布局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一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
伽蓝(众院、僧院,生长道芽圣果处);招提(四方,四方僧众皆可住之道场);道场(佛成道之处,原指菩提伽耶,后指一切修道处);阿兰若(远离闹市人群之居处,有达摩阿兰若,摩登伽阿兰若,檀陀伽阿兰若之分,分别
一、我国最早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白马寺。二、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
中国最大佛教寺院——南海禅寺南海禅寺位于河南省汝南县城东南隅。占地300余亩,宏伟壮观,工程浩繁。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边长80米的正方形,超过故宫太和殿与山东曲阜孔府大成殿的规模,号称“亚洲第一殿”
中国佛寺建筑秉承天竺佛寺建筑的特点,也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两种。依山式印度的“支提”式也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也称“塔庙洞”,凿得深长,昏暗无光,洞顶立一座安葬高僧的陵墓,如
一、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二、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五乳峰下
普济寺,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顶,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供奉的是观音的主刹,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县的佛光新村,于公元857年建成。寺庙历史悠久,寺中佛教文物珍贵,有“亚洲
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少林寺因地处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天竺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