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董群: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5-04-10 08:49

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董群

延寿和宗密之间,有着直接的思想继承关系,对于宗密融合论中的三教合一、禅教合一和顿渐合一,延寿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特别对于禅教合一论着力较多,同时,延寿对于宗密的思想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将禅教合一转为具体的禅教间通过对话的融合,同时,又以禅净合一深化了禅教合一论。正是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融合实践,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一、宗密融合论的基本内容

宗密的融合论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教合一、禅教合一和顿渐合一,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前两种融合。

三教合一,以宗密的《华严原人论》反映得最为典型,是将三教分为本末,儒道为末,佛教有本有末,分别将三教判为儒道教(迷执之教)、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佛不了义教,末教)和一乘显性教(佛了义教,本教)。宗密又以一乘显性教的本觉真心为一源,会通本末,依次融合大乘破相教、大乘法相教、小乘教、人天教和儒道教中自然论、天命论、元气论和道本论。三教“同归一源,皆是正义”[1]。同时,宗密又从教化的角度说明三教皆为善,同归于治,“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应,共利群庶。”[2]

禅教合一,以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反映得最为典型。宗密确立了禅教合一的本源,即是本觉真性。他从十个方面讨论了禅教合一的理由,即师有本末,凭本印末;禅有诸宗,互相违阻;经如绳墨,楷定邪正;经有权实,须依了义;量有三种,勘契须同;疑有多般,须具通决;法义不同,善须辨识;心通性相,名同义别;悟修顿渐,言似违反;师授方便,须识药病。他又具体分析三宗三教的融合,先判禅为三宗,即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判教门为密意依性说相教、密意破相显性教和显示真心即性教,然后三宗三教,一一相融,其中,息妄修心宗是和密意依性说相教中的将识破境教融合,在此基础上,禅教总融为一味,“三宗三教,是一味法。”[3]

顿渐合一论,是在分析诸种悟修顿渐观的基础上,以顿悟渐修这一看似违反的悟修观为顿渐之要义,“顿渐之义其为要矣。”[4]因为顿宗和渐宗在禅界都了知是指慧能南宗一系和神秀北宗一系,宗密的顿悟渐修就有着融合禅宗之内南北之宗的趋向,“顿渐空有既无所乖,荷泽、江西、秀、能,岂不相契?”[5]

宗密之融合的终极依据是本觉真心,属于其心之四种分类(肉团心、缘虚心、集起心、真心)中的第四种,真心的本质特征是寂知,所谓“冲虚妙粹,炳焕灵明。”[6]空寂之心,以灵知为性,灵灵不昧,了了常知。知是宗密真心论的本质特征,沿袭了荷泽神会“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精神。

基本方法论之一,是华严禅的方法,简言之就是融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荷泽宗和华严宗融合,以华严释荷泽,以荷泽释华严,并在此基础上融合整个禅门与教门,另一方面是以华严宗的理事圆融为重要的方法。

二、延寿对宗密融合论的继承

延寿对宗密非常尊敬,称其为古德,对其融合论思想有全面的继承,特别在禅教合一论方面更表现为突出。

延寿继承了宗密的三教合一论。他把三教也如宗密那样作层次的高低之区分,儒道二教属于较低低层次的教化,道教讨论的问题,只局限于人的一生之内,不是兼济之道,也无惠利;儒教只讲世善,不是大觉,因此,“二教并未逾俗柱,犹局尘笼,岂能洞界之玄宗,运无边之妙行乎?”[7]但二教教主并不否定佛教,“儒道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8]

同时,儒道也和佛教一样,都以法界之心为本,“三教虽殊,若法界收之,则无别原矣。若孔老二教,百氏九流,总而言之,不离法界,其犹百川归于大海。”[9]延寿此处的法界概念,与心同义,“一心法界,法界一心。”[10]也称“一心法界如来藏性”,一真法界,从心的角度看,三教都从法界之心中流出,都可以融合。这和宗密的观点一致。

延寿继承了宗密的禅教合一论。《宗镜录》的基本思路是禅教一致,《万善同归集》坚持的也是禅教一致的立场,特别是在《宗镜录》中,广引禅宗祖德言论、教门诸师论说、经论言教,特别是卷九十四的引证章,引大乘经120本、祖师语录120本、贤圣(教门诸师)集60本,阐述其内在的一致性。

