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董群: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2025-04-10 08:55

闽南佛学

本文以华严宗的唯识观为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在唯识宗五重唯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严十重唯识观,以此揭示佛教宗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的层层分析从空与有、心与境、体与用、王与所、性与相五个方面揭示了识的特征;华严宗法藏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十重唯识,并以华严宗特有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方法对其加以分析,又使其带有判教的特征;经过澄观的发展,至宗密时,唯识观被改为唯心观,从而使中国佛教对这一思想的建构达到了最高水平。

作者董群,哲学博士,一九九三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为东南大学哲学系,与科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近期的工作重心是三论宗研究及佛教伦理研究。

唐代佛教宗派中,唯识宗讲识,万法唯识,华严宗讲理,也讲心,宗密曾把理归结为心。华严宗的观法中,有一种是唯识观。华严宗对唯识观的分析吸取了唯识宗的观点,又以华严方法论加以演绎.唯识宗讲五重唯识,在华严宗则为十重唯识,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宗派间的影响。所以,在对佛教宗派进行研究时,不仅要看到其异,更应看到其同。就华严十重唯识观而言,始自法藏,澄观加以进一步发挥,由宗密最后完成,是宗密在中国佛教史上将识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

一窥基的五重唯识观

在论述华严宗的十重唯识观前,首先必须来分析一下唯识宗窥基大师的五重唯识观,这是华严唯识观的基础。

唯识宗对于万法唯识的观点提出了五个层次的观想方法,窥基在其《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集中讨论了这些观法,从中可以了知什么是唯识宗所讲的识。

第一,遣虚存实唯识。这层观法是说,对于识的观想,首先应该否定众生周遍计度、普遍执著为实法的虚幻之法,肯定缘生万法的本原的存在。这是唯识宗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法空而识有。遣是否定之意;虚是虚幻、假相,指众生所执著的事法的性质。万法由识缘起,本性虚无,必须加以否定。这是空观,是破的一面,破斥众生的法执。存为肯定,实是缘起万法的唯识本体。万法依他而起,即依识而起,这是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性。在体悟万法依他而起的真理之后,能远离、否定遍计所执的虚妄而达到圆满成就的实体,为圆成实性。这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有观,是肯定的一面。这五重唯识观的第一层次否定万法为实有,以识体为有,是空有相对。

第二,舍滥留纯唯识。这层观法是说,对于上一层观法所肯定的识体又应作相分和见分的分析,否定识的相分而保留识的见分。见分指识体自身,相当于主体这一概念;相分指外境,相当于客体这一概念。识的相分不是指外在的事法,这种事法在第一层次就已被否定掉了,在此是指见分生起的条件。这种相分容易同心识之外的外境相混同而成为滥;同时,一般的众生又往往迷执于这种相分而忽略对见分主体的认识,从而生起烦恼,轮回生死,这也是滥。因此,必须抛弃这种粗陋的相分之滥境而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纯正的能见之心、主体之识。这是五重观法的第二层次,舍境存心,舍相存见,是心境相对。

第三,摄末归本唯识。见分和相分,从本末角度来看,其实都是识的末的方面,是识的自性之用,只有识的自性之体的方面才是识的本体。这一本体就是识的证自证分,见分和相分都是证自证分这一本体所缘起的现象,必须摄末归本,称为摄末归本唯识。难陀提出见分和相分说,陈那认为,这两者都是依识而起的,因而是末,能够成为两者之体的是证自证分,即自己能够证知自身有认识活动的自体,摄末归本,是五重观法的第三层次,是观识之本体,这是本末相对。

第四,隐劣显胜唯识。这层观法是说?隐去劣位的心所,显现胜位的心王。唯识宗把心识又分析成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识的识体,是精神活动的主体,心所则是相应于心王而起的种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心王与心所都能变现世界,都有自身的见分和相分之区分,因为心王为胜,为优,心所为劣,劣的心所依胜的心王而起,所以要显胜法的心壬而隐劣法的心所。这是五重观法的第四层次,是王所相对。

第五,遣相证性唯识。心王虽然胜手心所,但心王本身又有理事之分:事为心王之相的部分、用的部分,理为心王之性的部分、体的部分。相与用指依他起性,性与体指圆成实性,否定相的方面而证得识性为遣相证性唯识。这是五重观法的第五层次,是性相相对。

