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能弘法师
有人问了个问题: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贤僧,我们要礼敬供养圣贤僧,那凡夫僧为什么也要礼拜供养?请问凡夫僧也是福田吗?
当然了,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凡夫僧就是刚出家,剃了度,受了戒,就是福田。
为什么要供养凡夫僧?古时候有人也问过祖师这样的话,祖师说: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什么意思?泥塑的龙王它本身不会下雨,但是老百姓去求雨,要对着泥塑的龙王求,求好了,心诚了,就下雨了。所以泥龙虽然不会下雨,但是你要求雨,还离不开泥龙。虽然凡夫僧还没有修证的果,可是你要种福田,增长你的福田,还离不开凡夫僧,这跟泥龙祈雨的道理是一样的,明白了吧?
事实上我们布施给凡夫僧,并不是说凡夫僧证得多高的果位,假如他证得多高的果位,就不叫凡夫僧了,那就是圣僧了,就是圣贤了。就好象说泥龙假如会下雨,那还叫泥龙吗?那叫真龙了,对不对?但是你求雨,对着谁求?泥龙,你去求真龙,真龙在哪?不知道,那你对着泥龙求,真龙也就知道了,对不对?你布施给凡夫僧,你的福田就有了,凡夫僧他就是块田,这块田你种了多少种子,你就会收获多少粮食。事实上是你自己种下了种子,自己收获了粮食,都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布施,你不种福田,那你就没得收割。你说我要布施罗汉,那你满天下去找,找到罗汉了吗?就是见了罗汉,罗汉就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你还以为他是个凡夫。你说我要见菩萨,菩萨来了你也不一定知道。那你对凡夫僧供养,自然有福田,因为凡夫僧本身就是块田。
事实上,你供养你的父母,也是福田,你去看病人,也是福田,哪里有灾有难,你去布施灾民,那也是福田。何况发出离心来修行凡夫僧?当然更是福田了。
而且凡夫僧里头你布施多了,就会遇到圣僧。在五台山,每年都有供养千僧斋,传说供养一千个僧人里头就有一个罗汉,所以有时间多供养千僧斋。不过一千个出家人不好遇到,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像五台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夏天出家人很多,供养一千个出家人就比较容易。
我们中国很大,人也很多,出家人加起来也不少,但是分布太广,出家人一分开,就很难看了。一个寺院有几个出家人,就叫大寺院了,有的寺院甚至连出家人都没有。在泰国就经常看见出家人,一般早上六点多到七点多,出家人托钵,只要你上大街,就看到很多出家人,三个五个,或者一队,很多。泰国人特别会修福,早晨起来就很虔诚地供养,所以他们出家人出去托钵,不会托空钵的,一般都是满钵,装都装不下,而且不单托一钵,有时候两钵、三钵。我们跟着去托钵,一会儿就一大钵、两大钵,吃都吃不了。
供僧的功德是很大的,你看在佛教国家都懂得供僧,那些僧人当然不都是圣人,也有刚出家几天的,但是都会平等地得到供养。
End
如瑞法师袈裟是梵语,华言有坏色衣、不正色等义。依律所说,袈裟有青、黑、木兰三种颜色。青色是指染成类似青铜的颜色;黑色不是正黑色,而是用一种黑泥染成的灰色;木兰色是用木兰树皮染成的赤黑色。这些颜色不是通
先讲一个故事。曾经,目犍连尊者生天看到一个皇宫,亮的,那个天女美的不得了。目犍连想说,这个天女上辈子做了什么大功德,我来问问她。结果目犍连尊者问她:这位庄严美丽的天女你上辈子做什么善事啊?为什么你的皇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守培法师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文 / 能弘法师有人问了个问题: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贤僧,我们要礼敬供养圣贤僧,那凡夫僧为什么也要礼拜供养?请问凡夫僧也是福田吗?当然了,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凡夫僧就是刚出家,剃了度
福田心耕证严法师福分来自多造福人生有幸与不幸,三十多年前,慈济刚开始做慈善工作时,有一个案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按照地址找到个案的住处时,心想:这怎能算是家呢?因为房子已倾斜,只用简单的草皮搭盖
圣严法师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却对佛陀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
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雪漠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要明白什么叫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不该带的东西就统统别带,但是你首先得知
僧宝,不论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胜义僧的区别。凡夫僧就是世俗的事相僧宝,又名福田僧,又名世俗僧;胜义僧就是指四双八辈的声闻圣人,乃至是三贤十住的菩萨。不仅是僧宝,即整体的三宝,都是一样的。从事上而言,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说: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解脱,解脱道的法就是成佛之法。其实不然,解脱道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
把金钱种在大福田中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大智度论》记载:古代大月氏国弗迦罗城中,有一寒微的画师,名叫千那,到东方多利陀罗国作画十二年,积攒了三十两金的报酬,回到本国。画师千那到达弗迦
1.佛从没说过“读佛经不能吃肉”,尽可放心。目前中国佛教,只有出家人才禁肉食(西藏藏传佛教出家也可肉食),其他所谓“禁忌”,要以佛经为准,或以古代祖师言论为准。2.读经唯须恭敬,印光祖师开示说:“一分
我等就是凡夫。发脾气,血压升高;年龄大了,满脸皱纹;心里有疙瘩,脸上有疙瘩;贪瞋痴烦恼炽盛,造业勇猛,修善无力;看见好的通通要拿来,看见不好的通通给人家……“凡夫”前面没有好的形容词,“颠倒的凡夫”“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
在诵读佛经之时,以环境而视可分为“出声或默念”。如出声念诵而言,可以有效的避免我们昏沉,也就是打瞌睡。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细心,能够听到自己念诵的经文是否出错,会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默念则适用于不
一、专注力提高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二、调心并益养气质心
何谓诵读经典的时间,就是诵读经典需要选择的时间段、诵读经典时间的长短和诵读一部经典需要花费的时间,以这三个部分,总称为“诵读经典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来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小部分。在佛教之中关于诵读经典
何谓诵读经藏的地方,就是我们诵读经藏需要选择的处所,其分别包含“诵读佛教的处所和共修的处所。”诵读佛经的处所,也就是诵读佛经的地方。若在寺院挂单,诵读经藏之处可选择大殿或是厢房。若在家,一般选择书房或
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监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
看世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意思是:克己复礼,看别人是菩萨, 故生恭敬尊重,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故须尊重恭敬故,自己是凡夫,既知是凡夫,则当努力修道,希圣希贤,知自己本有佛性,与佛无二,故不妄自菲薄
什么意思?为什么“凡夫”又不是“凡夫”?在《金刚经》中,佛的原话是这样: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翻译过来就是: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说即非凡夫,只是被称为凡夫,名称为凡夫而已。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