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期间,有一位僧人来访,这个人就是慧可大师。
慧可大师是河南洛阳人,相传出身时有神光照室,故名光。他少年时博览经籍,尤其是老庄之说。但感叹老庄尽管高深玄奥,却依旧不能极尽妙理,于是出家为僧人,更名神光。从此遍学大小乘佛法,到32岁的时候回到香山,静坐8年。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回到香山,并放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借禅定之力解决生死问题,这样一直过了八年。
一天,慧可禅师在禅定中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无上道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在这里。大道离你并不遥远,你往南方去求,就能如愿以偿!)”慧可禅师知道是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就将名字改为神光。次日,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犹如钢针在刺,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来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头疼之症。”慧可禅师就将这一信息告诉宝静禅师,宝静禅师仔细一看,果然看见慧可禅师顶骨有如五峰隆起,于是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定会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前往南方,分明是告诉你,现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听说达摩祖师佛法精湛,于是求见。但是达摩祖师一直面壁并不理会教诲。神光禅师终日服侍在祖师身边,矗立在寒冬之际,大雪没过膝,而神情愈加恭敬。
天即亮时,达摩祖师回头问他:“你整夜立在雪中,为求什么?”
神光禅师痛哭说:“希望大师慈悲,开示甘露法门,藉以广度众生。”
达摩祖师却厉声训斥:“要求佛祖无上妙道,要经历无数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怎么可能能得到真正的道果,你白费心机。”
神光禅师听后,取出利刃,挥刀砍断左臂,鲜血飞溅染红雪地。达摩祖师感其心志,认为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为神光更名慧可。

End
命中注定,法显不是尘凡中人:他的三个哥哥均是几岁便夭折,于是他刚到三岁,便由伤心已极的父亲决定做了小沙弥。只是年岁尚小,暂时养在家中,谁知住了几年,病重要死,家人赶忙送他回寺院,一夜之后,病就好了。自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行 中 求 法◎ 张俊明 贫穷布施难,我不久前看到的一句话,也是某个时刻心情的写照。因缘际会,我成为了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涿州无相布施组的一员。回想起来,自2015年起参加了山西应县、浑源县的贫苦老人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中国禅宗史上有个名气很大的禅师,叫赵州和尚,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赵州和尚法名从谂,俗姓郝,唐代曹州郝乡(今山东曹县一带)人。他幼年出家,得道后,大部分时间住在河北赵州观音院,弘扬禅法,人称“赵州
提起叶衣观音还是有很多的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在平时修行叶衣观音的法门的时候就是认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去深入了解一些关于叶衣观音的,就像是叶衣观音典故等等。此尊虽相传全身裹于莲华中,而被称为叶衣观
话说有一天,观音菩萨化作村妇的模样,手拿一个锦匣,内中装一面青铜宝镜,在洛阳街头叫卖。街上有不少人上前询问宝镜的价格,菩萨说:「我的这面镜子是稀世珍宝,要卖一千两银子,少一文也不卖。」听菩萨这样说,有
《高僧传》载道:「山西蔚州,夏秋间,每雨必有小雹,其地各村小庙中,必有僧往。自夏至秋收,不许閒人入庙,甚严肃。僧每日按时诵经咒,名为念苗经。若逢天浓阴,云现凶象,虽非诵经钟点,亦必特为虔诵,以期不至雨
〝圆光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四。〝应身相〞为圆光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圆光」表观世音的福德圆满无缺。身放光明,合掌而坐。端坐于岩石上,背后有炽盛的火焰圆光。佛、菩萨背后之圆光,象徵大智
行 香在禅堂,来回的行走,称为“行香”。俗云:“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于饭后行香,可以训练威仪,促进胃肠消化,增益健康;或于禅坐昏沉时,起而经行,活动筋骨,舒通血气,使能安心坐禅,也是调和身心
在佛教的历史文化之中,卧莲观音乃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身像之一,在介绍此尊菩萨之前,先为大家分享卧莲观音在我国缘起的一个小故事:合掌莲卧观世音,寂湛生光宝华开;悟心无际性常凝,圆明清淨大觉海。相传古代
《高僧传·二集》载曰:「元魏末年,沙门法禅,一日,偕法侣多人山行。忽逢强贼,法禅见贼人来势凶暴,知难理喻。惟虔诵观音名号,贼追之不得。挽弓射之,欲放不能。贼人大为惊讶,投弓于地,又不能得。认为遇到神人
《法苑珠林》中云:「唐徐善才。陕西醴泉县人。常斋戒,诵念观世音真经逾数千遍。曾往京城延兴寺,修善功德。及还家。途中遭逢胡贼,将所掠汉人,押至洪崖杀害。徐善才知大限已至,危难之际,忽忆念观世音菩萨神力,
禅宗二祖慧可为何立雪断臂?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禅宗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
一、慧能求法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
青颈观音的典故,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青颈观音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进入了佛教之后,甚受崇拜。青颈观音又称青颈观自在菩萨。主离一切怖畏厄难。若有众生念此观音,则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三十九之十记载曰:「善财童子得此解脱已,心生欢喜,合掌向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以偈赞曰:法身恆寂静,清淨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界处,未曾有所着;示行及色身,调伏
