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2025-03-17 06:34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

“不也,世尊!”

“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末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世尊就开始讲宿世因缘,这要从一尊过去佛说起。

从现在往过去回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号为大通智胜如来,国名好城,劫名大相。因为这是极为久远的过去,世尊为了方便弟子们理解,就说了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现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这个银河系),把这个银河系中所有的地大种(也就是所有的固体)磨成墨。然后,往东方经过一千个大千世界,用墨点一个微尘一般大的点;再往东一千个世界,再点一点;这样一直点,直到把墨用完。之后,把所经过的所有国土的地大种,全部磨为微尘,将每一个微尘都视为一劫。这个时间已经相当长了,但从大通智胜佛灭度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比譬喻的劫数还要长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真是长到无法想象!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虽然大通智胜佛的佛世离现在这么久远,但以世尊的知见力,就像看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清晰无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的宿命明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而且佛陀的神通远不只这些,还有十力、四无所畏和十八不共法。所以,如果现在有人说自己已经成佛了,我们就要看他到底有没有这些不可思议的神通。如果没有,就说明他根本不是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末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这个重颂的内容也是前面经文的大意,最后几句比经文讲得详细。“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佛的智慧无漏无碍,通达无量劫的过往。其实这里说的如来,也可以理解为佛的第八识。往昔的事情都以种子的形式收藏在第八识中。第八识是真正无漏无碍的。成佛之后,第八识的这些功能就得到圆满的显现。其实我们每一个有情的第八识都无漏无碍,都通达无量劫的过往。它遇缘时会现起应该流注的识种,没有丝毫错乱,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原理和细节。成佛之后,第八识的功能完全显现出来。因此,无论多么久远的往事,在佛看来都和当场目睹一样清晰。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世尊开始讲述这个往昔因缘。大通智胜佛的佛寿有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在他已将成佛所要修集的福德及法与次法都修学完成,并且将一切的烦恼魔、五阴魔都已断除,而安止于即将成佛的时节,按理说,接下来就会成佛了;然而,属于成佛当要具有的妙智、十力等法,却迟迟没能发起。他就以菩提树下为道场,结加趺坐端坐不动,这样经过了十小劫。这期间,诸天的天人们都恭敬供养着菩萨(这里我们暂时称还没成佛的佛为“菩萨”,表达起来通顺一些),殷切地等待如来的出世——忉利诸天先为菩萨在菩提树下铺好高一由旬的师子座;梵天王不断在师子座周围方圆的一百由旬内降下天华;四天王天的天人击天鼓,其余诸天演奏天伎乐来供养佛——这样一直持续了十小劫。甚至后来大通智胜佛灭度时,天人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恭敬供养。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这十小劫之后,菩萨终于成佛了。当初,他尚未出家时,是转轮圣王的王子,生有十六个儿子,大儿子叫智积。现在王子们听说自己的父亲成佛了,都舍弃自己的珍奇爱藏,要离开王宫去拜见佛。他们的妈妈边哭边送。祖父转轮圣王——也就是佛的父亲,与一百大臣及百千万亿人民,也都跟着这十六个王孙来到佛的道场,都想亲近、供养、赞叹大通智胜如来。到了佛前,大家都头面礼足,绕佛数匝,合掌瞻仰,并以偈颂来赞叹佛。

我们看这位大通智胜佛,寿命是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大劫,有这么长!先前看到的记述中,没有一尊佛的寿命有这么长,可见这尊佛很不一般。大通智胜佛虽然在道场就坐了十小劫,但跟他的寿命相比,十小劫根本算不上什么。从那个世界的时间比例看,是很正常的。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人寿就几十年。释迦牟尼佛的佛寿也只有八十年。所以当初他将要成佛时,不可能也坐十个小劫。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想想看。以前有人问:“人寿十岁的时候,岂不是人还没长大就死了,那怎么生小孩呢?”这个问题不用我们担心。《长阿含经》说“是时女人生五月行嫁”,女人出生后五个月就已经成人、出嫁了,男人结婚的年龄应该也差不多。也就是说,虽然寿命只有十岁,但成长的周期也会随之缩短。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寿命特别长,不管做什么事都会特别慢,包括在师子座上悟道成佛。我们对比一下,破了魔军后,释迦牟尼佛坐一晚悟道成佛,大通智胜佛则坐了十个小劫,差别大成这样!但是跟佛寿比起来,这十小劫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另外,佛一家三代人,上有父亲转轮圣王,下有十六个儿子。经文说“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说明这些儿子不是一母所生,可见大通智胜佛在出家前是有妻妾的。这些眷属的寿命很明显也在十小劫以上。

