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多罗那他与六支瑜伽
2025-03-19 08:26

多罗那他尊者对时轮六支瑜伽的解释最为全面,他认为《时轮根本续》是对集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例如,在 “ 修行品 ” 中,把集密六部法概括为身、语、意三种曼荼罗,运用收摄、禅定、行风、持风、随念和三摩地等六种瑜伽修证,重点修气。如说:“ 一切相顺,知视任何要点的根本脉、气、明点的瑜伽所缘,用合气、幻轮方式专注自身中脉 ” ,生起上降四喜和下固四喜, “ 以他身智慧道、身语功用和分别心不去分别,空色大手印引导不变大乐 ” 。最后达到一种空乐境界。

多罗那他尊者认为,身、语、意三种曼荼罗是六支瑜伽的重点修证对象,如果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所现的烟等相及其它各种特殊感受和体验具有粗细、明非明、坚固非固等差别。对于身来说,所现各种身态是心感受的快乐,一般先感受到身体局部乐,慢慢使身体的大部、全身、身心和内外一切都进入快乐状态。一切语态之心是阻止气流通,方法多种多样。意态是心无分别,即空性感受,一是心不念有的无分别,二是明空无分别等。

明、空、乐是六支瑜伽的修行体验,多罗那他尊者分别作了阐释。他说心性光明,既是心性本来光明,也是乐,瑜伽士心中出现的自性明乐相是光明十相;心现自性乐相是从收摄修得的快感形成的,处于佛地乐之间,尚未达到佛的境界。本性空相在瑜伽士心中出现是从身、语、意三寂开始的,是圆满佛果之间出现的空感。明、空、乐三者没有差别,但是在修行者的心境中是从明到空,再到乐。多罗那他尊者解释说:“ 从感受明空乐说是未迷妄;从他相有位说一异是迷妄 ” 。从所依身讲,气住心脉轮;从能依心讲,心性住于心体明空乐,所以能现各种自性,犹如从浑浊的河流中取一瓢水,不一会儿瓢中水澄清处于静止状态,现出水的本色。因此,气、脉、明点、心体为空体,气、脉、明点、心法由地界摄收,它们的本体是清净法性,在修行者心中现为烟及炽燃相。这样,空乐主体现为电和明点,法性本体、自性、法性是明空乐一体之慧。

多罗那他尊者对收摄瑜伽十相从多角度多方面作了解释。第一,烟等十相是诸法,地界所摄诸法法性现烟等十相,有性即是法性,本住于心体中。但是,烟等明相无其它法,只是名言。如,明镜能够全面显示情器世间的影子,当情器世间的影子在镜中出现时,镜中再无别的情器世间的影子。所以,地界所摄一切法的法性作为烟相出现,内外情器世间各种现象含有地界所摄诸法,如幻如化,并非实有。因此,烟相没有别相或界法。

阳焰相是水界法性;荧相是火界法性;灯相是风界法性;明点相是虚空界法性。从世俗谛讲,修行者心中出现的十相都是幻有,自性无分别,十相一性只是作为名言概念,并非实有。在胜义上,不存在一性和异性,但是烟有是阳焰相。因此,即使有、一性差别,也是假设的。

那么,如果法性无分别,地的法性烟,水的法性阳焰又如何?名罗那他说: “ 法性虽无自性分别,假立之时唯由退还位区分,安立在世俗异有的法性上并不矛盾。地界是从迷乱法性烟相位认识的,虚空界是法性明点迷乱之间的有,安立十相为地界及其法性,以修收摄道” 。另外,烟等十相是情器世间法体,也是脉界的主体、法界智、阿赖耶、胜义本尊咒、胜义佛,加强修行,净化金刚身的脉界、明点,以佛脉、明点修一切善法,究竟诸道。

多罗那他尊者强调指出,见十相即是见如来藏,如来藏是心性、法界、胜义谛、空性、真如性或正边,非断空,也非色法空,而是出现的正智相。从空性说,空性是诸法的基础,自性本来离戏论。由于心体一性,造成烦恼习气,出现阿赖耶识轮迴 法,内现情世间众生无限金刚身,外现各种器世间,唯独智慧能变化轮 迴 涅 槃 诸法。 “ 心体诸相法上,与轮 迴 法相同的本尊、地狱等相非世俗相,而是胜义相” ,非有法,而是法性,世俗中的本尊、地狱并非实有,而是心之 “ 有 ” ,非胜义相,是世俗。因此,胜义三有(生有、中有、死有)之 “ 有 ” 是真实性,世俗三有之 “ 有 ” 是刹那烦恼。心体本来具有信、仁慈、智慧等相,这是胜义,而由道与精进力所生的信、仁慈、智慧是世俗,心体不是基、道、果世俗法增长之因,而是法性。多罗那他尊者说“ 胜义非与世俗有联系,世俗无自性,故无关系 ” 。由于世俗心中有胜义法性,所以有世俗;如果没有胜义法性,世俗也不可能出现。因此说胜义和世俗没有关系。倘若两者之间有关系也表现在名言概念上,是一种假设关系。他的这套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观学派倡导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相辅相成的互为关系,在提倡世俗空的同时,肯定了胜义有。如说:“ 虽然自性有,却无任何世俗相,世俗诸相本来无过 ” 。在他看来,法界诸相,是心体,叫做心体光明,它的体性是不变乐,它的本质是空色大手印,是三时诸佛的本性,名叫如来藏。“ 见空色故见心性,见法身,见胜义谛,见真实性,见灭谛 ” 。

既然法界一切现象是由心体所现,那么何为法?多罗那他尊者说,法是自性尽灭,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法。所以,胜义空性从未有过生死轮迴 ,烦恼是心的迷妄,各种烦恼聚积各种业,导致各种苦。除苦的最好方法是修道,一边修一边灭苦,最终全部消除,当证达佛果时,以前诸苦、生死过患随着消失。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王骧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癸六、宿作因论4 子一、标计2 丑一、所计2 寅一、指广说宿作因论者,谓[1]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酉二、一切种子识3 戌一、种类分别5 亥一、明具阙2 天一、具一切种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戌八、爱差别3 亥一、欲爱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亥二、色爱色爱云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己四、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嗢柁南嗢柁南曰:执因中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壬二、傍辨彼义2 癸一、引释诸经11 子一、乐空闲等3 丑一、牒经言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当乐空闲,勤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己五、杂染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显杂染4 壬一、标谓由三种杂染应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子八、八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丑二、别广宣说9 寅一、三种修摄圣道差别2 卯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寅五、业门2 卯一、征复次,业门云何?卯二、释2 辰一、标列二种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辰二、随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丙四、三摩呬多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丁二、标列随释2 戊一、标列2 己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辛三、修习所缘诸相作意2 壬一、征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壬二、释2 癸一、能作四事3 子一、标谓即于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丙八、思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闻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丁二、略标广辨2 戊一、标列当知略说由三种相。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子三、三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丑二、别广宣说40 寅一、发起邪行令堕恶趣2 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丙九、修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丁二、标释一切3 戊一、标列2 己一、四处摄3 庚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卯六、胜类2 辰一、举颂言2 巳一、问谁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于何住何学 不惧后世死巳二、答戒慧自熏修 具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未三、远离懈怠放逸2 申一、总显义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颂显示由被甲、方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丙十、声闻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丁二、正广分别2 戊一、总标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卯六、善语2辰一、举颂言贤圣尝[1]说最善语爱非不爱语第二谛非不谛语第三法非非法语第四辰二、长行释2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