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少就是没出息 有学问的人不会热衷电子阅读2024-11-25 09:09
世界上越是发达国家,纸质书的销量就越是巨大;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不敢大口呼吸,难以张开肺叶;读书是遥远的对话,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对话一般来说是太多了,这并不利于心身健康。
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现代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让孩子博学,也让孩子无知。
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说到底是比较优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质也常常是比较好的人;尽量回避电子阅读,这是基本的要求。一个有学问、有深沉思考能力的人,绝不会是热衷于电子阅读的人。
--《海边兔子有所思》|张炜著
时间太快,人生太短,阅读太贵
数字时代,时间比想象的还要快上十倍,我们用来阅读和劳动的时间、安静和安顿自己的时间,都已经很少很少了。任何事情想得明白并不容易,要做得明白就更难了。
人生太短促了,人疯狂地追求速度,这又使其生命变得更为短促,所以人是非常可怜的一种生物。现在的思想和方法都相互感染,变得单一了,似是而非的东西越来越多。
人在生活中总要有些表达的,这来自来自心灵的种种冲动,所以有许多时候必要求诸文字。流行的书能够做到大致健康也就可以了,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能庸俗下流。
对流行书不必指望它有多么深刻,这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真正杰出的著作,无论是思想类还是艺术类,都不太可能呈现流行的样态。显然,所有深邃高超的创造,尤其在思想艺术领域,常常是卓尔不群的,对受众来说,需要一个慢慢消化和接受的过程。
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食粮,它现在的印刷量仍然是最大的,可以一代接一代地读下去,没有什么式微的问题。
当下很少看到好的作品问世,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因为一个时代不会留下太多杰作,它们总是需要在时间里一点点淘洗出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作品是在时间里积累和判断的,离得太近也看不清楚。因为艺术审美是很复杂的一件事。
在今天,每个人的身心都伤痕累累,要挺住是很难的,但是稍一松懈就垮塌了,如泥委地了。所以先要静下来,然后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对世界投上最冷漠最热情的目光。
在这个时代,物质纷扰太多,眼前诱惑太多,所以坚持中外各类人文经典的阅读就显得越发重要了。是否领略和学习过这些经典,是否试图打开人生的精神的地平线,这是能够从作品中看出来的。这也许是当代作家的一个痛点,包括我自己。
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才倍感痛苦,因为人性里面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了这种敏感和要求。李白和杜甫作为大天才,他们一生的痛苦也主要来自这里。不要说人,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即便是一些动物,有时也会表现出一点尊严感。
所以人被利益诱惑到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步,其实连动物都不如。越是良好的社会,越是让人对自尊变得敏感,而恶劣的社会,一切正好要反过来。
多读好书有利于身心健康
畅销书短期内有好的经济效益,但一般来说却不能经得住时间的淘洗。经典作品很少有畅销书。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诗性写作)也不会有畅销书。
畅销书的写作更多的是商业意义,而不是文学的意义。我偶尔也会出现一两本比较畅销的书,也上过畅销榜,但我并不重视这些,因为这与我写作的初衷和预期不符。
我用手写。手写慢,一边就可以更从容地思考。电脑闪烁的光标不利于运思。手快于脑,这对于写作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文学写作不是比速度,而是追求内在的艺术与思想的含量。纸质书越来越多,从印刷量上看就是如此,所以人们担心纸质书快没有了,是把问题看反了。
目前我不仅没有看出什么消亡的可能性,反而看到了另外的现象,就是写作者狂热地追求纸质书的出版,并且每天都有成山成岭的纸质书运向市场。
更重要的是,世界上越是发达国家,纸质书的销量就越是巨大。可见我们这个国家越是发达,就越是拥有一个可以对纸质书保持自信的未来。
我不出门时主要是读书,而不是写作。写作需要谨慎,所以没有必要长时间写作。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我就是写作时,也不会停止阅读,这对我的日常心情很重要。
读书是遥远的对话,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对话一般来说是太多了,这并不利于心身健康。文学类、思想类,还有人物传记,是我最喜欢的。
绝妙的虚构和真实的记录,这两样是最好的。不真实、不绝妙,读了也就白费时间。时间太宝贵了,在阅读上浪费时间是最傻的事。经典的重要,主要的意义在于阅读它们最为节省时间,它们是精神和艺术的钻石,最划得来。
读书少的人就是没出息
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不敢大口呼吸,难以张开肺叶。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
人哪一段读书少了,就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一个民族和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看将来有没有出息,就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何了。有人年轻时候比上了年纪更有出息,是因为那时候读书更多。
现代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让孩子博学,也让孩子无知。比如关于大自然的真实感受、肌肤摩擦中才能产生的一些情愫,在这个时代是稀缺的。这是人类生存的大不幸。讲述真正具有原生性的大地故事,大概是必须要完成和领受的一个时代任务。
我看老书多,看新书少。因为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文字更可靠。时间这么紧,谁还有工夫读那些网上的芜杂?网上也有经典被数字化了,但只要有纸质的,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读它们的,因为那样就太可惜了。
即便是纸质的,也要找好的版本,何况是数字化了的闪烁与冷漠,那怎么能读?它们用来搞贮存、搞索引还差不多。
要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是天天听到的希望和倡导。其实这不过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被过分的物欲影响和破坏掉罢了。人平时要静下来,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这与贫穷富有无关。
有人以为只有发了大财才能安静过日子,他们错了,那时候可能更不安静。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说到底是比较优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质也常常是比较好的人。我们这种过分道德化的议论听上去不太严密,但生活经验却会一再地支持这种看法。
尽量回避电子阅读,这是基本的要求。一个有学问有深沉思考能力的人,绝不会是热衷于电子阅读的人。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电子阅读器也不必排斥,它们可以用来贮存或查阅,以备不时之需。
好书是能够伴着人成长的。好书不会陈旧。好书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好书不会流行。好书是沉默自尊的。好书是轻易不会在大众间变得炙手可热的。
好书是充分而独到的个人见解,同时又必定具备有益于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到经典里找自己喜欢的书,这可能是聪明的办法;到长期喜欢和信任的作家那里找,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摘自《海边兔子有所思》;张炜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3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