窥基的这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层层分析,从空与有、心与境、体与用、王与所、性与相五个方面揭示了识的特征,。第一层观法还较为粗疏,只要求去除遍计所执的虚妄之法而肯定圆成实性的存在,第二层观法则就识本身而论,去掉心识的相分,只存其见分,第三重观法,见分和相分都只是识体所起的现象之法,在它们的背后还有一个自证分作为主体,见分和相分都摄归于自证分中,第四层观法,观想心所和心王,心所部分必须隐去,而只显现心王,最后一重观法;心壬本身又可以作性相的分析,心之相的方面必须除遣,而只肯定性的部分。

二法藏的十重识观

窥基的这种分析已经相当璃细,可是华严宗法藏认为它并不完善。手是,法藏又结合华严宗的理事观而将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发展为华严的十重唯识观。法藏在其《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中提出了他的十重唯识观,第一,相见俱存唯识(相分和见分都是心识所有,都存于一心之中);第二,摄相归见唯识(作为客体的相分依赖于作为主体的见分,含摄于见分之中。这两重是讲相分和见分相对);第三,摄数归王唯识(含摄相分的见分之心又可以分析为心王和心数,心数依于心王,是由心王变现而成,没有独立的自体,摄归于心王。这是心王、心数相对),第四,以末归本唯识(这里的本末与窥基摄末归本中的解释有所不同,法藏在这里明确把唯识宗所讲的八识作本末之分,以前七识为末,第八识为本,末识都由本识所生起,末识没有自体,因此都可摄归于本识之中。这是讲本、末相对),第五,摄相归性唯识(这里,法藏依《大乘起信论)的方法论认为,唯识宗所讲的八识都是如来藏识所平等显现的识相,与如来藏相比,如来藏为性,八识为相。按照《起信论》,由不生不灭的真性之体与生灭心相和合而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有觉和不觉两种特征,由不觉而有三细六粗诸种心相产生。这是讲的性相相对);第六,转真成事唯识(从如采藏识或真如的角度而言,真如随缘而成万法,显现八识及其心王、心所、见分、相分等事相。这是理事相对),第七,理事俱融唯识(以如来藏识为理,由如来藏识所缘起的万法为事,理在事中。这种理事无碍关系是对《起信论》中一心二门关系的进一步阐发。一心二门,心真如门为理,为真谛,为净,心生灭门为事,为俗谛,为染。法藏认为,这两门圆融无碍,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一));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以四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相入关系而论唯识,事法依理而起,都以同一的本体之理为基础,没有自性,因而事法之间都可以相入圆融,事亦熔融,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或一切入一,无所障碍(二)。窥基的观法一开始就否定了遍计所执的事法的存在而专讲层层心识,而法藏在强调了理的本体地位的前提下又讨论了理所缘起的事法之间的融合性,从这可以看出两宗的一些不同特点);第九,全事相即唯识(从事事无碍法界的相即关系而论唯识。前一门讲相入唯识,是从事法的作用角度而言的,这一门讲相即唯识,则是从事法所依的本体角度而言的,依理之事,事无别事,理既无此彼之理,今事亦一即一切(三)。事法依赖于理体而存在,不是离开理体之外另有一事存在,而理体本身则是唯一的,不变的,没有这一事相之理和那一事相之理之别。既然如此,由理所缘起的事相之间也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事也就是一切事,一切事也就是一事;一事离不开一切事,一切事也离不开一事);第十,帝网无碍唯识(法藏在讲事事无碍的十玄门中,有一门是因陀罗网境界门,这里所用,即是此意。法藏以因陀罗网(四)为喻,说明事相之间的关系就象那因陀罗网上的珠子,互相映现,重重无尽,一事含摄一切事,一切事中之每一事又含一切事,无穷无尽)。

这十重唯识,实际上只有二重(第二摄相归见唯识和第三摄数归王唯识)是采纳了窥基的观点,另有两重(第一相见俱存唯识和第四以末归本唯识)则采纳了窥基的基本思想,其余诸重唯识其实足在阐释其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的观点,用圆融无碍的观点来分析心识,使唯识思想带上了华严宗的特色。从判教的角度看,法藏的十重唯识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判教观。他认为,前三重唯识是大乘始教的观点,次四重是大乘终教和顿教的观点,后三重是圆教中别教一乘的观点,而总具十门的则是圆教中同教(即华严宗)的观点。这一层分析更使其唯识观法的内容趋子丰富。

