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东坡三悟及这一喝有多重
2024-11-09 08:31

东坡三悟及这一喝有多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

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初次见面,苏东坡便问: 听闻禅师禅悟功高,请为在下讲解一下,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问道:请问这一喝有多重? 苏东坡无言以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摘自《四川佛教》 2009年第1期

End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和东坡歧亭戒杀诗

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浑沌笑蚶鏚,暗弱欺鸡鸭。血色蚀刀碪,腥烟蒸帷幂。不思味报至,铁网火洞赤。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譬如遇赦

人的怨恨有多可怕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给牛触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贱价的将牛出售。当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但不饮水

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山里有一座小寺,寺里只有禅师与小沙弥师徒二人。有一天,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座大山吧。

李炳南: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 彭印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

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

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要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并有助于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宇宙中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来帮助你实现目标和梦想的,要么为了考验你,要么为了成

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

广 钦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福的深浅,视所吃的苦多寡而定。如果人人愿意吃苦,则人人都可成佛,可到西方,莲花化生,我们出家人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气,所以应福慧

东坡三悟及这一喝有多重

东坡三悟及这一喝有多重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水陆法会的缘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诗、文、词乃至书法绘画各领域,都辉耀千古。同时,他的思想贯通儒、释、道,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苏东坡与禅宗高僧们交往的故事佳话,尤其是和佛印和尚之间的往来机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在没有什么讲头;在你们还以为不十分要听;因为各人的心行上差得太远。我亦不能不尽我的天职,只好一层一层讲下去。用功的人,对于世间上名利、荣耀;冤亲、贪爱

禅对生命有多重要

禅对生命有多重要◎ 惟 觉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生有分段生死,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寿命不过六十、七十岁,最多也才一百多岁,俗语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寿命再长,田地房产再多,功

念佛是当下这一念的用心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了解,比如说用手打一块木板,

你的念力有多强大?

你的念力有多强大?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念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法于阴阳,一切都源于一念。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你内心的呈现而已,这就相当于你站在无穷大的境界去看整体宇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其小无内,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