“头面礼足,绕佛毕已”。“头面礼足”是以头部碰触受礼者的脚或脚下的地面,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最高礼仪。“绕佛”,是围着佛右绕,也是表示尊敬的礼仪,其他还有绕塔等等,以“匝”为单位,匝即是圈。这个右绕,是以右肩对着对象而绕,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不是从右边开始绕,这一点需要注意。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这个赞叹的偈子,是十六个王子代表大众所说,可分为两部分。开头到“称庆大欢喜”,是欢喜称叹大通智胜如来终于成佛了。之后的部分,是他们感叹自己终于有佛可以皈依,随学解脱之法,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非常庆幸欣喜。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

得无上智慧, 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

王子们说完赞佛偈,就开始恳请佛转动法轮,为众生说法。偈中的“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和前面〈药草喻品〉的主旨是相应的。“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众生的心念、种性、智慧深浅、有何欲乐、福德多少和宿命业行,佛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都属于佛的智慧力和方便力。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世尊继续讲。大通智胜佛成佛的那一刻,这个好城世界十方的各五百万亿国土都有反应。十方,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和下这十个方向。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以好城世界为中心,辐射每个方向各五百万亿佛世界,一共是五千万亿佛世界。这五千万亿国土中,都发生了六种震动。国与国之间的幽冥黑闇处也被大光明照亮了。这些世界里的众生看到其他世界的众生,都非常惊讶:“虚空中怎么突然出现了众生?他们的国界、天宫,甚至梵宫,也出现了六种震动。这大光明普照世界,比天人身上的光还要明亮,真是稀奇!”

“其中众生,各得相见”,是指众生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世界,和《法华经》刚开始的“往东方照”差不多,只是这个范围更大。这里的“诸佛世界”、“国界”都是指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这尊大通智胜佛真是很了不得。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缘, 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而此大光明、 遍照于十方。’”

这时,东方五百万亿国土中的梵天王,看到宫殿被不寻常的光明包围,都觉得非常奇怪,心里寻思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互相商量,想找到原因。有一位名叫救一切的梵天王,对其他梵天王说:“这种光明以前从来没见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是有很重大的事情发生。我们要赶快弄清楚:是因为有大德出生在这天上?还是因为有佛出世?”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实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 难可得值遇,

具无量功德, 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 哀愍于世间,

十方诸众生, 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 五百万亿国,

舍深禅定乐, 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宫殿甚严饰,

今以奉世尊, 唯愿哀纳受。’”

这些梵天王就以衣裓盛满天华,顺着光明的方向——也就是往西——去寻找源头。当他们来到好城世界,就看到之前经文所说的场景:大通智胜佛坐在菩提树下的师子座上,天龙八部等恭敬围绕,十六王子正在请转法轮。梵天王们也来到佛前,头面礼佛,绕佛百千匝,用带来的天华散覆在佛身上,供养佛和佛身后高十由旬的菩提树。天华堆起来,就像须弥山一样。然后,他们又用自己的宫殿供养佛,并同声用偈言赞叹如来,恳请佛纳受他们的供养。

前面讲过,梵天王是色界天中初禅天的天王。“与宫殿俱”,据说梵天的宫殿是随着人一起移动的,所以他们来找佛的时候,宫殿也在一起。“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刚才说师子座高一由旬,这里说菩提树高十由旬,比例跟我们这个世界的差不多。偈文里的“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这个深禅定,应该是指无觉无观的禅定,属于二禅以上,不包括初禅。有二禅或以上定力的人,下坐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初禅。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可以在生活中保持。这些梵天王也都住在初禅中。一般来说,习惯住在深禅定里的人,会觉得这种定境很好,不愿出定。但这里的梵天王都知道:现在有佛出世了,这种机会千载难逢,一定要离开深禅定来亲近、供养佛。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 唯愿演说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梵天王们说完偈颂,又分别向佛请法:“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为我们讲授佛法,广为众生开演解脱、涅槃之道。”而且再以重颂请求一遍。面对梵天王们的请求,大通智胜佛默然许之。

这一部分说的是东方五百万亿国土的梵天王。下面的经文依次讲述了东南 方、南方、西南方乃至下方、上方——即十方——的梵天王,也都这样来到佛前请法。我们就不逐字逐句解释了,只讲比较特别的地方。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 而现如此相?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未曾见此相, 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 寻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 久远乃一现,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 诸天众减少,

