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凡夫僧与胜义僧
2025-01-26 12:45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格称为胜义菩萨僧。如果出家身,既没有断三缚结,也没有证悟明心,就称为凡夫菩萨僧。

如果在家身,受了菩萨戒、发了菩萨心,但是还没有断三缚结,也没有证悟明心,就称为凡夫菩萨,不能称为僧。在二乘法中,只要断了三缚结,证得初沙门果,不论是出家身或在家身,都是二乘法中的胜义僧,称为胜义声闻僧。如果是出家身,还没有断三缚结,还没有证得初沙门果,就称为凡夫声闻僧。

《杂阿含经》卷12中说:有一个在家人叫作阿支罗迦叶,早上听闻 佛说法之后,成为阿罗汉,就向 佛告辞又回去牧牛;但是在牧牛时,为了要保护一只小牛,结果被一只公牛撞死。早上成为阿罗汉,下午就被牛撞死。佛吩咐舍利弗尊者要去供养那牧牛的阿罗汉。出家的阿罗汉奉 佛之命,要去向在家身的阿罗汉作供养荼毘,这表示什么呢?那位牧牛的在家人已经证得沙门果,已经是声闻法里面的胜义僧。

End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守培法师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凡夫僧也是福田吗?为什么要供养凡夫僧?

文 / 能弘法师有人问了个问题: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贤僧,我们要礼敬供养圣贤僧,那凡夫僧为什么也要礼拜供养?请问凡夫僧也是福田吗?当然了,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凡夫僧就是刚出家,剃了度

凡夫学道法

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

智敏上师:凡夫说一切不执著 听起来高深但是假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雪漠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要明白什么叫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不该带的东西就统统别带,但是你首先得知

胜义僧的意思是什么

胜义僧,又名胜义菩萨僧,佛法专有名词,是指佛法中真修实证法界空性实相心的大乘菩萨,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住于七住位以上。僧谓出家修行之人。僧有二类:声闻僧、菩萨僧。菩萨僧复有二类:在家、出家。复有二类:胜

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僧又叫作出家人,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剃了头、受了戒、烫了戒疤,就叫出家人;但是佛说:那样只是凡夫僧、世俗僧,真正的出家人叫作胜义僧。我们来看一下,在《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中说道: “善男子!有四种僧,何

胜义僧与凡夫僧的区别

僧宝,不论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胜义僧的区别。凡夫僧就是世俗的事相僧宝,又名福田僧,又名世俗僧;胜义僧就是指四双八辈的声闻圣人,乃至是三贤十住的菩萨。不仅是僧宝,即整体的三宝,都是一样的。从事上而言,

凡夫僧与胜义僧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

什么是胜义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

胜义僧:佛法僧三宝中的僧

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

凡夫僧和胜义僧的的含义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说: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解脱,解脱道的法就是成佛之法。其实不然,解脱道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

胜义僧:宗说俱通之胜义僧

中国地区佛法弘传,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乃是人菩萨行为主,天菩萨行为辅之佛教,是故大乘佛教中,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

胜义僧和世俗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

胜义僧:大乘法中的僧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大树丛聚在一起,就称为林;只有单一的一棵树,不能称为林;而除去一棵一棵树之后,当然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