所谓的婆罗门,现称为「淨修士」,亦即古印度四种姓之一。佛教创立后,将婆罗门教派,视为外道,说它妄称自己乃梵天后裔。云何如此说法?因此教见佛教日益精进,心中妒忌,即设法谤佛、制造矛盾和危机,以达分化之目
慧可(神光)与初祖达摩的因缘要追溯到当年达摩在建业(今南京)与梁武帝萧衍论佛之时。当年,达摩在建业和慧可会见时,慧可傲气十足,极不谦虚。而当他在神人的点拨之下,识破达摩的祖师身份后,历尽千辛万苦,追随
二祖断臂是一个禅宗故事,相传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求道于达摩,立雪中以利刀断左臂,以示求法之决心。达摩看慧可意志如此坚定,便准请收为弟子,后世遂称为断臂慧可。慧可(公元487~593年),俗姓姬,名光
魏朝邺中神光(慧可)大师,学问义解当世第一。达摩大师从印度来,神光大师到少室峰去,要拜他为师。达摩大师面壁坐著,却不和他说话。有一天晚上下大雪,神光大师站在庭院中站到天亮。雪都积高到超过了膝盖,达摩大
禅宗二祖慧可,求道于达摩,不得,乃在雪中以利刀断左臂,示其坚固不动之志。遂得法。后世称为断臂慧可。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
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期间,有一位僧人来访,这个人就是慧可大师。慧可大师是河南洛阳人,相传出身时有神光照室,故名光。他少年时博览经籍,尤其是老庄之说。但感叹老庄尽管高深玄奥,却依旧不能极尽妙理,于是出家为
在禅宗中不仅要领悟禅法中的智慧,也应该了解禅宗中一些故事的含义,这样会让自己有不少收获。由于有些人刚进入禅宗,所以对二祖断臂不是很清楚,为此就想知道二祖断臂是为何?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相关回答吧!禅宗讲
二祖断臂是一个禅宗故事,相传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求道于达摩,立雪中以利刀断左臂,以示求法之决心。达摩看慧可意志如此坚定,便准请收为弟子,后世遂称为断臂慧可。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
在修行禅法的过程中,不少师兄都应该听过二祖断臂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禅宗中的影响力非常深。但这个故事虽然影响力深,可有的人对这个故事抱有怀疑的态度,所以想知道二祖断臂是真的吗?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下面的回答
禅宗讲究的是悟、证、行。三者缺一不可。悟了证了,不去践行,学禅亦无益。二祖慧可(神光)长期追随达摩大师,并向达摩大师求安心之法门。达摩大师一直没有理会。有一天,达摩大师正在少林寺的一处山洞中打坐,慧可
进入禅宗的人想必对二祖断臂这方面有一定了解,他讲的是二祖慧可断臂去求法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禅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师兄可以多去了解了解。那下面一起来看看二祖断臂,安心开悟的故事吧! 立雪断臂 慧可
在禅宗中二祖断臂的故事想必师兄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二祖慧去求法时的经历。其实这个故事中也有一定的真理,师兄一定要去领悟。那下面一起来看看二祖断臂的故事吧!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
德王观音因现梵王身而得名,因此又有「梵王观音」之称。《法华文句》提到,大梵天王「从德立名」,因其德行高超,故称德王。梵王乃色界之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初禅,计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三天。梵
《华严经》有云:“海幢比丘,从其额头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色相庄严,世间无比,威仪寂静。言音美妙,歎佛说法,歎佛功德,令诸菩萨悉皆欢喜,能办众生无量事业,普徧一切十方世界。”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以过去
公案典故一有一名云水僧去拜访曹山本寂禅师,向禅师探问说:“常在生死海中沉没的是什么人?”曹山本寂禅师悠悠地说:“是你。”云水僧不解地问:“我现在是人,并且学佛修禅,怎么会沉没在生死海中呢?”曹山本寂禅
一天半夜,汉子忽然精神—抖,拎了只布袋就要上山,乡民们也拿刀提棍,跟着汉子来到仙掌峰的巨石旁潜伏着,等候恶虎出现。汉子安置好乡民后,自己登上巨石顶,盘腿而坐,闭目养神。二更时分,忽听北廊岩方向冷风嗖嗖
有关此尊之神迹,据《一行居集》载曰:「清 彭尺木 居士,从子希曾妇姚氏。当患痞。因发心持大悲咒,一夜里,梦一老媪,授以一枝莲华,姚氏欣然接受。顿觉身轻若叶。其病遂不药即愈。」又据《可信录》记载:「清沉
《普陀山志》、《高僧传·三集》、《观音慈林集》卷下载:「唐文宗一向极好喜食蛤蜊,沿海地方一些贪官污吏以进贡为口实,大加收括民财,于是乘此机会榨取劳力,图利豪夺。人民不胜其扰,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观音闻
成语释义当头棒喝 ( dāng tóu bàng hè ) 解释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典故 古代,有一个
白度母,又称为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有三十二种应化身,仅其中的度母化身就可以变化为二十一位救度母,白度母即为圣救度佛母的二十一尊化身之一。在藏传密教中,绿度母与白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居士。他的东坡居士之名,广为文学界和佛教人士所熟知。苏东坡不仅深入经藏,研习教典,还经常与佛门高僧往来论道,探究佛理。他与许多佛门高僧都有密切的往来
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禅门里类似的用语为「大死一番」,即透过各种机锋、话头来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让心念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原文:《碧岩录》评唱:「大死底人都无佛法道理、玄妙得失、是非长短。到这里,只恁
赵朴初答: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
礼佛拜佛或念佛等是否心外求法?答:佛教与外道修行上的最大不同是要悟「空性」以解脱轮回。外道大多为修福报而努力,有些外道虽也修禅定或苦行,类似佛教的小乘修行者,但主要不同是他们不修「空性」,大多在有相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