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东山法门对禅宗的巨大影响
2025-03-18 11:35

光前裕后的东山法门——达摩禅与如来禅

东山法门是如来禅在中土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达摩禅法,在禅修实践中又与达摩禅有明显不同,“一行三昧”作为东山法门的禅法核心,将如来禅最上乘的禅法诠释的淋漓尽致,对中国禅宗的最终创立乃至南北禅法的分化影响巨大。换言之,东山法门即是如来禅在中土的发展高潮,也是如来禅向禅宗过渡的转型期。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形成了多举并进,相互竞争的发展趋势。达摩祖师当初孤身一人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禅法,乃至后来形成的如来禅法也只是众多禅系中的一支。

在达摩祖师渡江北上传禅之际,北方佛教已经很兴盛,禅师辈出,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学派和禅法传授系统。影响最大的有菩提流支三藏禅系、僧稠禅师禅系和僧实禅师禅系,他们在帝王的支持下传禅布道,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影响力。在这种困局下,达摩祖师究竟如何将独具特色的如来禅法发扬光大的呢?这些都与达摩祖师禅法的简便易行,社会民众的内心需求有密切关系,再加上慧可禅师、僧璨禅师、道信禅师、弘忍禅师等及其弟子的不懈努力,终于一枝独秀,盛开千年。

菩提流支三藏是北印度人,于魏永平初年(508-512)至洛阳,开始佛经的翻译,受到了帝室的礼遇。后敕住永宁寺,组成了以勒那摩提、佛陀扇等译师为首共计七百余人参加的译经团队,在北方影响非常大。菩提流支三藏在华三十余年,共译出佛经十三部,一百零一卷。对达摩祖师系有影响的是他重译的十卷本《入楞伽经》、以及与勒那摩提共译的《十地经论》等。十卷本《入楞伽经》与求那跋陀罗尊者所译四卷本《楞伽经》在对“如来藏”的解释方面存在异见,而达摩祖师一系又选择了四卷本《楞伽经》为传法印心的信证。以光统律师(即慧光)为首依《十地经论》而形成的地论学派(相州南道),以佛性始有与达摩系展开争论,菩提流支一系的南州北道也以佛性本有与达摩一系佛性本自具足产生异见。这些分歧后来却为五祖弘忍禅师所兼容并蓄,并据此提出“守本真心论”,充分体现了达摩系禅法博采众长,融合其它教派思想的适应性,这也是如来禅能够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两派,达摩祖师在北方的传法还受到了佛陀、僧稠系等一些禅僧的排斥。佛陀,亦称跋陀,天竺人。在达摩祖师到少林寺面壁静观之前,就已经在少林寺传播禅法了。道安著《续高僧传·佛陀传》中说他“学务静摄,志在观方。性爱幽栖,林谷是托”。来华后先止魏都恒安(今山西大同市),深受孝文帝器重,专门为其“别设禅林,凿石为龛,结徒定念,国家资供,倍加余部,而征应潜著,皆异之非常人也”。佛陀不仅受到帝王礼遇,更受到王公贵族拥护。恒安城内殷康之家,捐“资财百万”,为佛陀建造禅院,供其修禅。后孝文帝迁都洛阳,佛陀亦随前往。太和二十年(496),文帝颁旨于少室山为佛陀修造禅寺,此即少林寺之由来。寺院建成后,佛陀入住时宣称:“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祗卫护,一立已后,终无事乏。”褒扬少林寺具有与众不同的神圣庄严。由是“四海息之俦,闻风响会者,众恒数百”,可谓“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少林寺在帝王大力支持,信众护持下,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禅林。

佛教史料中尽管有达摩少林面壁传法之说,但是并没有达摩入住少林寺的明确记载,所有的史料仅止于“少林面壁,静待有缘”云云……。在少林寺第一代住持佛陀的众多弟子当中,最著名的是光统律师(慧光)和僧稠禅师。光统后来转承勒那摩提之学,成为地论派相州南道的领袖,他与僧稠禅师都是与达摩祖师相对抗的禅僧代表。

