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董群:中国佛教的开放性浅说
2025-04-10 08:58

中国佛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文化必须与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交流,唯有开放,才能发展。

由佛教历史资源,可以观照今天的中国佛教如何发展。太虚大师面对民国佛教的颓势,提出过重建中国佛学的设想,使中国佛学成为适应现在世界的佛学,成为世界性的佛学。(《中国佛学中国佛学之重建》)所谓适应现在世界,所指的是佛教的现代化问题,使佛教适应现代社会。所谓世界性的佛学,是指使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走出国门,不只成为中国的佛教,也要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的佛教,成为全世界人的精神资源。这种佛教的重建思路,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佛教的开放性问题,是对历史经验的运用。要成为现代化的宗教,必须和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要成为全球性的佛教,则要和世界诸种思想文化进行对话。这个思路,现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我们现在讨论问题的基点是针对当代大陆汉地佛教而言的,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如何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国佛教,二是如何使中国佛教走向世界。

建设适应当代社会的中国佛教,不能离开现实的社会、人生,也就是说,不能断绝和现代社会的沟通。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建设精神文明的工程,佛教是大有贡献之处的,但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把佛教等同于算命、气功,甚至把佛教和社会上流行的某些新兴宗教或邪教等同起来。这说明佛教和社会的沟通还不够,当然,责任不全在佛教,有些人恶意地利用佛教,损害佛教的形象。

当代中国佛教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佛教最擅长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在道德上使人成其为人,把人从物欲、钱欲、权欲、色欲等等恶的沉迷中解救出来,使人了知人生有比金钱、美女、权势更为重要的追求,这就是觉悟、道德的完善。可以说,佛教是以精神文明为理想境界的,因此,佛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适应的,这种适应,突出地体现在佛教的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方面。这一点,如果被世法所理解、所认同,当代佛教发展的基点就可以确定下来了。但从另一方面讲,佛教伦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资源,向当代社会展示的就非常之少,这一作用急需加强。

建设世界性或全球性的佛教,这是东亚佛教共同的目标,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佛教团体,某一个佛教宗派,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佛教所能垄断或独立完成的。到目前为止,有些人、有些地区、有些宗派,向全球宣传佛教,和世界文化沟通的工作先走了一步,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从网络中的佛教网站之众多就可以看到这一点。21世纪是佛教继续世界化的世纪,大陆汉地佛教不能坐失此良机,沟通和对话只能加强,汉地佛教之教界和学界之间,应该继续加强对话;内学和外学之间加强对话;地区之间的佛教,藏汉佛教之间、汉地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之间、大陆佛教和台港佛教之间都有加强沟通的必要;东亚之间的佛教,中国和韩、日佛教之间继续加强交流;中国佛教和世界文化之间,与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之间,都应加强对话。国际间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傅伟勋、杜维明分别代表佛教和儒教参加过这种对话,中国大陆佛教,特别是汉地佛教应该关注并重视这种对话。这种沟通是建设全球性佛教的基本前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有必要召开专门性的东亚佛教会议,讨论21世纪佛教的全球化发展议题,这也就是对话的议题。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养生浅说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存在无常性、无我性,只有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样简单。而中医强调心理平衡,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则会导致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果 慧诸法缘起性空,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精髓,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是佛陀教法区别开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佛在说缘起性空的同时,即向法界众生宣告万法无生之理。诸法无生即空,空即不实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 3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俱舍宗--《俱舍论》对中国佛教各宗影响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观入门 六、禅的关隘与透脱 禅门三关浅说

禅门三关浅说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慧,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黄夏年:“中国佛教与五台山”会议综述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

王雷泉: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

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王雷泉一、佛教复兴中的围墙困境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

洪修平:为什么说心性学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拓展,将般若性空论与涅槃佛性论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大潮中占据了主流

洪修平: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温金玉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

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将

温金玉:中国佛教制度的流变

中国佛教制度的流变温金玉佛教初传中土百余年间,虽有经典传译,却独缺律典。直至三国时代的曹魏嘉平年间(249253年),戒律才传入中国。《梁高僧传》载: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以魏嘉平中至洛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 著总论小引绪论一、对象与任务二、态度与方法三、体裁与结构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第一节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第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总论 小引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解读、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并采用问题解析体来展现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