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2024-11-20 12:53

◎ 智 者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流传千载的经验之谈,然而随着对科技与心灵的探索,我们会发现过往深信的一切感官所知都可能不尽真实。

本期讲堂,就让我们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方面一起来探讨感官所知,是否真实?

眼睛是我们最常用的感官,因而也最易被外界所干扰、迷惑。

从事相上看,微博上无数的反转事件、还原后金灿灿的青铜器无不刷新我们固有的认知。

从科技的角度看,借由VR技术,我们得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几近真实的视觉与触感。但摘下设备以后真实便似水中月、空中花。

从生理的角度看,我们的眼睛会受限于对光线、色彩的感知,正如我们看到的太阳光多为绚目的白色或是日出日落时的殷红。

然而光谱的存在告诉我们,阳光缤纷,我们所见的阳光只是它完整面貌的一部分。

眼睛所视,无非身前景致,相较之下,耳朵却可以遍听八方,因而观世音菩萨曾说当今众生耳根最利,但耳朵同样有所局限。

从事相上看,一句话脱离了原有的语境,被断章取义地传递千百次后,当它最终传入耳中便会截然不同。

从生理上看,不论是超过我们听力极限的海豚、蝙蝠的超声波,亦或是通常只有青少年才能听见的蚊呐音,都说明了我们有太多的声音无法听闻。

至于嗅觉也是如此。从生理上,我们有许多无法闻到的气味信息,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无论是缉毒还是搜救,警犬都以其敏锐的嗅觉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事相上,就像我们所说的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意思是在臭香的环境里待久了,就不觉得它是臭的或是香的。然而当我们因习惯气味而不觉得它臭香,它就不再臭香了吗?

同样的一堆粪便,对我们而言是臭的,但对蚊虫看来却是香的,那它到底是香还是臭?

香臭无法具体分别,而辣亦是如此。可能四川人口中的微微辣便足以令常人脸红流汗,疯狂喝水。

身体的感触亦复如是。当我们发烧时会觉得浑身发冷,但实际上,体温却要高于以往。又或者我们可以尝试下面两项感知分离的实验。

实验一:将食指跟中指交叉在一起,然后去触摸豌豆,虽然只有一颗,但会感觉到好像摸了两颗。

实验二:将两臂交叉,手掌朝下放于身前并闭上双眼;让他人轻拍双手手背各一次,并且两次拍打的时间间隔要尽可能地小;你还能正确分辨被拍打的是哪一只手吗?

连单纯的意识也会因我们主观的认识而产生偏差。

相传,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心理暗示实验:实验者将死囚固定,并在他的手腕上划开了一道口子,让血滴落到桶里。

在蒙上他的双眼后,实验人员打开水龙头模仿滴血的声音,而死囚没多久便因失血过多的症状死亡,但实际上,囚犯手上的伤口早就已经凝血,换句话说,他被自己吓死了。

鲁迅先生也曾吐槽过,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却是臭汗。同样是出汗,为什么会有香臭的区别?

放下对感官的执著

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接触外界所仰赖的这六根形成了我们对世界最初、也最固化的认识。

但后来我们发现所谓的美丑、善恶、香臭等等分别,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六根所感知到的也只是事物的一部分,而非真实的全貌。

而真实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有些人会借科学来观测。但科学始终在历经猜想、否定、论证、更新的循环,不断推翻过去、走近真相,因此面对科学可以借鉴却不可尽信。

佛陀作为觉悟的智者,曾多次为我们描述世界的样子,他教导我们放下对音声、色相的执著,如此虽然美丑香臭的业力感受还在,但心灵却不会再次被它摇动,生出贪爱或厌憎等多种的滤镜。但这并不是口头参禅,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修持才能达成的。

而你又是否愿意放下固有的认识和观念,去学习、践行、体证2500多年前佛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呢?

摘自《上海玉佛禅寺》

End

不眷恋也不逃避

◎ 圣 严一个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就会明了,事实上,痛苦是由一己的观念所造成的。现实世界其实没有什么可怕之处,没有任何事情需要加以逃避,也就不会消极悲观、逃避现实。从经典以及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 智 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流传千载的经验之谈,然而随着对科技与心灵的探索,我们会发现过往深信的一切感官所知都可能不尽真实。本期讲堂,就让我们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方面一起来探讨感官所知

一日禅|再喜欢也不如合适重要

有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喜欢的东西亦或是人,都会习惯性的紧紧抓牢在手里,唯恐一个不小心就会错失。找到适合自己的,不仅能满足日常的需求,避免了时间精力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我们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耗费的心力以及无

吃素并非不吃肉那么简单!这五种食物也不能吃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吃素就是不吃肉吗?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吃素并不仅仅是不吃肉。除了不吃鸡鸭鱼肉等荤腥类的食物,佛教戒律还规定葱、韭、薤、蒜和兴渠,也就是常说的五辛和五荤,佛弟子是不能食

这三种人 即使天天念佛也不得往生!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

一日禅|教养是让别人舒服,自己也不苟且

真正有教养的人,反而很宽厚,很真诚,因为他们想人之所想:他们能记住每个人的名字,用心对待每一个人,发现你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有人会说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没实力,只会投机取巧,搞人际关系。我们生活中遇到

一日禅 | 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挫折经历的太少,所以才把一些琐碎的事情看得很重要。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刻骨铭心的

浮屠--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圣典。孙子也照样学样地在一旁模仿。一天孙子禁不住问道:“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圣典,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