《续高僧传·僧稠传》记载:僧稠禅师(480-560),早年勤学世典,各通经史,后依寔法出家,随道房禅师受行止观,“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乃“志力清苦,栖心寂然”,三辞魏孝明帝之召,唯“乞在山行道”,以苦行禅修为业。常行《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又于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处从受“十六特胜法”,“钻仰积序,节食鞭心”。自觉有得,“便诣少林寺呈己所证”,佛陀誉之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并“更授深要”。后应北齐文宣帝之请,僧稠禅师“赴邺教化群生”,宣帝“躬举大驾,出郊迎之,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四念处法”。宣帝依之禀受禅道。自北魏孝明帝、孝武帝、北齐文宣帝都尊重供养僧稠禅师三十余年。僧倜禅师圆寂后的第二年,弟子奏请起塔,诏建千僧斋,赠物千段,标树芳迹,示诸后代,敕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道宣法师作续高僧传时叹其“通古无伦,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另一位与僧稠禅师齐名的是僧实禅师(476-563),少怀出家之志,至二十六岁时皈依“擅名魏代”的道原法师落发出家,魏孝文帝太和末(477-499)随师至洛阳,遇勒那摩提三藏,授以禅法。其“性少人事,退迹为功”,“虽三学通览,偏以九次雕心”。僧实禅师常以神通示众,因此名振南北,不但受到孝文帝礼敬,还受到北周帝王尊宠,被礼请为“国之三藏”。道宣法师在著高僧传时,对僧稠、僧实给予了高度评价,谓“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周化关中,尊登僧实,使中原定苑,剖开纲领,惟此二贤”。

这一时期达摩祖师一系的禅法,由于受到北方禅僧的排斥,加上没有得到帝王的拥戴,几近湮没无闻。对于他们的禅法,道宣在《习禅篇论》中作了比较性说明,指出:

观彼二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

道宣法师认为,达摩祖师的禅法崇尚般若性空不著言相,泯灭妄执,破除形式,理旨玄妙难没,不像僧稠禅师提倡观“四念处法”,强调心注一境,不起杂染,尽管倾向于小乘禅法,但要求明确,情事显然,易于掌握。达摩祖师的安心禅法,表面上看似乎简便易行,实则对习禅者的根基有较高要求,在以信为入的前提下,还要对佛法有很高的悟性,如此才能通过对内境的省察而契入真如佛性。这种于行住坐卧中无贪无著,苦乐随缘的禅悟,需要“上根利器”的人才能领受。这让多数人因为“玄旨幽赜”,“理性难通”望而却步,因此才使得僧稠、僧实一系禅法比达摩禅盛行。而且僧稠、僧实的禅法加以显异神通,从而受到朝廷追捧,特别是僧稠的弟子法上禅师担任魏国大僧统,他们的禅法被冠以“官禅”的金环。道恒禅师及其数以千计的门徒公开贬低慧可禅师的禅法为“魔语”,甚至会同官府,对慧可禅师及其门人等横加迫害。以至于慧可、僧璨不得不佯狂隐遁山中。这说明势单力孤的达摩系与实力强大的北方地方系禅师根本没有办法分庭抗争,只能选择隐避。

后来道信禅师和弘忍禅师开“东山法门”,在保留达摩祖师禅法特色的同时,兼摄诸经教,融合诸家禅法的方便行法,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道信禅师活动于隋唐时期,隋初朝廷大兴佛教,对禅学特别重视。隋灭唐兴,佛教的传播发展得到延续。当时自南北朝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造成了大量流民无家可归,很多人选择出家修禅,扩大了禅僧规模。这些禅修者不傍官禅,不依教门,不事朝廷,自成一家。他们为了生存,择地避居,耕种劳作,自给自足,成为禅学向禅宗过渡的钦式。就在这一时期,道信禅师赍持达摩祖师禅法南下栖止于黄梅西北的双峰山安居,弘传达摩祖师禅法,创立自家门风,终于使达摩祖师禅法走出了生死攸关地险境。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

净土法门之殊胜

◎界 诠《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

成就念佛法门的资粮三福业

惟贤法师《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