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发本心而成菩提
2024-11-16 13:31

◎ 夏坝降央克珠

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

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圆觉之谓也。发菩提心者,即是大乘道。菩提心在佛教修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经中都会非常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虽然从理论上说:心与菩提,性无有二,由无二故,不可分别。但是,除去慧根极高的圣者,一般人由本心而至菩提心是需要助缘的。正如圭峰宗密所言:自非达恢廓之道,禀仁恕之性,怀远大之志者,其谁能发斯意焉。

由于因缘秉性不同,发菩提心也并无统一的形式和助缘,而是有着多种方法和形式。太虚法师说:一者自性发,谓由自性发起菩提心;心自性,即是心心所之觉。二者资助发,即得到善友圣教之助缘。三者善根发,即因善友化导、圣教熏习,致善根增长成熟,能资善慧、无漏慧,乃至金刚道后成大菩提。四者等流发,由初地菩提,均等而流发二地之菩提,如是辗转及至成佛。五者断证发,谓由断惑证真时方发。

既然发菩提心即是通过助缘,而使本初之心完成至菩提之心的转化。那么其法门无量,如发四宏誓愿,持六波罗蜜等,都可以唤醒沉睡的菩提心,拂去菩提心上的尘埃,以使之光显,以使其从能行变成已行。

《菩提心义》道:

发菩提心者,先当坚固发于正愿,所谓四弘誓等,立志坚强,作大要誓,常修正行。

西寺沙门法藏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也说:

云何名为发菩提心?

答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

此是从发心的基础、态度和目的而言的。

《起信论》中言有三种发心:一者信成就发心,即得信成就而发其心;二者解行发心,《起信论》中言有三种发心:一者信成就发心,即得信成就而发其心;二者解行发心,即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而发心;三者证发心,即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得证者无有境界而发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心大愿时,传统上说的都是四愿,裴休等说的是五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菩提心,或者说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发出菩提心,这才是最重要的一面。

发心是有缘的,无缘发心不成。缘是助缘,省庵把发心之助缘分为十个方面: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这种发心之助缘,虽然经典中多有言及,但其侧重之处是有所不同。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说: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者,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皆悉证知,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若愿成瑜伽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经论》中说:

复有四缘,发心修集无上菩提。何谓为四?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

虽然中国佛教中显密二教都有类似劝发菩提心之文,且内容丰富,但概而言之,其最重要之处应该包括三方面:一者劝发,即圣者引路发心;二者受戒,即助成发心之缘;三者持戒而行,即强化已发觉心、践行菩提。为其首者即是劝发,即是劝发菩提心。

如是一个劝字,尽显大乘佛法的宽容、积极之意。此心之发起,不是强迫,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其自然而发,而是因劝而发起,是既重禀赋又重外缘,是因劝而发、因行而成、由证得果、由果达位。中国佛教思想家们深得其精髓,关键是要发明此心。而其后的受戒、持戒等,仅是对其菩提之心的形成、光大和外行的保证与养护。正是通过这种发心,才确定了一阐提人能够成佛的基础。

但是菩提心又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随意发起或发而能成。发心必有缘,导师点化、突然开悟等都是外缘,但是造成菩提心发起的重要因素是内缘,是一种向善的本觉之心。之所以能够发起菩提心,或能重新发起菩提心,正是因为我们的这种向善之心的功用。由于凡夫的这种向善之心往往被遮蔽,所以,发心之事既有去掉遮蔽之意,又有祛除杂质纯净本心之意,也有壮大其本初善心之意。因此,所谓劝发,其本质即是既重助缘,更重自觉。简言之,不执于菩提心而为成就菩提心,不执于菩提心才能成就菩提心。这种成就菩提心之行,既是一种自然的又是致善的目标,既是努力的过程又是缘成的过程。

摘自《菩提心》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 慧 律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佛就两个字,悟与迷,重点在有没有悟。修行一定要悟,而悟就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大用现前。开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