今佛出于世, 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 救护于一切,

为众生之父, 哀愍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 今得值世尊。’”

东南方的情况与东方大体相同。不过偈文里特别讲:他们那五百万亿国土,在一百八十个大劫中没有一尊佛出世。照理讲,有没有佛出生,是一个个佛国土分开来看的,但这五百万亿佛国土却是在一百八十大劫里全都没有佛出世。所以他们现在来到大通智胜佛面前,已经算是拜见他方世界的佛了。这些世界里,因为没有佛的教导,世间修善法、修禅定的人都大量减少,所以天众越来越少,三恶道众生越来越多。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 显示诸法相,

度苦恼众生, 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 得道若生天,

诸恶道减少, 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这是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梵天王的情况。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无因缘, 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 未曾见是相,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 破诸烦恼者,

过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 以法雨充满,

昔所未曾见, 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花, 今日乃值遇。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悲, 唯愿垂纳受。’”

刚才的东南方是一百八十劫,这里南方的五百万亿国土是一百三十劫没有佛出世。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唯愿天人尊, 转无上法轮,

击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无量众生。

我等咸归请, 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这是南方的情况。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然后经文说西南方乃至下方也是一样,省略了类似的叙述。也就是说,西南、西、西北、东北、北方和下方六个方向的梵天王也都是这样来到佛前请佛转法轮。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 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曜, 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花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花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 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类,

能开甘露门, 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 空过无有佛,

世尊未出时, 十方常暗冥,

三恶道增长, 阿修罗亦盛,

诸天众转减, 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 失乐及乐想,

住于邪见法, 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 常堕于恶道。

佛为世间眼, 久远时乃出,

哀愍诸众生, 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 我等甚欣庆,

及余一切众, 喜叹未曾有。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 唯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最后是上方五百万亿国土的情况。

偈文里,“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冥,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上方的世界更惨,是无量劫都没有佛出世。这里也说到,没有佛的教化,三恶道增长(加上阿修罗道炽盛,等于是四恶道增长)。不仅人间的众生,就连天人死后也大多堕入恶道。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没有佛的教化,众生常行恶事,所以他们的色力和智慧都渐渐减退。这个色力是指身体的健康。因为常做恶事,众生的贪欲越来越重,与邪法邪见容易相应,对善法、戒律却不知不闻,甚至毁谤嘲笑,所以他们常在恶道轮回,已经成了恶性循环。这里显示出善知识摄受的重要。能生到梵天,一定是曾经修学善法,甚至舍掉了欲界的一切贪爱,但没有善知识继续地摄受与教导,还是会下堕恶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 击甘露法鼓,

度苦恼众生, 开示涅槃道。

唯愿受我请,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无量劫习法。’

这是上方五百万亿世界的梵天王过来劝请大通智胜佛说法的情况。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大通智胜佛的简介

【大通智胜佛】(梵Maha^bhijn~a^-jn~a^na^bhibhu^,藏Mn%on-par-s/es pah!I ye-s/es-chen-po)又作大通众慧如来、大通慧如来。据《法华经》卷三

大通智胜佛升座

我们知道《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大通智胜佛的化城公案,他是十六个已经成佛王子的父亲,其中阿弥陀佛和释迦佛就是其中之二位。这个公案常常被祖师们提起,用于激励我们精进用功。下面列举两位祖师提出有关大通智胜佛

无量劫来无壅滞,大通智胜是自心

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十劫坐在那里修行,也没能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大通智胜佛--念佛的心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念佛大至有三种类型:一是持名念佛,即口念弥陀名号。二是观想念佛,此又有二种: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包括四十八个大愿),名观相念佛(详细情形请读佛典)。三是实

大通智胜佛--缘起的人生宇宙

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扩开去,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再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

大通智胜佛--该不该吃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佛门有许多弟子常年吃素身体非常好,而且还长寿。吃素确实易培植一个人的慈悲心和清净心。气功界都知道,动物脂肪会影响气脉的通畅。可见素食实是一种对我们非常有利的饮食习惯,无论

《临济录》之“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①。未审此意如何?乞师指示。”师云:“大通者,是自己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

大通智胜佛--烦恼即菩提

我们应常作如是观:我们不是予佛法还不够了解,就是没有如法下功夫修学,要不就是对生命之存在本质洞悉得还不够清晰。这些,才是我们烦恼的根本。然而,一个人若彻底没了烦恼,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没烦恼的众生是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