宗密谈到的禅教合一的十大理由,延寿多有涉及。他谈到,“圭峰和尚云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11]这是宗密所谈的第一条理由,延寿用禅宗史来说明禅宗诸禅师都不弃教,都坚持禅教合一,“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12]又谈到三量(比量、现量或证量、佛言量或圣教量)的结合衡量佛法,“西土简法,须具此三量。”[13]“由此三量,证验道理。”[14]这正是宗密所谈第五条理由,三量勘契须同,禅宗已经具有现量和比量,所以还应以圣教量印证。他又谈到法义关系,直接引《都序》,“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不变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15]这都是宗密的原话,依宗密之意,佛教界的状况,教门不识法,禅门多不识义,必须同法义结合,依法解义,以义诠法。他对心作了“四名十义”的分析,四名,即采用宗密对心所作的四个层次的区分,“前三是相,后一是性,性相无碍,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为宗旨。”[16]这正是宗密第八条理由中的内容。他反复阐述顿悟渐修,基本的思考,也和宗密第九条理由谈的内容相似,即顿渐并不乖反,而是相资。他又说,“圭峰禅师云:师资传授,须识药病,承上方便,皆须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圣俱泯,功业齐祛。使心无所着,方可修禅。”[17]这是宗密所谈第十条原因中的内容。

禅教合一的具体内容,宗密以三宗三教的融合为重点,延寿也谈到这一原则,“如宗密禅师立三宗三教,和会祖教,一际融通。”[18]并具体阐述了禅三宗和教三种,全部内容都录自宗密的《都序》卷二和卷三中的一部分。

延寿继承了宗密的顿渐合一论。宗密的顿渐合一论,延寿从顿悟渐修角度继承,他和宗密一样,在对悟修顿渐的不同观点作了广泛分析后,得出顿悟渐修最为符合佛理的结论,分析的标准也是宗密式的。依证悟的标准,“圭峰禅师有四句料简。”[19]即渐修顿悟,顿修渐悟,渐修渐悟,顿悟顿修。依解悟的标准,有顿悟渐修,引宗密的观点解释顿悟渐修,“必须顿悟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渐修,令得圆满清净究竟解脱。”[20]分析的结论是:“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惟此顿悟渐修,既合佛乘,不违圆旨。”[21]“今取顿悟渐修,深谐教理。”[22]

融合的本源,延寿和宗密一样,也在真心的基础上展开,以真心融会禅教、三教,“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23]“宗镜”,是以宗为镜,鉴照万法,融会诸教,“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鉴。”[24]宗指佛心宗,实禅宗之真心,“以心为镜,可以照法界。”[25]对于心的本质之分析,延寿也以宗密的“冲虚妙粹”为据,他说:“先德”云,“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朗彻十方。……大矣哉!万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26]所引为宗密《圆觉经大疏·本序》中的话。对心的解释,由外至内,从识到寂知到圆觉,最后落在圆觉上,都是宗密观点。延寿也讲心体之知,“无念体上,自有真知,非别有知。知即心体也。”[27]

对于宗密华严禅的立场,延寿完全继承下来,这当然也和法眼宗的传统相关,但也不可否定宗密的影响。禅教合一最基本的层面,延寿认为是华严宗和达摩禅的融合,“若依教是华严,即示一心广大之文;若依宗即达摩,直显众生心性之旨。”[28]宗镜之心,既是华严所立自性清净心,也是禅宗所传之心,“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自性清净圆明体。”[29]两者所讨论的心是完全一致的,会归平等,一道无差,这是融合的基础。这一宗一教之融合,是宗密三宗三教之融合中最核心的层次。此心不但是华严宗之体,也是一切教门之体,依此理而确立整个禅门和教门的融合基础,乃至佛教和儒道融合的基础。

华严禅的融合方法还体现在以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论作为基本方法,这一点延寿也有相当多的阐述。理指心,事指法,“理唯一心,事收万法。”[30]理是本,事是末。这种理事圆融即本末圆融,延寿称为“本末相资”,“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31]理事关系,延寿也从四法界角度谈。其中理事无碍关系,延寿从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五方面谈,这是从杜顺至宗密的华严的一贯观点。

