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一心正念,一路上思惟着无厌足王所得的如幻智慧法门,渐次地向南游行,或者经过人间的城邑聚落,或者经过旷野偏解的岩峻山谷、卧藏着的狼虫虎豹、恶兽围绕等险难之处。可是善财童子不觉得疲劳,他为法忘躯,
长者子斋僧获福◎ 般 若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子,年纪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一切都必须自食其力,生活非常的穷困与孤苦。一天,他听人说,如果能至诚供养三宝,死后便能往生忉利天,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不再有人世
折服婆罗门长者◎李玉川迦旃延遵照佛陀的教示,到处宣扬四姓平等的主张,很多婆罗门知道了很不服气,希望找机会来向迦旃延问难;他们心想,若不把迦旃延难倒,婆罗门种族从此就休想再抬头了。可是,善于巧辩的迦旃延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大愿法师第一大法宝是忏悔:忏悔是对自己的,忏悔自己的恶业,是清理自己的垃圾。第二大法宝是宽恕:宽恕是对别人的,是原谅那些曾经对不起我的人。这两种其实都是疏通宇宙能量的管道,让宇宙能量能够涌进来,让我们
殊胜地位如果说《地藏本愿经》是指明娑婆世界的恶道之苦、激发人们升起出离心,《阿弥陀经》是指点人们出离娑婆世界之后的归宿--往生极乐世界,《药师本愿经》则是指导人们如何从娑婆世界过渡到极乐世界的一部具有
昔日,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位婆罗门青年名叫佛移,前来问讯顶礼后,恭敬地向佛陀请法:世尊,在家之人如何能在现世获得利益、安乐?佛陀慈蔼地说:在家居士有四个法宝,现世之时,就能随心满愿,得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般若品第二[净慧和尚解说]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经文]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
二 般若三昧[经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
四 在家如何修行[经文]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星云大师译文]韦刺史又问:在家人要如何修行呢?愿和尚教导
[经文]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
二 般若三昧(三)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修道,关键要在这个道字上下功夫。如果只记得一切尽不妨,而把修道忘记了,戒定慧没有了,五戒十善没有了,随十恶迁流轮转,那就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
二西方只在目前[净慧和尚解说]下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难讲。因为涉及到禅与净土的关系。既然大家都来听《六祖坛经》,那么我们只能根据《六祖坛经》来理解净土,不能歪曲《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今天都把意见
决疑品第三[净慧和尚解说]这一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祖大师解答当时听法人的一些疑问。他们请问六祖,六祖为他们一、一作解答,破除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疑惑。参禅用功要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定慧一体[净慧和尚解说]顾名思义,“定慧”就是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法门,就是说,从此岸渡到彼岸,有六个法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或者说有六条船,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经文]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
二 一行三昧[净慧和尚解说]这一段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一行三昧”是佛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种三昧。“三昧”翻成汉语就叫“正定”。一行就是不杂乱。不杂乱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心所缘的境界或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样叫做禅定[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何名坐禅(二)[星云大师问题讲解]如何不着心?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着心。心如何才能不住着呢?在《维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是会发现的,欲界中的天道是非常好的,是非常幸福的,天道里的众生是有极大的福报,寿命很长,神通广大。所以也是有很多的众生都想生到天道之中。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阿那邠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十、内密三乘的意趣事乘、行乘、瑜伽乘都被称为外密,原因即在于他们的修习,总或多或少以“实事”为根据。事密内外皆实,行乘内心真实,瑜伽乘将自己融入一个由心识所成的境界来修心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九、外密三乘的意趣㈠事乘事乘的修习,可以说主要是身与语的修习。从胜义来说,事部的根不异于密乘的根,但从世俗来说,其方便却可以建立于实有,亦即以小乘毘婆沙部的见地,作为修道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谈到这里,我们已经将四宗的宗义,择要介绍完毕。接下来,便应该介绍应成派如何评价各宗的宗义,由此显出一个“道次第”。应成派认为,由自续派以下,各宗的空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十二、结语西藏密宗四大派,宁玛派以“见地”为特长。此盖由于九乘次第的建立传统。九乘次第不以中观应成派的学说为止境,进一步依止《楞伽》、《胜鬘》、《宝性论》等,发挥如来藏思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八、内外密乘的共根道果㈠根——大中观(如来藏思想)从整体来说,密乘各部都建立于同一的根道果意趣。根是修持所依的基础,道是修持的方便,果是依修持所得的证量。密乘修持以本觉为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一)《四法宝鬘》梵名Dharmacatur-ratnamala藏名Cho-zhi rinpochei trengwa龙青巴 造论谈锡永 译注皈敬述意【正文】顶礼十方诸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六、宁玛派的九乘次第西藏密宗的九乘次第,是自莲花生大士以来,宁玛派一贯的说法,其来源实即印度古师所说。仅在格鲁派建立之后,才有异议。因此藏密的修行道次第,便有“旧派”与“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七、出世间法九乘出世间法的九乘,大别为二,即共因乘,与不共果乘。前者指小乘及大乘的显宗,后者则总括密乘各次第而言。共因乘分三,即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前二为小乘,后者为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二)【正文】无上极密大圆满,能令行者直入本来具足之境界,万法以此境界为基,此境界复无变易,一切功德于此自然呈现,如日月星辰之现于晴空。此境不假外求,以法尔故,亦不须整
给孤独长者恶得恶报善得善报9~4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方见恶真性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对佛陀崇敬有加,非常礼遇佛陀,为佛陀建造祇树给孤独园。每天三次要礼敬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