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广锠:趣谈石经
2024-12-23 10:45

石经,即刻在石头上的经典。

刻石记文,这在我国有着古老的传统。现传世且年代最早的石刻文献,是周宣王(前823-782年)时代工石鼓文。其后,刻石被作为一种传世久远的记事方法而得到广泛应用。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着名学者蔡邕鉴于传抄的儒家经典往往讹误百出,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建议正定经本文字,然后刻石,永世垂范。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如集一批学者订正了《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共刻成46块石碑,立在太学前。这就是着名的熹平石经,它对规范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典,促进学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熹平石经有部分残石一直流传至今。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徒也采用这种形式来勒刻佛经。最初,佛教徒们石刻佛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一举动来修功德。所以,所刻的大部分是一些当时比较流传,认为念诵、流通它们可得到较大的功德的一些经,如《金刚经》、《观世音经》等。后来,在三宝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藏经是佛法的体现,因此,也有人挑选一部或几部经典当作大藏经的代表,刻石供养。如《白居易集》卷六九载《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谈到法华院刻了《法华经》、《维摩经》等八种佛经,它代表了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火水不能烧漂,风日不能摇消,所谓施无上法,尽未来际者也。此外,还有人在未法思相的影响下,为了永久保留佛法而石刻佛经,房山云居寺石经就是这样产生的。

从形态上看,佛教的石经有如下四种形式:

(一)、摩崖石经即刻自然山崖岩上的石经。它的典型代表是山东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和徂徕山映佛岩所刻的《大般若经》。这两处摩崖石刻经都是南北朝北齐时所刻。摩崖石经气势宏大,刻造亦非常不易。它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省,其中山东铁山所刻的《大集经》规模比泰山《金刚经》还大,有北齐经主和僧人的题字,保存完好。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摩崖石经主要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尤以北朝为盛。这与北朝当时重宗教实际修持与积德的风气有关。

(二)、石柱石经即刻在石柱上,然后藏于洞中。主要代表是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刻石。由于风峪石经三面被掩,今所见拓本都是露出的一面,故此经文残缺,无法接续。有人认为刻石经刻于北齐,也有人认为刻于唐代。

(三)、经幢石经即刻在经幢上的石经。经幢是一种柱表佛教石幢,它盛行于唐代,上面主要雕刻各种陀罗尼经咒,大多为汉文,也有刻梵文与其它文字的。幢盖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及其它图案,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相当精美。严格讲,经幢也是一种石柱,但它与石柱石经的不同是有特定的形制,并且它不是藏入石洞,而是立在寺庙中的。现有很多寺院中都可见到这类经石幢石经。

(四)、碑版石经即刻于碑版,镶嵌在寺院墙壁或贮藏在山洞中的石经。前述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的八部石经,就是镶嵌在墙壁上的。现存此类石经还有杭州西湖孤山的石壁《法华经》、北京西郊八里庄摩诃庵藏明代刻于汉白玉的64块《金刚经》石板等。贮藏在山洞中的,则有着名的房山云居寺石经。

End

方广锠: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

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内容提要】敦煌本《坛经》被发现后,引起学术界、佛教界持久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共发表有关它的录校本近三十种。但是,诸录校本都还不能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整理

方广锠:敦煌本《坛经》录校三题

一、前言敦煌遗书中早期禅文献的发现,开启了禅宗研究的新阶段。在这些早期禅文献中,尤以敦煌本《坛经》引起人们持久的兴趣。近百年来,关于敦煌本《坛经》的各种录校本已超过20种,并有英、日译本问世。上述诸多

方广锠:《金刚经赞》研究序

《金刚经赞》研究序序方广锠达照是1998年中国佛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按照中国佛学院的安排,1998年秋季起跟从我学习研究生课程,专攻佛教文献学。我与达照,名为师生,实际上可说是忘年交。从达照身上,我看到

方广锠:佛教古籍定级标准

佛教古籍定级标准佛教传入我国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和道教为羽翼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古代儒、释、道3家的图书也分别庋藏、独立编目、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佛教古籍是中国古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方广锠:中国宗教文献研究的新动向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方广锠:关于佛教传入两千年的几个问题

前言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经2000年左右。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摄,其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佛教自己的形态,从而使外来的异邦宗教,逐渐演变成中国佛教,成为中国

方广锠:趣谈石经

石经,即刻在石头上的经典。刻石记文,这在我国有着古老的传统。现传世且年代最早的石刻文献,是周宣王(前823-782年)时代工石鼓文。其后,刻石被作为一种传世久远的记事方法而得到广泛应用。东汉灵帝熹平四

方广锠:玄奘“五种不翻”三题

玄奘“五种不翻”三题方广锠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着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

方广锠: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

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方广錩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斗争、融摄协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思维的深层,被包容、改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佛

方广锠:《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方广锠《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

方广锠:我与佛教

《佛教文化》主编何云先生打来电话,说今年是文革后首次招收研究生的二十周年,作为第一届的佛教研究生,让我写一点感想。一时浮想联翩。说起我的学佛经历,真是一连串阴差阳错的过程。我是所谓老三届的高中生,文化

方广锠: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

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方广锠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叔迦先生一生撰写的主要佛教论着基本上均已收入。书前有方立天、程恭让序言各一篇。程恭让序认为,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当代中

方广锠: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

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方广锠初学者常把阅读佛典视为畏途,说:明明那些字都能认识,可是串到一起以后,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好象看天书一样。其实,绝大部分佛典所表达的思想并不那么深奥,不是人