正因为如此,后人在评价延寿与宗密的关系时,十分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在华严禅思想方面,延寿的观点被认为与清凉、圭峰无别[32]。吕澂则说,延寿的禅教合一论,“都没有超出宗密所说的范围。”[33]

三、延寿对宗密融合论的发展

但延寿不只是继承宗密的融合论,也有其发展之处,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将禅教融合导向禅教对话实践,主持倡导佛教诸宗的“宗教内对话”,由此确定禅宗的本体地位:延寿“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34]这是以禅宗为中心融合贯通禅教。在《宗镜录》中,延寿以大量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天台宗、唯识宗和华严宗的观点来会通禅宗,实际上也是这种对话的反映,不过只是自设问答而已。

第二,深化禅教合一论,进一步突出禅净合一论,《万善同归集》的核心就是讨论这一问题。当然,其基本理念仍可以和宗密联系起来,宗密曾说,“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35]这实际上也是讲净土和禅的融合问题,延寿更明确地讨论了这一点,禅宗讲自力修行,净土讲他力成就,延寿用华严方法论中能所融合的观点证明两者的融合,“摄所归能,他即是自。”[36]他力就是自力,融于自力,净土就是禅,融于禅宗。在修行方法上,延寿实际上主张禅净双修,是所谓“有禅有净土”。

[1] 《原人论》。

[2] 同上。

[3] 《禅源诸诠集都序》。

[4] 同上。

[5] 同上。

[6] 《圆觉经大疏钞》卷1之上,《续藏经》第1辑第14套第3册。

[7] 《万善同归集》卷下,《大正藏》第48卷第988页上。

[8] 同上。

[9] 《宗镜录》卷33,《大正藏》第48卷第608页中。

[10] 《宗镜录》卷24,《大正藏》第48卷第544页中。

[11] 《宗镜录》卷1,《大正藏》第48卷第418页中。

[12] 同上,418页中、下。

[13] 《宗镜录》卷55,《大正藏》第48卷第736页下。

[14] 《宗镜录》卷69,《大正藏》第48卷第803页上。

[15] 《宗镜录》卷81,《大正藏》第48卷第865页下。

[16] 《宗镜录》卷4,《大正藏》第48卷第434页下。

[17] 《万善同归集》卷下,《大正藏》第48卷第987页上。

[18] 《宗镜录》卷34,《大正藏》第48卷第614页上。

[19] 《万善同归集》卷下,《大正藏》第48卷第987页中。

[20] 同上,第987页上。

[21] 同上,第987页下。

[22] 《宗镜录》卷36,《大正藏》第48卷第626页下。

[23]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4页下。

[24] 《宗镜录·杨杰序》,《大正藏》第48卷第415页上。

[25] 《宗镜录》卷10,《大正藏》第48卷第473页上。

[26]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5页中。

[27] 《宗镜录》卷36,《大正藏》第48卷第627页上。

[28] 《宗镜录》卷34,《大正藏》第48卷第614页上。

[29] 《宗镜录》卷1,《大正藏》第48卷第417页下。

[30] 《宗镜录》卷61,《大正藏》第48卷第762页下。

[31] 《万善同归集》卷中,《大正藏》第48卷第970页中。

[32] 忽滑谷快天:《中国禅思想史》第3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

[33]《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

[34] 《禅林僧宝传》卷9,《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第3册。

[35]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

[36] 《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61页下。

End

积德才能延寿

◎ 莲 池【原文】宗伯陆公①寿九十七而嗜龙眼,龙眼遂价贵一方。又吾乡一老叟,寿逾宗伯六载而嗜蒸豚。二老母,一嗜米饮,一嗜川椒,寿俱九十以上,旁观者复效法之。又一老人,清晨服蜜汤一杯,倘其永寿,而诸蜂乏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林克智: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林克智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弘扬永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提倡大师的万善同归。并以此说明万善同归,念佛求生净土,是学佛者适时的、自利利人的、直捷快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助印佛经:快速消业 延寿 增长智慧福

佛经和各种善书有导化世人的功效,能够多读,对任何人都是好事,之所以能够出资印制各种经书,都能得到不同的功德。单是印经,就可以有以下的十项功德: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坛经》思想简析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杨维中: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在第二场学术研讨报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杨维中: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

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高僧,真禅法师既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论识见,又具有卓越的实践品格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是上世纪振兴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真禅法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仅通过真禅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阐发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