三澄观对法藏的修改

法藏的十重唯识观法是以真性为识如来藏为识,而真性、如来藏都是理体,因这种识在性质上和窥基所论的识有所不同。用哲学的语言来说,窥基的识足主观精神,而法藏的真性、如来藏或理则是客观精神。世界究竟归潦子窑观的精神主还是众生内在的自心,在法藏的体系中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澄观对法藏十重唯识观的修改,不仅解决了这一点,而且还把理法界理解为众生的本心。其修改的结果就是:第一,假说一心唯识,第二,相见俱存唯识,第三,摄祖归见唯识;第四,摄数归王唯识,第五,以末归本雎识;第六,摄相归性唯识,第七,性相俱融唯识;第八,融事相入唯识,第九,全事相即唯识,第十,帝网无碍唯识。(五)

与法藏的十重唯识观相比,澄观的十重观法去掉了法藏的第六转真成事唯识而增加了假说一心唯识作为第一重唯识,首先明确了心的性质。澄观的第七性相俱融唯识,在法藏则为第七理事俱融唯识,名称不同,内容一样。从判教的角度看,澄观加入了小乘教的观点,这就是第一重的假说一心唯识,假说一心,谓实有外法,但由心变动故(六)。小乘教执万法为实有而不了解万法足由自己的一心所变现,不懂万法唯心,因而澄观规定为假说一心,其余九重观法则是实说一心,使人了解一心的真实作用,这就补充了法藏观法中所缺的小乘教。至于澄观将法藏的理事俱融唯识改为性相俱融唯识,这更符合《大乘起信论》的原意。法藏以《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为基础讲理事无碍,而这二门原意为性相关系,澄观回归到《起信论》的原意,但实际上又是以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方法融合性相。之所以取消法藏的转真成事唯识,是因为这一层意义在其第四以末归本唯识、第七理事俱融唯识中都有所阐述。经过澄观的发展,华严宗的十重唯识观更加完善了。

四宗密对唯识观的发展

圭峰宗密的十重唯识观一方面继承了澄观的观点,而另一方面,宗密的唯识观又都与法藏、澄观有所不同。宗密直接从五教判摄的角度论唯识观,并取消了华严十重观法中的唯识的概念,而将其改成了唯心,更体现出宗密心学的特征,从而将其完全华严化了。

宗密十重观法的内容(七)是:(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第一重)(二)大乘权教,以阿赖耶识为一心。于中分为三种:

①相见俱存,故说一心。(第二重)

②摄相归见,故说一心。(第三重)

③摄所归王,故说一心。(第四重)(三)大乘实教,以如来藏识为一心。于中分为二种:①摄前七识归于藏识,故说重)②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故说重)心。(第五心。(第六(四)大乘顿教,泯绝无寄,故说一心。(第七重)(五)一乘圆教,总眩万有,即是一心。于中分为三种:

①融事相入,故说一心。(第八重)

②融事相即,故说一心。(第九重).

③帝网无尽,故说一心。(第十重)

与法藏的观法相比,宗密的第二、三、四、五、六、八、九、十这八重观法分别与法藏的第一、二、三、四、五、八、九、十这八重完全一致,也与澄观在这八重上一致,只是表述上有些差异。不同的是,宗密取消了澄观的第七性相俱融唯识,加了一重泯绝无寄唯心(识)。这一重观法的意义是,众生清净心本来就没有染净之分,只是针对众生的妄情而假说有一个清净心,从本质上看,妄念是空,染净皆空,只有本觉真心。本觉真心不寄于染,也不寄于净,而是泯绝无寄。这种观点,宗密认为是大乘顿教所持的,明确加入了大乘顿教的内容,这一小、权(始)、实(终)、顿、圆的次序是华严宗的一般判摄模式。

宗密的十重观法在华严十重唯识观中显得最为完满,实际上也达到了中国佛教唯识观法的最高层次,后世之中国佛教,直没有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

注释:(一)(二)(三)《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三(《大正藏》第三十五卷第三四七页)

(四)佛教所指的帝释天宫中悬挂的以无数宝珠结成的网

(五)(六)《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四十(《大正藏》第三十五卷第八零六页)

(七)《圆觉经大疏》卷上之四(《续藏经》第一编第一四套第二册第一三八页),{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续藏经》第一编第七套第五册第四二二页)

End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 王文治《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十玄无碍:华严之“大业

◎ 无 稽华严境界的极致是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则是对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阐发。可以说,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无碍的理则,全部包含在这十组关系中。至于何为十玄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名称和排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徐文明:僧珍与华严宗源

僧珍与华严宗源徐文明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元代华严宗的传承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